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知乎上有網友提問:
假如養孩子就如同打游戲一樣,可以刪號重來,你希望把孩子培養成哪一種?
第一種:回家永遠是先選擇看電視,不提醒絕對不會寫作業。寫作業的時候,父母還得一刻不停的盯著,否則就會走神。遇到困難,就想退縮,從來不會自己解決問題,情緒調整能力差,動不動就發脾氣。
第二種:回家以后,即使父母都不在,也會主動做作業,寫作業時也不容易分心,作業完成的質量也很高。自己看電視,打游戲,都會遵守時間約定。遇到困難不會輕易喪失信心。愿意積極思考,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遇到情緒不好的時候,懂得用合理的方式調節情緒。
網友們回答毫無疑問都選擇第二種。
A網友:如果能夠重來,我的孩子有一半聽話,我就偷著樂了。
B網友:哪有這麼省心的孩子,有也是別人家的娃,我是沒有希望了。
兩種孩子,有何區別呢?也許可以用兩個字形容——自律。
實際上,父母們都喜歡自律的孩子,因為自律的孩子,可以讓父母省心,更能給父母帶來回報。
看過一本書《少有人走的路》,里面有一句話
「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
自律的孩子人生有多開掛?
大學聯考剛剛結束,
不出意外,
很快我們就能見識各路的大學聯考狀元了。
這些學霸們有一個共同特點,
那就是超級自律。
你以為學霸們那麼優秀,都是在「頭懸梁、錐刺股」?
其實人家只是在做自己喜歡的事。
學霸可以把自己的時間安排得井井有條,早已進入學習的良性循環中。
相反,有些不自律的孩子,不僅不懂得管理自己的時間,更是對學習產生了厭惡的心理,深陷痛苦,不能自拔。
蒂夫·喬布斯這樣說過:「自由從何而來?從自信來,而自信則是從自律來。」
對于大多數父母而言,如果孩子足夠自覺,能夠主動學習、主動寫作業、主動睡覺、主動收拾房間等,父母肯定會偷著樂。
這恐怕比實現財務自由更難吧。
網絡上流傳一句話,自律與不自律的孩子差的是一整個人生
。
自律的孩子,無論以后從事什麼職業,遇到什麼困難,都能保持冷靜的頭腦,為自己尋找最佳的解決方案。
而不自律的孩子,無論什麼事情,都需要父母的催促、監督、批評,遇到挫折,就會想辦法逃避,離開父母的鞭策,孩子就會無所適從,甚至立刻倒退。
那麼,我們該如何培養一個自律的孩子呢?
1
自我價值感越高的孩子
就越容易做到自律
每個人天生都不是自律的,自律的孩子都是父母一點點培養出來的。
自律的孩子,背后往往有一個靜待花開的父母。而不自律的孩子,身后也往往有個無比焦慮的父母。
真正自律的人,指的是那些內心無比強大的人。
那些自律的孩子,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自我價值感很高。
那些不自律的孩子,往往覺得自己是一個特別失敗的孩子,自我價值感很低。
孩子不斷地自我否定,久而久之會形成深深的挫敗感和自卑感。
不自律的孩子其實都是父母打罵吼催逼迫出來的。
家長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待是好的,盼望孩子以后成為國家的人才。
但是,父母在面對孩子的「不好的表現」時,往往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無奈的心態,會讓家長經常著急上火,然后就用批評和指責的方式命令孩子,按照家長的意愿去執行任務,結果就是孩子的自我價值感越來越低,自律性也越來越差。
要想培養孩子的價值感,父母可以用一種比較反常識的方法,比如父母學會和孩子示弱,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被需要,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例如:孩子,媽媽這件事不知道怎麼解決,你能幫我出個主意嗎?我想聽聽你的建議。
孩子聽到媽媽竟然要請他出主意,心里一定非常的激動,他不僅能感覺到被媽媽重視,而且還能鍛煉孩子的思考能力。
2
抓住一切機會,盡量讓孩子多做選擇
多給孩子試錯的機會
我們人類就是需要時間才會變得睿智。我們都是需要慢慢變得聰明起來。——加州大學丹尼爾•西格爾博士
自律的本質是反人性的,自律的過程其實需要消耗大量的意志力。
人類的大腦前額葉皮質負責抑制原始沖動。
孩子在做出每一次選擇,都是大腦的一次鍛煉,只有他不斷地自己思考,他的大腦前額葉皮質才能激活,他的意志力才能得到磨煉。
孩子天生意志力不夠強大,需要慢慢地去培養,但是,許多父母往往不給孩子任何磨煉意志力的機會,而是直接安排好孩子的一切。
他們往往在短時間內,給孩子布置大量的任務,不斷地去消耗孩子的意志力。
比如,孩子放學回家,本來想玩一會,父母害怕孩子玩得太久,就趕緊把孩子送到輔導班,晚上回家繼續做家庭作業,然后睡前閱讀,當孩子的意志力被消耗殆盡的時候,父母再要求孩子做任何事情,孩子都會本能的去反抗和拒絕。這時候家長又會認為,孩子不聽話,對孩子打罵,所以造成二次傷害,孩子的自律性也會越來越差。
最終父母和孩子走進一個怪圈,父母越打罵吼叫,孩子越反抗叛逆。整個家庭每天都是雞犬不寧。
孩子的每一次選擇,都是一次進步;孩子的每一次犯錯,都是一次磨煉。
什麼事情可以讓孩子自己選擇?什麼事情又不能讓孩子自己選擇?
