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男孩成長的道路上,父親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媽媽的愛和包容給孩子帶來安全感,而爸爸的威嚴、約束力則讓男孩明白規則和方向,幫助他成為有擔當的男子漢。
周末去同事家,一進門就被她兒子撞了個正著。
同事立馬呵斥一聲,要兒子道歉。
然而小男孩像是沒聽見似的,拿起手里的玩具槍「biubiubiu」,然后做了個鬼臉就跑回房間。
看到我驚愕的表情,同事多少有點尷尬,不知道該怎麼解釋,只好說:
「實在抱歉,兒子太不懂事了,也沒個規矩,讓你見笑了。」
坐下來聊天,才知道同事家里就靠她一個人帶孩子。
老公平時工作忙,不到半夜不回家,婆婆也只是負責接送孩子,弄好了就回自己家。
可以說,兒子什麼事情都是她在管,小時候還好,自從上小學后,兒子變得不聽她的話,多嘮叨幾句就頂嘴,根本不怕她。
試過跟老公反映,要老公抽點時間管管兒子,可老公根本不放在心上。
如今兒子做事沒分寸,還被老師投訴過多次搗蛋、擾亂課堂秩序,她實在擔心,怕兒子越變越糟糕。
聽完同事的分享,我不禁陷入沉思:教育孩子,單靠媽媽一個人太難了。
尤其日漸長大的男孩,身心各方面都在發生變化,開始不耐煩媽媽的管教,輕視媽媽的引導,甚至會故意和媽媽作對,以此證明「我長大了,誰也管不住我了」。
這種情況下,再能干強勢的媽媽,也很難憑一己之力「馴服」男孩,約束男孩的行為。
每個「問題男孩」的背后,都有一個缺席的爸爸
臨床心理學博士喬尼絲·韋布在其《被忽視的孩子》一書中提出:
父母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可能不在于他們做了什麼,而恰恰在于他們沒做什麼。
每個男孩的成長,都需要父母的愛,但父愛和母愛完全不同。
母愛溫柔、細膩,能讓他感到安全和滿足;父愛威嚴、博大,為他的成長指引方向。
如果長時間生活在「爸爸缺席」的氛圍里,觸摸不到父愛,男孩只會越來越迷茫,甚至爆發各種「問題」行為,缺乏自控和自律。
《金牌調解》有一期來了一個瀕臨崩潰的家庭。
爸爸平時工作繁忙,只有周末才回家休息,很少參與到教育兒子的事務上。
和兒子有關的生活起居、學習教育任務全落在媽媽一人頭上,日子一久,慢慢進入青春期的兒子開始不服管了。
看到兒子即將上高中,卻整天沉迷游戲不想學習,無助的媽媽想讓爸爸拿出威嚴來管管兒子。
可爸爸不愿當壞人,怕被兒子記恨,所以兩手一攤,一直保持沉默,冷眼旁觀著一切。
結果兒子徹底放任自己,每次只要媽媽一說他,他就揪頭髮、哭鬧、發瘋,甚至想要毀掉自己和這個家。
男孩的叛逆、沖動和暴躁,歸根到底是因為,他開始不服媽媽管教的同時,身邊又沒有爸爸用威嚴震懾住自己,讓他保持理智。
長期下來,他就會像脫韁的野馬一樣,沖動、失控,陷入更大的困境中。
北京軍區總醫院青少年成長基地近幾年研究發現: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行為問題和成癮性的人格特點,其首要責任在父親。
作家布蘭肯·霍恩也在書中證實了這一點:
「少年看守所里的犯人中,有80%的人在成長過程中缺少父親的參與。」
沒有爸爸的言傳身教、管束引導,男孩學不會什麼是真正的「男子氣概」,更不懂得如何控制行為,管好自己。
一旦他失去正確的規則指引,只會變得自傲狂妄,甚至目無王法,難以擁有健全的人格。
爸爸給的規則感,讓男孩學會自控
心理專家胡慎之說:
「媽媽的功能向內,母職發揮作用的主要場所是家庭內部。
爸爸的功能向外,父職主要就是把孩子帶出家庭,帶入社會,教會他們遵守外部世界的規則以及生存的規則。」
兒子小時候,總喜歡擦完鼻涕就把紙巾隨地一丟,提醒過很多次還是不聽,甚至故意和他作對。
妻子說他小題大做,讓他幫忙撿回來就行,可俞敏洪卻狠心把兒子關在了門外,要讓兒子意識到錯誤。
不一會兒,兒子果然來敲門,主動說要回來撿紙,自那以后兒子沒再出現類似的問題。
兒子睡前不愛刷牙,俞敏洪不在家的時候,妻子會擔心兒子太困或已經躺下了,就由著兒子的性子,不想刷就不刷了。
可他堅決不行,即便兒子躺床上了也要拉起來好好刷牙,刷完才能睡覺。
兒子吃冰淇淋毫無節制,俞敏洪就定下規矩:每天只能在晚飯后半小時吃一個。
執行的第一天,兒子有點適應不過來,吃完晚飯后一直盯著墻上的鐘,無比焦急地問了十幾次「怎麼還沒到時間啊」。
雖然看到兒子這樣有點「可憐」,但他還是堅持原則。
幾天后,意識到沒有妥協讓步余地的兒子,終于選擇放棄,慢慢改掉了這個壞毛病。
