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一鳴驚人的奇跡背后,都是父母的奮力托舉。
身為最平凡最普通的父母,若想養出最懂事最上進的孩子,有這三樣東西必不可少。
前段時間,我在后台看到了這樣一則留言:
「都說寒門再難出貴子。
身為一個普通的母親,我想知道,自己到底要怎麼做才能讓我的孩子離成功更近一些?」
這位媽媽的話,讓我想起了之前看過的一組數據:
哈佛大學曾對2021屆新生進行過一個背景調查,其中包括了這些學生的學術、生活以及家庭情況。
結果發現:
將近30%的新生,父母或親戚曾是哈佛校友,還有46%的學生來自于超級富豪家庭。
這些冷冰冰的數字,似乎再一次向我們證明了:
寒門再難出貴子。
那麼,既沒有高學歷,也沒有足夠經濟基礎的父母就只能投降、認慫了嗎?
當然不是。
在我看來,普通父母照樣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為孩子尋找攀登的著力點,同孩子一起殺出一條生路來。
最近離美歸國的清華女神顏寧就是最好的例子。
她不滿30歲,就成了清華最年輕的教授和博士生導師;37歲時,就攻克了世界50年來的不解難題,成為普林斯頓大學的終身講席教授。
她勵志而傳奇的職業生涯,一直被人津津樂道。
但少有人知道的是,顏寧并非出自書香門第,或是大富大貴之家。
她家境普通,父母也只是某汽車制造廠的工人。
然而,就是這樣平凡而普通的父母,卻培養出了最優秀最上進的孩子。
在深扒了顏寧的家庭背景后,我才發現, 逆襲從來不只是一個勵志故事,而是教育方式和理念的結晶。
而這,值得我們所有普通父母思考和借鑒。
在孩子小時候用高質量的陪伴
給他安全感和歸屬感
網上關于顏寧父母的資料并不太多,但我依舊從中發現了一個令人感動的細節:
1977年,顏寧出生在山東章丘的一個小山村里。
雖然出生在農村,家境也不算富裕,但她的父母卻給了身為女孩的顏寧足夠的重視,和高質量的陪伴:
小時候,母親一有時間,就會給顏寧讀故事書和報紙;
后來,因工作變動,父母有了去北京的機會,他們更是義無反顧地帶著女兒一起,舉家搬往了北京。
正因如此,顏寧的童年才能如此輕松愜意。
安全感和確認自己的重要性,是每個孩子從出生起就該得到的禮物。
而這份禮物,很多時候就源自于父母的關心和陪伴。
1946年,英國開啟了一項長達70年的紀實追蹤,通過跟蹤記錄七萬個孩子的成長軌跡,試圖找出杰出者背后的原因。
最終發現,大部分普通家庭的孩子受到家庭、社會和經濟水平的限制,一生平庸卑微。
但也有20%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打破了這一規律,成功逆襲。
研究人員發現,這些孩子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
他們從小是由父母陪伴著長大的。
正如主持人董卿在《朗讀者》中說的:
「陪伴是一種力量,在這個世界上,失去了陪伴,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意義。」
沒有陪伴,教育就等于零。
還記得那個《奇葩說》冠軍、哈佛學霸詹青云嗎?
