記得有一次在外面吃飯的時候,聽到隔壁桌傳來了很大的吼罵聲:「哭什麼哭,還不趕快閉嘴吃飯!」
轉頭一看,發現是位年輕媽媽正在怒吼同桌的小孩,孩子在聽到吼罵后,哭鬧的也更兇了,絲毫沒有停下來的意思。
于是這位媽媽更加急躁,甚至想要上手去打孩子,這時孩子的爸爸似乎回來了,趕忙制止了媽媽的行為,并且急忙哄起了孩子,才讓這場鬧劇得以結束。
其實這位媽媽的行為并不少見,絕大多數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其實都有對孩子吼罵過。但是很多家長也會發現,吼罵雖然能把自己的不滿表達出來,但實際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會起到反作用,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很多家長會感到奇怪,明明自己吼罵孩子,是為了能讓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但為什麼會起到反作用呢?這其實可以用牛頓第三定律進行分析。
牛頓第三定律說的是: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也就是力的作用和反作用,這其實可以通過彈簧實驗進行解釋。
當我們在給彈簧施加壓力的時候,只要我們的力量足夠大,施壓點雖然會感到彈簧的反作用力,可并不會出現無法繼續按壓的情況。
但如果這個彈簧足夠大,那麼我們再用同樣的力量去按壓,可能到了一定程度后,就無法繼續按壓下去了,甚至會出現彈簧變形的情況,這就是反作用力導致的。
簡單來說,家長給予孩子多少吼罵,這些吼罵都會以同樣的力量返還給家長。孩子如果和一開始的彈簧一樣弱小,那麼,這種力量反彈可能并不是特別明顯,但如果孩子變得和第二個彈簧一樣,那麼反作用力就會特別明顯,甚至會反噬家長的吼罵。
教育專家陳硯就曾在書中談到:打罵是在教孩子使用暴力,所以家長對孩子的吼罵,最后只會回饋到家長的身上。
家長對孩子經常吼罵,除了會帶來反作用力,還有可能引發其他一些問題,這對于孩子的成長來說,都是非常不利的。
【影響一】:親子關系容易出現問題
家長如果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經常對他們進行各種吼罵,那麼很容易引發孩子的怨念,會讓他們覺得自己就是家長打罵的工具。
雖然孩子在小的時候,可能并不會把這種怨念表達出來,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可能會越發覺得父母并不愛自己,所以才會使用這種方式。
我一個閨蜜曉云就是這樣,她在小的時候,家里大人只要看她做錯了事,就會不分青紅皂白的指責打罵。
現在曉云在離父母很遠的城市工作,她表示自己終于擺脫了那樣的家庭,如果沒有必要,一輩子都不愿意再回家。
【影響二】:孩子容易變得非常叛逆
前面談到,牛頓第三定律很好地解釋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那麼如果家長對孩子各種吼罵,其實會很容易讓孩子變得叛逆。
這是因為隨著他們的思想逐漸成熟,他們已經知道父母對自己的教育方式是怎樣的,而這種教育方式卻讓自己感到不舒服,所以就會用各種方式進行對抗。
這其實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會有類似的經歷。例如對某個老師不滿意,那可能會故意不上那個老師的課,甚至不好好學習,以為這樣就能成功對抗。
特別是在孩子的三個反叛期(2歲、7歲、12歲)里,家長的吼罵式教育,只會換來孩子更為強烈的叛逆。
【影響三】:容易讓孩子變得不自信
家長對于孩子的吼罵,其實也容易讓孩子的心理出現問題。他們可能會變得非常焦慮,認為自己可能什麼事情都做不好,所以不管做什麼,都會被家長罵,時間長了,孩子內心就容易變得不自信。
這其實和現在所說的PUA比較相像,父母對孩子不停地吼罵,不停地打壓孩子,使得他們覺得自己就是父母口中的樣子。
即使孩子不會表現出來,但長時間如此,孩子就很容易把自己封閉起來,變得非常自卑且不自信。
作為家長,如果想要好好培養孩子,那麼一定要結束吼罵式教育。
但是很多家長也感到為難,因為覺得自己在孩子犯錯后,就控制不住自己,所以才會對孩子進行吼罵。
其實家長如果能夠做到以下這兩點,那麼就能有很大的改觀,對孩子的吼罵次數也能逐漸減少。