這里給大家提供一個表格,僅供大家參考。
我們可以把孩子的選擇權分為三類:
第一類:完全由孩子選擇。
第二類:父母和孩子一起討論,做出選擇。
第三類:完全由父母選擇。
我們分別講述一下這3類情況。
在這一列清單中,父母完全不會干涉孩子的選擇,而是「放權」給孩子,讓孩子自己做出選擇。比如,早上起床挑選什麼衣服,早餐的時候吃什麼東西,周末的時候去打球或者逛公園等。
父母可能會花費多一點時間和耐心,但允許孩子安排生活,就是對頭腦的鍛煉。孩子的效率也會越來越高,家長的心情也會越來越輕松。
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只要允許孩子做出選擇,就不能輕易的反悔,做真實的父母。
研究表明,綠色清單越長,孩子的腦前額皮質越發達。
孩子的自律、上進、積極都不是憑空得來的質量,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歸根結底,是睿智、聰明的家長,通過「允許孩子選擇」一步步鍛煉而來的。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必須讓孩子來做出選擇,不然父母就會擔心孩子「蹬鼻子上臉」。
舉個例子:一位媽媽想要孩子整理自己的書包,請比較以下兩種說法:
A:「馬上把文具盒放進書包里!收拾好!」
B:「寫完作業以后,我們該怎麼辦呢?」
孩子整理自己的書包是理所應當的事情。但一旦你直接用「命令」的語氣,就等于是讓孩子被動接受父母的指令,放棄思考的機會。
而第二種「引導式」的口氣,孩子就會先思考,然后做出選擇。
孩子可能很「固執」地說:「不行!我不想整理。我現在想玩一會。」
我們還能怎麼推動孩子繼續思考呢?
「但是,我覺得先整理好書包比較好。我們倆個的意見不一致,那你說能不能找個更好的辦法,讓我們都滿意的方法?」
分享一個例子。
有一個5歲的小男孩在飯店吃飯,爸爸問他想吃什麼,男孩回答:「我什麼都不想吃,我現在想出去玩。」
爸爸沒有生氣,只是陳述兒子的話:「哦,你現在想出去玩。」
兒子說:「爸爸你同意我出去玩了嗎?」
爸爸回答:「我認為吃完飯,也可以出去玩,你覺得怎麼樣?」
兒子很不高興地說:「那我得等好長時間才能玩,我不要。
」
爸爸繼續耐心得引導:「那你說,自己想吃多長時間的飯才算公平?」
兒子思考了一會說:「5分鐘吧。」
于是,他們一起協商,一起吃5分鐘的飯,再去玩耍。
事實上,大多數的家庭,都在使用黃色清單。
父母和孩子發生分歧——處理分歧——共同做出一個選擇。
在生活中,孩子可以自己做出很多選擇,但是,有些時候,孩子可以有「絕對不能做」的事嗎?
答案是肯定的,有一些「規則」,孩子也必須要遵守,不得越界。
比如,孩子在家里觸碰電線,父母就不能坐以待斃;孩子在河中央嬉水,父母也不能不聞不問。在公共場所,一些公共設施,孩子也不能隨意破壞等。
在超越安全和道德之上的事情以外,家長盡量避免使用紅色清單。
如果你家的紅色清單非常長,而綠色、黃色清單卻非常非常短。那麼,需要父母好好思考,希望培養自律的孩子,還是希望讓自己的孩子變得「乖巧聽話」、事事聽從父母的安排?
每個孩子都是懂得感恩的,「讓孩子選擇」并不是一味地放縱孩子,而是給予孩子足夠多的「自主感」,孩子做主的空間越大,他對事情的掌控感就越強,那麼他的責任感就越來越強。
最后,分享一個小故事:
我們去商場買了一雙鞋,一共花了30塊,出門隨便溜達,也不怕弄臟。
但是,如果我們買一雙鞋,花了8000塊,我們肯定會小心翼翼,生怕被別人踩到。
對于孩子也是一樣,只有孩子覺得自己特別有價值,才能做到真正的自律。
自律的孩子需要慢慢培養,別走錯方向,你我才有可能成為真正自在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