有人說,詹青云一看就是那種在愛和包容中長大的孩子,從容、有底氣。
事實也的確如此。
詹青云出生在貴州某個小縣城,父母都是普通的工薪階層。
但她的父親會經常用講故事當「誘餌」,「騙」著女兒一起出差、旅游,見各種世面;
母親則會陪著她在書店一待就是一下午,臨走時還讓她再挑兩本結賬。
在父母的陪伴下,詹青云就像是太陽下的幼苗一樣茁壯成長。
不僅從成績墊底到能拿全額獎學金,再到高分考入哈佛大學,整個人也越來越自信、樂觀、舒展。
其實,對小孩子而言,他們需要的從來都不是多好的條件、多大的房子。
而是發自內心的安全感,和「我很重要,我的家人很愛我」的信念。
所以,窮養富養不如愛養,說教吼叫不如陪伴。
一個孩子真正的起點,就是父母陪伴的時間與質量。
當孩子到了青春期「抓大放小」
為孩子規劃負責
和大眾印象里擅長「雞娃」的父母不同,顏寧的父母對她并沒有太多的要求。
所以,學生時代的顏寧有大量自由的時間,打沙包、玩撲克、聽評書、讀小說......當別的同學奮筆疾書為大學聯考備戰時,顏寧卻正躲在圖書館看散文詩集、抄寫詩經。
但他們也并非真的什麼都不管。
在顏寧成長過程中的重要節點上,他們都給出了寶貴的建議:
一次,是在文理分班時。
雖然當時的顏寧立志成為一名作家,但班主任和父母都看出了她在理科方面的天賦,建議她學理。
而顏寧也聽從了父母的建議。
第二次,則是大學聯考報志愿的時候,出于就業的考慮,父母建議顏寧學醫。
不過這一次,顏寧沒有聽話,而是選擇了當初相對冷門的生物學專業。
這種做法,讓我想到了作家劉娜曾在文章中寫過的一段話:
她說, 父母和孩子最好的關系,是51%對49%。
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在家庭這個小生態系統里,父母是控股51%的大股東,要對孩子的大方向負責,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要有立場有決斷。
而其余的49%,都歸于孩子自己。
因為孩子也有獨立的思考和人格,值得被看見和被尊重。
在一檔節目中,世界冠軍鄧亞萍談到了自己的育兒經。
和許多孩子一樣,鄧亞萍的兒子林瀚銘很喜歡打游戲,并立志成為一名職業電競選手。
對此,鄧亞萍并沒有粗暴地干涉、制止,而是說:
「電競能拿世界冠軍,也是冠軍。」
為此,她找了不少國內優秀的電競俱樂部,并帶著兒子一起參觀、體驗。
鄧亞萍表示:
「當孩子還不能清楚地認識自己、不能完全把控自己,也不知道哪些東西對他更有幫助時,大人一定要幫他去做一些選擇。」
青春期的孩子,一只腳踏入成人世界,另一只腳卻還停留在兒童期。
這就意味著,在他們渴望自由、獨立的同時,往往沒有足夠的洞察力、判斷力去應對人生中的那些重要抉擇。
而有遠見的父母,在給予了孩子適度的空間的同時,也清醒地知道:
為人父母者,始終是孩子的第一責任人。
我們要做的就是提醒孩子、守候孩子、為他們兜底,最終,引導孩子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條道路。
孩子成年后學會放手
給他尊重與祝福
最近,顏寧宣布從普林斯頓大學辭職,加盟深圳醫學科學院的消息一出,就迅速登上了熱搜。
一時間,網上出現了不少質疑的聲音。
然而,面對女兒的決定,顏寧的父親卻表示:
「我跟她媽媽都全力支持。」
「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回祖國,她都是為了祖國乃至世界生物科學事業的發展。」
顏寧父親樸素的話語,也讓我想起了一句話:
父母的第一個任務是和孩子親密,呵護孩子成長;第二個任務是得體地放手,讓孩子走向更大的世界,自己去闖蕩。
所以,合格的父母,不會永遠以家長的身份自居,抱著高高在上的姿態指點、控制孩子。
而是懷揣著對孩子的信任,尊重他的決定,祝福他飛往更高的天空。
之前,北大女孩鐘芳蓉因報考考古專業,遭到了不少網友的冷嘲熱諷。
有人說,考古冷門,不好找工作;
有人說,作為農村孩子,還是應該更實際一些。
但鐘芳蓉的爸爸,卻沒有理會這些聲音,而是堅定地跟女兒站在了一邊:
「農村人最主要是擔心錢的問題,但是女兒對金錢看得比較淡,我也認為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會更開心。」
鐘芳蓉的爸爸,不過是最平凡的父母。
他或許不懂什麼教育理念,也沒有太多的教育方法,但他明白:
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終究是要過上屬于自己的人生,作為父母,只能尊重并祝福她的決定。
正如龍應台在書中所寫的: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立在小路的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轉彎的地方。
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放手,不是放棄去愛。
而是用另一種愛的方式,站在孩子的身后,目送著他們羽翼豐滿,自由地飛翔遠方。
知乎上曾有這樣的一個問題:你覺得寒門難出貴子嗎?
其中一個高贊回答這樣寫道:
寒門相對來說,會比較難出貴子,這是因為寒門中有些父母對教育不夠重視,而且很多父母為了生活每天早出晚歸,完全沒有時間去管孩子。
而寒門想要出貴子,關鍵就在于父母對教育的理解和踐行。
事實上,正是父母在孩子身上花費的每一份心血,鋪就了他們未來道路的一磚一瓦。
作為普通人家的父母,既然沒辦法給孩子更好的生活條件,更多的教育資源,不如就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負責任的兜底以及適時的放手。
這樣,不說打破階級的魔咒,至少孩子已然擁有了另一種人生的可能。
愿與所有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