為此俞敏洪表示:
媽媽對待孩子時,原則性不強,會因為心疼、寵愛孩子而選擇妥協退讓。
但如果區分不了寵愛和規矩,原則隨意搖擺,定下的規矩隨心情變松或變緊,那麼小孩就沒有懼怕,會察言觀色。
再好的媽媽,也替代不了爸爸的作用。
只有在象征著威嚴、權力、約束力的爸爸面前,膽大的男孩才會又敬又怕。
借由爸爸的一言一行,設立的標準和規矩,他才能認清自己的身份,收斂自己的行為,學會管住自己。
爸爸的約束力,是給男孩最好的指引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深受啟發:
有個10歲的「小霸王」,因為坐校車時欺負其他同學,被司機趕下車。
不但如此,他還不得不接受學校「3天內不準再坐校車上學」的懲罰。
得知這件事后,爸爸沒有打罵他或縱容他,也沒有向學校求情讓老師網開一面,而是舉雙手贊同,堅決表示「絕不容忍任何欺凌行為」。
他甚至還下命令,要求兒子「接下來一周的時間都自己跑步上學」。
就這樣,爸爸每天開著車跟在兒子后面,看著兒子背著書包,徒步跑差不多2公里的路去上學。
有了這次的教訓,兒子果然「長記性」了,不僅沒再欺負同學,還因為表現好而被老師表揚。
想起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布森博士的一句話:
「讓一個男孩和一個合適的男人在一起,這個男孩永遠不會走上邪路。
」
即便男孩因為不懂事,不會管束自己,缺乏做事的底線,時不時在犯錯的邊緣上游走,但只要爸爸三觀正、有原則,總能給孩子最好的指引,把孩子拉回正確的軌道中來。
在一檔普法節目中,看到一名少年犯的自白,他說:
「犯了罪后才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有多離譜、不道德,但爸爸每次來看我都說,不要怕,做錯事咱要認,以后出去好好做人。
雖然很后悔,但爸爸的安慰,讓我相信自己還有機會,以后一定能做回一個好人。」
男孩的性格基因,決定了他在成長過程中容易混亂、迷茫,甚至有可能偏向錯誤的軌道。
但爸爸身上會有一股特別的道德約束的力量,時刻束縛著男孩的行為。
透過爸爸,男孩才能知道如何正確應對外面的世界,在迷失方向的時候,也能懂得「浪子回頭」。
男孩優秀與否,取決于爸爸會不會立規矩
受體內睪丸素的影響,男孩容易沖動、暴躁,無法自控。
而爸爸能用男人獨有的剛毅和果斷,讓男孩清醒地認識到什麼是權威和規則,進而懂得「敬畏」,把握好自己行為的「度」。
想要男孩變得更優秀,爸爸要學會立規矩,并堅持以下三個原則:
1. 規矩少而精。
給男孩定規矩,不宜太多,以免給他造成過多的心理負擔,讓他覺得過分受約束、不自由,引發更大的逆反。
比起數量,規矩更要講究質量,把握重點,根據孩子不同年齡階段的特點,制定有針對性的行為要求。
給孩子一些自由的個人空間和時間,孩子才更愿意遵守、配合。
2. 讓孩子清楚知道,違反規矩的直接后果。
定好規矩后,需要告訴孩子一旦沒有遵守需要承擔的后果。
尤其是一些原則性問題上,要讓孩子知道,當做出讓自己有危險,或讓別人受傷害等不良行為,破壞了規矩,就沒有商量的余地,該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
對于男孩來說,吃一塹,才能長一智。
汲取足夠的教訓,他才會為了避免再次發生類似的后果,從而選擇更為妥當的行為。
3. 堅定、長期地執行規則。
在《孩子,挑戰》一書中,作者講到:
「如果我們想讓孩子停止不良行為,或者要求孩子遵守規則,我們需要從一開始就專心在事情上而不是個人的權威上,并且有始有終。
」
想要教育發揮真正的效用,要做好堅持不動搖的準備。
不管男孩怎麼發脾氣、不服管,規則設定后,都要嚴格堅守。
不心軟、不妥協,懂得跟孩子說「不」,他才能明白,無論如何自己都必須遵守規矩,學會控制自己的脾氣。
養育男孩,需要媽媽提供的安全感,更需要爸爸給予的價值感。
正如心理學家弗洛姆所說:
「父親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從爸爸身上,孩子觀察到什麼是規則、對錯、界限,同時也在學習如何成長為真正的男人。
不管多忙,都請抽時間陪陪孩子,教導他,給他該有的人生指引。
唯有擁有了爸爸不缺席的愛,孩子才有足夠的能量,不斷蛻變、長大。
愿我們的男孩,都能在父母的愛和規則中,感受到溫暖和力量,一步步成長為優秀、積極、有擔當的男子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