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專家阿黛爾•法伯曾說:「永遠不要低估你的話對一個孩子一生的影響力。」很多父母也是意識到了這一點,對孩子的教育從原來的指責、訓斥開始轉變為鼓勵、稱贊,但發現,結果跟自己想得并不一樣。
比如:
孩子做手工,試了好幾次都沒成功,媽媽在一旁耐心安慰:「不急,再試試,我相信你肯定能做好」,結果孩子反而大發脾氣,放棄嘗試;
游樂場里,很多小朋友在玩攀爬,孩子害怕不敢爬,爸爸鼓勵道:「不用怕,你看其他比你小的孩子都爬上去了,你也一定行」,結果孩子不但沒有爬,反而大哭起來……
孩子在一次籃球訓練中好不容易投中幾個球,媽媽激動地稱贊:「你簡直是籃球天才,沒人比得上你」,結果孩子說自己再也不想上籃球課了……
......
為什麼父母越鼓勵,孩子反而越生氣呢?
其實,這是因為我們鼓勵的話沒有說對,聽著像是在鼓勵孩子,實際上聽在孩子的耳朵里,卻是另一種意思。比如說爸爸鼓勵孩子攀爬,用其他的小孩子做對比,那在自家孩子心里,就是爸爸覺得別人比較厲害,都能爬上去,自己不如別人。 如果爸爸這樣說:「你試試,爬不上去也沒有關系,你看大家都要爬很多次才能上去」,這樣孩子反而會愿意去嘗試了。
所以,鼓勵孩子,其實也是一門技術活哦!
著名心理學家李松蔚講過一個故事。
他女兒剛學游泳時很怕水,總是游不好。教練在旁邊不停地鼓勵她:「不要害怕」,她反而越來越緊張。
后面李松蔚悄悄對孩子說:「每人學游泳都要害怕100次,你已經害怕十幾次了,再害怕80多次就能學會了。」女兒被逗樂了,也放松下來,克服了對水的恐懼,很快就學會了游泳。
兩個都是鼓勵,差別在哪?教練的話實則是對孩子情緒的否認;而父親接納了孩子害怕的情緒,并讓她明白害怕是正常的,反而更愿意試一試。
只有當父母愿意站在孩子角度去體會他們面臨的困難,共情他們當下的感受,接納他們此刻的情緒,孩子才會在父母鼓勵中感受到父母的關心和理解,并獲得嘗試、拼搏的勇氣。
反之,家長若只是復讀機似的不停給孩子灌輸:「你一定行」
「我相信你」,這類的大道理,孩子會苦惱父母完全不懂自己,甚至因此激發出對抗情緒。孩子畫了一幅畫,興奮地拿給家長看。
A媽媽立刻開啟瘋狂點贊模式:「你畫得太棒了,簡直是未來的畢加索。
B媽媽則認真審視畫:「我看到你這次使用了五種顏色,色彩斑斕,搭配得很漂亮。你這根柳條的曲線很柔和,水波也畫出了層次感。你剛剛一定很用心在畫吧,媽媽真的很喜歡這幅畫。」
你覺得哪一種更能激勵孩子?
父母為鼓勵而鼓勵,泛泛使用話術,籠統地說好或棒,卻無法指出具體好在哪里,會讓孩子有一種被敷衍、不被重視的感覺,自然會屏蔽你說的話。
谷愛凌第一次參加職業公開賽時,發揮失誤重重摔了一跤,無比沮喪之時,母親溫柔地鼓勵道:「你13歲就和那麼多成年人比,我為你感到驕傲。」
話很簡單,但陳述的是事實,故而能很好地激發谷愛凌繼續參賽的勇氣。
因此,鼓勵無需夸大其詞,真誠和真實最有力量。
網上一名高三學生發了一篇帖子,說自己一模考試成績不理想,非常難過,擔心不能考上理想的大學。
媽媽知道后,沒有激勵她「加油」, 抑或「你一定能考進理想的大學」,而是拍拍她的肩膀,安慰她:「考不上最好的沒關系呀,上個一般的也可以,只要你健康快樂就好了。」
聽了媽媽的話,她忍不住哭了一場,心中的焦慮和不安卻大大緩解,也能重新全力以赴備考了。
很多父母在孩子失意時的鼓勵,更像在強調自己對孩子的期待。比如:「相信你一定會考上……,為我們家爭光」;「堅持,你就是我們的驕傲」;「你是男子漢,這點挫折一定難不倒你」……
如此這般鼓勵,猶如道德綁架,將千斤重擔壓于孩子肩上,反而讓其陷入焦慮泥潭,寸步難行。
唯有內心輕松的孩子,才有力量和信心去拼搏;也唯有松弛感滿滿的鼓勵,才能為孩子前行充電、加油。
網上流傳著一句話:「每一個孩子,都站在父母的舌尖上舞蹈。」父母若能放下期待和虛假,真正看見和共情孩子,孩子便可從父母鼓勵中汲取力量,增添自信,從容應對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