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在對孩子說:
「你好棒」、「你好聰明呀!」、「你太厲害了」……
除了這幾句話,你還曾說過哪些贊美孩子的話,還記得嗎?
你是否會為怎麼贊美孩子,而冥思苦想,或是翻來覆去就那幾句。
回頭想想,我們說批評孩子的話,為什麼會想都不用想,就會說出一籮筐的話,而且會像開了機關槍一樣,「咚咚咚」打開的話匣子,說也說不完。
原因:
我們父母的注意力,多數的時間,都被孩子不好的行為習慣所吸引和擔憂著。
我們把太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孩子不好的上面關注,關注他不好好學習、不好好吃飯、不專心學習、打游戲、這個學兩天,那個學兩天,我們又怎麼會想到贊美孩子呢?
解決:
想改變這個也不難,只需要父母把時間和精力轉化到,多看孩子優點和長處上,自然就也會發現孩子獨特之處。
夸孩子,贊美孩子的語言,也會由衷的脫口而出,像批評孩子那樣打開話匣子。但不適宜的過度贊美和吝嗇贊美,會對孩子造成哪些傷害呢?
原因:
一、家長怕孩子聽了贊美的話,會飄,會給點陽光就燦爛,即便看到了也不愿表達出來。
二、家長的關注點都放在了孩子,不好的缺點和問題,看到的優點和長處,自然就會較少。
傷害:
孩子得不到認同和認可,缺乏自信心,就像沒有陽光和雨露的滋潤,小樹就沒有充足和飽滿的身軀。
原因:
家長喜歡夸自己的孩子,目的是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不是為了孩子成長需要。
傷害:
夸大的贊美孩子,會分辯的孩子心里很清楚,這種贊美,他也不喜歡,聽了也不自在。
不會分辯的孩子,會好大喜功,自我狂大,膨脹感很強。就像過多的陽光和雨露,要麼干枯,要麼潰爛。
1)肢體語言贊美
不善表達的父母,可以用這個方式 ,看到孩子做的對,言語和行為是對別人有益的時候。
媽媽一定要給孩子一個肯定的眼神、一個驕傲的微笑、一個深情的擁抱。。。
不善于表達的爸爸用手摸摸頭、拍拍孩子的肩膀、有力的握個手,都可以給孩子一個自信的力量。還增加親子關系,加深情感的信任。
2)明確態度贊美
贊美孩子的態度要明確細化,對孩子做的好的事和行為時,若只夸贊孩子太棒了、太聰明了,孩子未必會真切的明白自己是贊在哪里了,聰明在了哪了,有些聰明是孩子的小聰明,家長看清不行為的結果如何,孩子以后會為聰明反被聰明誤。
對孩子說出,具體細化的情景。
比如:今天,看到你能對小朋友說:「對不起,」你真的很棒。有錯自己能及時道歉,你做的很對。
孩子就會明確自己做事,給別人帶來自己的價值,哪怕是一句認錯的話,要說出來也要很大的勇氣。
但若是道歉的話不真誠的說、說多了,也同樣沒有什麼意義。需要家長平衡心態來引導孩子。
3)實事求是贊美
家長不要為了面子、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而夸大實事,與實事不符的事情夸大后,就會變味,也會增加孩子的虛榮心和滿足感,以后會做些說些大話、假話。
4)真實感受贊美
父母對孩子說:「我太開心了,你懂得照顧別人,主動幫媽媽分擔家務。」
「媽媽看到你這樣做,我真的很為你驕傲,因為你真的在考慮別人,并且盡自己的能力,幫忙你的朋友。
」
孩子會為自己所做的事,存在價值感和認同,會更加愿意盡自己的力量來幫助別人。
5)大聲當眾贊美
當人多時,聊到孩子時,當著孩子和親朋好友的面,說孩子很懂禮貌時,孩子一方面聽了,會記在心里,要保持這個形象,他就會見人時,自主自動的會保持在人前的這個形象。下次更會主動與人打招呼。促進孩子被動變主動。
6)婉轉智慧贊美
一位母親,參加幼兒園家長會時,老師說:「你的兒子有多動癥,在板凳上三分鐘都坐不了。」
她是這樣鼓勵兒子:「老師表揚你了,說寶寶原來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鐘,現在能坐三分鐘了。別的家長都非常羨慕媽媽,因為全班只有寶寶進步了。」
那天晚上,她兒子破天荒地吃了兩碗米飯,并且沒讓她喂。
這樣的鼓勵是單純的表達,發自內心的尊重與欣賞,也只有這樣的鼓勵才能促使孩子內心力量的增長。
