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夫妻吵架不可避免,但身為父母,你需要考慮到在孩子面前吵架,會給他們帶來什麼樣的心理負擔。
前兩天看到一條新聞。
在寧波的機場里,一個2歲的小男孩被父母「遺忘」在了機場,哭得特別傷心。
那天,小男孩的父母在機場大吵了一架。
因為賭氣,爸爸坐飛機走了,媽媽也開車跑了,只留下孩子孤零零的站在原地。
過了許久也不見父母來領孩子。
于是機場工作人員報了警,通過監控的車牌號找到了男孩父母的聯系方式。
讓人氣憤的是,打了二十多個電話,都聯系不上父母。
最后,撥通了男孩伯父的電話,才總算是幫孩子找到了家人。
這時候,孩子已經泣不成聲,看見伯父立馬飛奔入懷。
很難想象,男孩經歷了怎樣的恐懼。
明明是父母的矛盾,結果卻是孩子來承受結果。
公益短片《請你愛我》,戳中了無數人的淚點。
一個小女孩在餐桌上吃飯,她小心翼翼地看著媽媽。
這時候,媽媽打電話叫爸爸回來吃飯,卻遭到對方的拒絕。
兩人在電話里大吵:「你天天都不回家吃飯,在外面鬼混什麼?」,電話那頭也是一陣怒吼傳了過來。
隨后,媽媽將怒氣全部撒在了孩子的身上:
「連個飯都吃不好,笨得像只豬一樣。就知道哭,難怪你爸不要你。」
緊接著,女孩越哭越厲害,媽媽干脆把她關進了衛生間。
事實上,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安全、快樂,沒有誰愿意讓孩子害怕和恐懼。
只是,父母在憤怒的時候,很容易就把這種壓力傳遞給了孩子,讓他承受來自父母的雙倍痛苦。
想起之前的一個虐童事件。
一個4歲的小男孩遭到母親的毒打,身體被無限地摧殘,連眼睛周圍都布滿淤青。
為何一個媽媽,會對孩子這般狠心?
原來是半年前她和老公失婚,她將對老公的不滿、痛恨全部發泄到了孩子的身上,給了他無盡的折辱。
可怕的是,事后這位媽媽不僅沒有反省,反而認為打自己的孩子天經地義。
都說虎毒不食子。
把孩子當做出氣筒的父母,真的讓人痛恨。
調查顯示:
父母經常吵架,并受到負面情緒影響的孩子,心理問題檢出率為32%。
經常面對家庭「戰火」的孩子,容易陷入人際交往障礙,甚至會形成性格缺陷。
父母吵架,不論輸贏,最后受傷害的永遠都是孩子。
孩子永遠比我們想象中要敏感。
從嬰兒時期開始,就已經能夠感受到父母的情緒了。
聽到父母的吵架聲,孩子出于本能就會收縮和封閉神經,進行自我保護。
孩子能從父母的爭吵聲里看透一切。
當父母丑陋的關系被孩子目睹,他們除了承受不甘的痛苦之外,也開始慢慢改變了自己。
因為畏懼爭吵,變得膽小,學會隱忍
作家池莉講過,在女兒很小的時候,她不愿意讓女兒失去父親,與丈夫維持著一段沒有愛的婚姻。
生活總是磕磕絆絆,爭吵也時常發生。
這樣的環境,讓女兒的性格變得膽小害怕。
一旦家里有任何的風吹草動,女兒就會躲到角落里,默默流淚。
有一次女兒纏著她玩耍,當時她不耐煩地瞪了女兒一眼,沒想到女兒馬上不哭不鬧,跑到自己的被窩里望著天花板。
因為父母的不和,孩子性格膽小,不會發脾氣,也不會任性。
這樣的孩子其實最讓人揪心,因為害怕父母爭吵,小小年紀便學會了隱忍。
因為缺乏關愛,變得敏感、沒有安全感
姜思達多次談到了自己的童年。
小時候父母經常吵架,以至于他變得十分敏感,因為父母總會遷怒于他。
