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一個孩子未來能走多遠,只要看他是否懂得「反哺」就夠了。
最近,一個外號叫「劉清華」的學霸火了。
「劉清華」,原名劉振傲,來自江蘇沭陽的一個農民家庭。
在今年的大學聯考中,他以655分、自強計劃加分30分,總分685分的好成績被清華大學預錄取。
談起這個外號時,劉振傲告訴記者:
是因為初高中的同學都知道,自己的姐姐是清華大學的。
于是給自己起了個外號,就叫「劉清華」。
「大家都叫我‘劉清華’,不考上不好意思!」
農民之家,能培養出一個大學生就很不容易了。
可劉振傲的父母,居然一下子養出了三個:
2013年,大姐考入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一所知名的「雙一流」名校;
2014年,二姐考入清華大學;
如今,小弟劉振傲也被清華錄取了。
網友紛紛感嘆:
「真的太優秀了!」、「好厲害的一家人。」
然而,當媒體找到劉振傲的父母,詢問他們的育兒經時,卻得知:
兩人都只是小學文化,父親常年在外面打工,母親獨自一人照顧三個孩子。
平日里,母親沒辦法在學習上給予孩子什麼指導,所以一直以來,都只是告訴他們「做人要誠實、守信,偷、搶、罵人都是不行的」。
或許對很多人而言,這個答案遠遠不夠。
因為它實在過于簡單、平淡。
但我卻從短短一分多鐘的采訪視訊里,發現了另一個值得深思的細節:
每當劉振傲和母親同框時,他總是在默默幫母親干活。
在他看來,父母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供養姐弟仨上學已經非常辛苦。
所以,每當母親問他需不需要買什麼東西時,他都會堅定地拒絕:
「別人有的我沒有,那就低頭學習。」
雖然家境清寒,但劉振傲的身上,卻有著多少錢也買不來的東西:
少年的志氣和那顆時刻體諒父母不易的感恩之心。
尤其是后者。
我發現,在每一個寒門貴子的故事里,它其實都曾出現過。
還記得清華男孩龐眾望嗎?
2017年,龐眾望以684分,和「農村專項計劃」 60分的加分,總計744分的成績斬獲了滄州市的理科狀元。
當時,清華大學為求人才,校長不惜親自上門接人。
然而,當校長推開龐眾望的家門時,卻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
破舊的房子里,連一件像樣的家具都沒有,墻壁上糊著泛黃的紙張。
家門口的角落里,還堆著一堆分揀好的垃圾。
后來,經過媒體報道,眾人才得知了:
這個優秀的男孩,不僅家境貧寒,還有一個患有精神病的父親,和下肢癱瘓的母親。
然而,每次談及自己的家人時,龐眾望都沒有絲毫的窘迫,反而是滿臉的幸福。
他說:
「我沒有覺得我的家庭有哪一點是拿不出手的。
我的媽媽那麼好,我的姥姥姥爺那麼好,我的每一個親人都那麼好,我并不覺得他們給我丟臉,也不覺得他們有哪一點是不能拿出去討論的。
相反,我覺得別人應該羨慕我才對。」
短短幾句話,聽得人熱淚盈眶。
要知道,龐眾望的家,即便在農村,也算得上窮上加窮的人家:
父母患病,全家只能靠著年邁的姥姥、姥爺撿廢品的那一點微薄收入來維持溫飽。
但在孩子的身上,他們卻從未吝嗇過金錢。
在龐眾望6歲那一年,被檢查出來患有先天性心臟病,需要立即做手術。
可4萬元的手術費,對這個一貧如洗的家庭而言,無異于是天文數字。
當時,不少人勸龐眾望的父母放棄,母親卻堅持坐著輪椅,領著兒子挨家挨戶地借錢,硬是湊足了手術的費用。
后來,為了還錢,全家人更是一起努力:
父親跟著親戚一起外出打工,母親沒日沒夜地做手工活,連姥姥姥爺都更加賣力地去撿廢品。
這一切,都被小小的龐眾望看在眼里,記在心里。
而他,也一直在盡自己所能地回報父母。
在家里,他掃地、燒水、收拾房間、照顧母親……甚至清洗便盆;
在學校里,他比任何人都努力勤奮,一點點用自己的獎狀和證書,裝飾了破舊的小屋。
龐眾望的父母,不過是中國底層最平凡的父母:
沒什麼文化,身體還都不好,沒有余錢給孩子報輔導班,更不可能在人生規劃上給孩子出謀劃策。
但他們卻用最樸實無華的愛,托舉著孩子一路向前,滋養出了感恩和上進的孩子。
最終,跟孩子一起,在愛的雙向奔赴中,打破了命運的桎枯。
這樣的故事,其實還有很多。
比如,2019年,那個收到清華錄取通知書時,還在工地上搬磚攢學費的林萬東。
他的求學路,是靠著媽媽在工地上搬磚運沙,一點點鋪出來的。
所以,他比誰都珍惜學習的機會。
并靠著「死磕」的精神,一遍遍背誦、演算,最終考上清華。
比如,那個背著「瘋娘」上大學的劉秀祥。
他吃了常人無法想象的苦,才終于靠著讀書走出大山。
可學成后,他卻選擇回到大山,為那些跟自己一樣貧窮的孩子帶去愛和希望。
再比如,今年大學聯考中,那個取得了652分好成績的湖南考生鐘朋辰。
出分后的第一天,他沒有像別人那樣邀請親朋好友、辦升學宴,而是陪著做清潔工的媽媽一起打掃衛生。
他說:
「我終于可以安下心來,幫著媽媽好好干活了。」
看了這些寒門貴子的故事,我不禁想起了作家三毛曾說過的一句話:
「人活著是件美好的事情,不在于風景多美多壯觀,而是在于遇見了誰,被溫暖了一下。
然后希望有一天,自己也成為一個小太陽,去溫暖別人。」
仔細想想,那些來自中國底層,沒什麼文化,也沒多少積蓄的父母。
他們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正是做到了以下兩點:
心懷感恩,用最深情濃厚的愛,為孩子遮風擋雨;
同時,身體力行地教孩子從小學會感恩。
而那些失敗的家庭教育,卻往往都忽略了后者。
他們為孩子付出了全部,卻獨獨忘記了培育他們的感恩之心。
到最后,養出了一匹匹不思進取,只想著如何將父母敲骨吸髓的白眼狼。
就像前兩天,我在網上看到過一位姐姐的自述:
弟弟今年大學聯考,考試前,她鼓勵一向成績不佳的弟弟,只要考上本科,就獎勵他手機和筆記本電腦。
可結果,弟弟只考了301分,距離本科最低錄取分數線還差了一大截。
但姐姐沒說什麼,還是給他買了手機。
沒想到,正當全家人一起幫弟弟研究能上什麼學校時,弟弟卻只關心電腦的型號。
還理直氣壯地要求姐姐給自己買一款6000元的電腦。
姐姐氣不打一出來,拒絕了他。
甚至還有一個孩子,因為任性不想上學,任由母親直直地跪在自己面前。
整整兩個多小時,他始終翹著腳,悠然自得地玩手機。
絲毫沒有考慮媽媽的感受,還將媽媽的樣子拍照發到了朋友圈,配文寫著:
「開心每一天。」
一如遼寧省盤錦市前教育局局長魏書生在演講中說的:
「某個人說自己愛祖國,愛人民,看不見摸不著。
他如果不愛自己父母的話,你說他愛祖國愛人民,100%是騙人的,用不著論證。
人一定要學會,用行動去心疼父母。能承擔的家庭責任,從小承擔。
一個孩子從小知道心疼你了,長大了他自然會心疼老百姓,心疼集體和國家。」
一個孩子,如果不知道感恩,不懂得心疼父母,那麼他怎麼可能有自驅力?
在他看來,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是父母應該提供的,他不愿意為了父母學習,更不愿意為了家庭和國家的崛起而奮斗。
這樣的孩子,只能成為混子,注定一輩子都不會有出息。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曾說:
「中國的孩子被給予得太多了,被給予得習慣了,以至于他把‘被給予’當作理所應當的事情,當作天經地義的事情。
當不再‘被給予’的時候,就會感受到巨大的痛苦。」
所以,作為父母,特別是普通人家的父母,我們始終要銘記這一點:
在為孩子付出的同時,也別忘了教他體諒和關心父母。
一個擁有感恩心和責任感,不忘根、不忘本的孩子,即便暫時落后,終有一天,也能憑借著志氣和毅力一飛沖天。
相反,那些只知道索取的孩子,一旦沒了父母的羽翼,最終只能自我放棄,并被社會所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