斯坦福大學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在過去的10年里,和她的團隊都在研究表揚對孩子的影響。
他們對紐約20所學校,400名五年級學生做了長期的研究,這項研究結果令學術界震驚。德韋克通過三輪不同形式的測試,得出的結果,大大出乎她的意料:
原來鼓勵,即夸獎孩子努力用功,會給孩子一個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覺。孩子會認為,成功與否掌握在他們自己手中。
反之,表揚,即夸獎孩子聰明,就等于告訴他們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這樣,當他們面對失敗時,往往束手無策。」
在后面對孩子們的追蹤訪談中,德韋克發現,那些被表揚過聰明,認為天賦是成功關鍵的孩子,不自覺地看輕努力的重要性。
這些孩子會這樣推理:我很聰明,所以,我不用那麼用功。他們甚至認為,努力很愚蠢,等于向大家承認自己不夠聰明。有些表揚反而是害了孩子。
所以,鼓勵式的表揚才是教育的根本原則和方法,我們應該堅持運用這個方法。
從心理學來看,鼓勵首先是一種尊重,尊重孩子有權利選擇自己的認識和行動。
其次,是一種信任,相信孩子有能力去認知和行動。
第三又是一種放手,承認孩子有辦法去認識和行動。
這是培養孩子自我認知的最重要原則,因為這三點是孩子自我價值的來源。
1.早起
「你昨天睡的有點晚,我以為你今天起不來了,沒想到你還早起了半個小時,還沒有讓我叫你起床。」
2.自我閱讀
「我看你還在堅持自己閱讀,今天你比昨天多看了五分鐘呢,你堅持的能力越來越好了。」
3.不磨蹭
「你今天早早就自己穿好衣服,等著我出門了,不用每次都要我等你了,真好。」
4.主動積極
「你今天主動想問我這個問題,我很高興。」
5.自我管理
「我們要出門了,你今天自己就主動關了動畫片、手機,我相信你會自己管理好自己的。」
6.吃飯
「你今天把碗里的飯都吃干凈了,還幫媽媽收拾了桌子,你越來越懂得照顧媽媽了。」
7.作業
「昨天看你還不會呢,今天自己都能做出了,你看是不是每天都會有點小進步,你自己會做出來多開心呀?」
8.思考
「你怎樣想到這樣做的,我還沒有想到,你都做出來了,太好了。」
9.玩耍
「你把自己的玩具拿給小朋友一起玩,你做的很好,你還有了好朋友。」
10.表達
「你能講出你的想法,媽媽才會明白你要做什麼,我會全力配合支持你的。」
一句贊美孩子的話中,表達一個正面的詞匯,不要同時嘮叨負面不好的詞匯,一同出現時,會對孩子造成擾亂,分不清是表揚還是在批評她,她的情緒也會不穩定。
比如「你今天在幼兒園很乖,沒有再和小朋友打架,媽媽獎勵你個棒棒糖。」
「很乖」和「打架」就是同時出現,孩子會分不清,是在夸她還是在批評她,
會暗示孩子父母的愛是有條件和目的,孩子就會逆反和不聽話的表現。
發自內心的贊美和有目的性的贊美,對孩子產生的教育意義是截然相反的,同樣的一件事情,表達的方式和用意不同,教育意義就會有很大的差異。
美國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通過不同表揚對兒童影響的跟蹤研究發現,人們表揚時是關注孩子行為的動機與努力,還是關注孩子的能力與結果,會給孩子的發展帶來不同影響。
她指出:「當我們夸獎孩子用功時,會給孩子一個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覺。孩子會認為,成功與否掌握在他們自己手中。
反之,當我們夸獎孩子聰明時,就等于告訴他們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這樣,他們會害怕冒險,從而,不愿意嘗試挑戰。
」
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蘇格拉底說過,所謂教育就是把一個人的內心真正引導出來,幫助他成為自己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