他說:「你必須小心翼翼地琢磨,現在大人是高興了還是不高興,你是該回避還是勸和。」
在姜思達的記憶里,父親「情緒很容易激動,不知道他下一秒會做出什麼事。
」
所以他變得非常沒有安全感,直到長大成人,心里的傷口雖然好了,疤痕卻一直都在。
他很難相信別人,即使再親密的關系,也讓他無法放松下來依賴對方。
父母的爭吵,就像定時炸彈一樣,讓孩子永遠活在害怕之中。
敏感又多疑,成了孩子缺乏的安全感的特征。
因為害怕被拋棄,而刻意的討好
經歷過父母爭吵的孩子,最怕父母不要他。
有些孩子,總會刻意討好父母,想辦法讓他們開心。
前段時間,一個朋友和老公爭吵,最后鬧到了要失婚的地步。
意外的是,平時調皮搗蛋的孩子那段時間變得特別乖。
有一天,他們帶著孩子去了游樂場,想好好陪孩子一次。
在要離開的時候,孩子眼淚汪汪說道:爸爸媽媽,你們不要離開,我以后都不來游樂場了,也不吵著要零食了,我只做聽話的孩子。
說話時,還一直小心翼翼地拉著父母的手,生怕他們離開。
孩子雖小,但心思極為敏感。
父母發生矛盾,會讓孩子把很大一部分的責任歸咎到自己身上。為了緩和父母的關系,總會偽裝從懂事的樣子。
在這種環境中的孩子,學會了討好,也學會了迎合別人。
孩子對父母吵架會感覺到恐懼和害怕,本質上并不是因為父母爭吵本身,而是因為父母不解釋,不重視,甚至認為這與孩子無關,才會讓孩子會帶著「猜忌」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父母吵架的畫面會形成孩子內心的沖突,會讓他覺得是自己做得不夠好。
父母爭吵時,千萬別忘記照顧孩子的感受。
《生活大爆炸》中有一幕,萊納得與佩妮在孩子面前打大吵了一架。
事后,他們這樣向孩子解釋:
我們都有童年陰影,有時候你能做的就是長大成熟,克服他們;我和萊納得在談戀愛,偶爾也會吵架,也會釋放情緒…
向孩子解釋我們為什麼吵架,就能讓他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吵架是釋放情緒的方式。
簡單的一句解釋,就能消除孩子的恐懼。
當然,向孩子傳遞對他的愛,是必不可少的安全感。
楊瀾曾說起過有一次和先生吵架。
那時兩人都非常激動,當著孩子的面爆發了很嚴重的爭吵,孩子被嚇到躲到了角落里。
他們情緒平和了以后,才意識到傷了孩子。
他們一同來到孩子的房間,向孩子解釋:我們剛才做了一件愚蠢的事,但是爸爸媽媽彼此之間還是相愛的,也非常愛你,希望沒有嚇到你。
孩子的安全感比什麼都重要。
即使吵架,也要向孩子傳遞正面的信息,我們雖然在爭吵,但我們還是很愛你的。
在網上看到一段視訊:
一個叫狄安娜的6歲小女孩竟然有模有樣地「教導」父母應該如何相處。
女孩特別認真的對媽媽說:
我希望你把姿態放低,和爸爸做朋友,不希望你們在分開以后還吵架,希望你們開開心心的做朋友。
許多父母不知道,爭吵在孩子眼中就如火山爆發。
他們最大的愿望是:爸爸愛媽媽,家庭和睦。
說到底,夫妻關系才是一個家庭的定海神針。
在同一個屋檐下,或許我們無法避免爭吵,但也盡量保持朋友的相處模式。
讓孩子看見愛,就能讓孩子感受愛,呼喚愛。
愿父母都能在克制的愛中,給孩子傳遞最幸福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