給予孩子表達的時間。家長其實可以在自己想要吼罵孩子時,先停一停,讓孩子先說一說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做,這樣也能讓家長知道孩子的真實想法。
因為很多時候,孩子并不是有意想要違背家長的意思,而是因為他們和家長的認知存在差異,所以才會讓家長感到生氣,認為孩子做的不對。因此給予孩子一些表達的時間和機會,往往能避免很多家庭矛盾的出現。
給予自己冷靜的時間。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當自己因為某個事情感到生氣的時候,這時說出的許多話,其實都是不過腦子的。
所以在說完這些話后,可能就會感到非常后悔,甚至會覺得自己說多錯多,但這是非常正常的表現。
達爾文就曾說過:脾氣暴躁是人類較為卑劣的天性之一。
雖然天性使然,會讓我們在遇到生氣的時候變得暴躁,但我們可以給予自己一些冷靜的時間,這樣能夠更加理性的思考。
因此家長在這個時候,不妨先轉移一下自己的注意力,可以先做幾個深呼吸,聽聽孩子的表達。
那麼,在冷靜下來后,就可以較為理性的去分析自己是否要用吼罵的方式進行教育,這樣也能避免自己誤會孩子。
吼罵式教育帶來的后遺癥有許多,所以家長在孩子犯錯后,還是應當使用正確且合理的方式教育孩子。
▲學會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地考慮問題
李玫瑾教授曾在她的演講中談到:現代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不知道該如何站在孩子角度考慮,所以絕大多數情商比較低的孩子,都有一個喜歡發脾氣的家長。
所以在孩子犯錯后,家長如果可以換位思考,足以能讓家長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設身處地地考慮問題。
在前面也曾提到,許多孩子之所以會犯錯,主要是因為他們與大人的思考方式與認知存在差異,所以才會出現問題。
畢竟世界上沒有一模一樣的花朵,所以孩子與大人存在差異,也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
因此,家長可以用孩子的行為模式進行模擬分析,看看自己處在孩子的位置時,是否也會做出和孩子類似的行為。
▲學會傾聽教育,孩子不容易產生抵觸感
作為孩子的家長,學會傾聽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那麼傾聽并不是讓孩子進行自我陳述,而是需要家長在孩子表達的時候,抓住陳述中的重點,這樣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因為家長在傾聽孩子的時候,往往能夠比較快速地了解孩子的行為邏輯,這樣也就能理解孩子犯錯的原因,遠比不分青紅皂白的打罵要強。而且家長對孩子進行傾聽,其實也能讓孩子覺得家長非常關心自己。
但是有的家長可能會有這樣的苦惱,因為自己之前的錯誤教育,已經讓孩子對自己有抵觸情緒,所以不知道該如何讓孩子主動開口。
因此在這種情況之下,家長可以嘗試性地與孩子做朋友,把自己放在與孩子對等的位置上,這樣就不會讓孩子有抵觸感。
那麼,通過這種方式,家長不僅可以了解到孩子的真實想法,同時也能加深彼此之間的關系。
▲學會用幽默的方式引導教育,孩子更容易接受
孩子與成人的表達方式,往往存在很大的差異,所以他們不能被家長所理解,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因此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就要學會正確的引導孩子,以此讓孩子的思維認知方式,逐漸走上正確的道路。
要知道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孩子在上幼兒園前所學的一切,其實都源自于家長,所以家長的一言一行都非常重要。
因此家長一定要做好正確的榜樣,盡量不要在孩子面前進行吼罵,這樣才能避免被孩子模仿學習,即使非常生氣,也要盡可能地控制住情緒。
孩子犯了錯,可以盡量利用比較幽默生動的方式進行引導,例如在句末加上語氣詞,這能讓孩子更好地接受,不會覺得家長在責罵自己。
吼罵式教育對孩子來說,雖然一時比較管用,但如果長時間使用,只會像彈簧一樣帶來反作用。
所以家長在小孩犯錯后,最好還是控制一下自己情緒,之后再用比較科學且理性的方式引導孩子,這樣也能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