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討論的話題是:家長,能不能用比較溫和的態度來和孩子講話,不要吼孩子,不要用或者少用命令式的方式和孩子講話。
我認為,吼孩子的家長,不一定就是嚴格的家長,不一定就能培養出非常自律好學的孩子。而溫柔的家長,不一定就是軟弱的家長,就是不嚴格。他也很可能培養出自律好學的孩子。
有這樣一個古老的教育故事。北風和太陽它們兩個說,你看咱們兩個人誰有能力讓裹著大衣的那個人把大衣脫了。于是北風就嗚嗚嗚地用力吹。太陽就不斷地發出它的光和熱,最后當然是太陽贏了。
這故事告訴我們,給人以溫暖,它的作用要好得多。
其實家長不必要擔心,我這個孩子我老是和他那麼溫柔、那樣輕聲細語的會不會將來把這孩子就慣得沒樣了?從您的本意上來說,我非常支持您這個想法,起碼您是有這個意識,我不能慣著孩子。
這個初衷是非常好的,但是您的途徑和方法不一定對。我們知道,一個事情,如果想法好,但是你的方法和手段錯了,很可能效果適得其反,這種事兒也是非常多的。
他就是不聽你的,他就是反逆。
你越吼他越不聽,時間長了,他還會記恨你。那爸爸媽媽說,我還怕他記恨我,我讓他成才,只要管他了沒有壞毛病就行了。
但是翻過來你想一想孩子總會長大的,他在長大的時候回憶起當時我媽媽爸爸是怎麼對待我的,他們回憶起來的都是你在吼,你在沖他喊或者你在打他。
他們回憶這些的時候,可能已經是您的晚年了,老態龍鐘的你,需要子女的關愛,可是現在子女回憶起來都是你當時怎麼對他的惡,這樣好嗎?
既然可以用溫柔的方法來解決,我們為什麼不去用,而一定要用這種嚴厲的說教的命令的方式或者吼的方式呢?
我覺得沒有必要。我這樣說并不是說怕孩子將來恨你,所以我就不敢管了,不是這樣的。
溫柔也可以管孩子。要溫柔和嚴厲,只有把溫柔和嚴厲結合起來,這個效果才會更好。
溫柔和嚴厲相結合,這看起來是一對矛盾,其實你做好了掌握好了并不矛盾,要想溫柔而嚴厲的管好孩子,我認為只要你做到以下幾點就可以了。
第一點,你要以身作則。
你讓孩子做到的事情你必須做到,咱們就拿吃飯這件事情來說,你跟孩子說吃飯的時候要專心,可是你呢,自己拿著一個手機從頭拿到尾,這也是你榜樣的作用,孩子看到的,你說的和做的不是一回事兒,他也就會無視你的要求。
第二點,給他立規矩,不可以朝令夕改。比如你們出去逛商場逛商場以前,你先跟他說明,今天我們不買玩具。假如孩子看到了特別喜歡的玩具,他撒潑他就是想要,你就跟他說規矩已經立了啊。咱們今天不買玩具。
或者你們有個規定說一個月買兩次玩具或者一次玩具。那他再看到好的玩具的時候,他站那不走,你就讓他在那站著,你就不賣,甚至他撒潑打滾你依然是不買。
這個時候,家長不要心軟,不要改變你的規矩,規矩訂了以后不要輕易的改,你把規矩改了,下次你的規矩就像沒訂一樣。
他在那哭在那鬧,你也沒必要講道理。你就跟他講,咱有規矩在先就可以。
孩子這樣鬧,他知道自己違規了,他是心虛的,所以他一般不會過分的堅持。
第三定了規矩要持之以恒,不斷地去督促他鞏固這個規矩。比如說吃飯的時候你不讓他那個腿亂抖。
規矩定下來你就經常去檢查他,只要一吃飯的時候,他腿在那亂抖動,你就要去監督他,看他對你定的這個規矩他做到沒有,假如說吃飯的時候他的腿老在亂抖亂動,你就要去提醒他,吃飯的時候你不要吼他,你拍拍他的腿就可以了,他就知道自己違規了。
比如說放學回家玩半小時,然后就做作業。那半小時到了的時候,你就示意他一下時間到了或者說看表啊,他知道再玩下去就不符合你們的規定了,他也會去馬上寫他的作業。
我覺得只要我們做到了以上三點,以身作則、溫柔而嚴厲、不斷地監督他督促他。
我們就可以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沒有那麼劍拔弩張,沒有那麼大喊大叫聲嘶力竭,不用這樣的方式,我們依然可以培養出一個自覺的可愛的優秀的孩子,不信您就試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