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不能獨立的孩子背后,都藏著父母撒不開的手。
01
父母「太盡力」,折斷了孩子的翅膀
鄰居霍姨是高齡產子,孩子出生后夫妻對其寵愛有加,護得像個瓷娃娃。
兒子七八歲,媽媽還追在他后面喂飯。兒子上小學四年級時,竟然把大便弄到褲子里,老師一問才知道,原因是他不會用紙擦屁股,每一次都憋著回家找媽媽。
媽媽溺愛如此,爸爸竟也配合默契。
兒子十六七歲時,出門買東西爸爸都會跟著,兒子想和同學交往,爸爸也總怕兒子吃虧而橫加阻攔。
到了上大學期間,每個月兒子都把被單、衣服、內褲和襪子快遞回家讓媽媽洗。
即使兒子參加了工作,媽媽也未停止過盡全力呵護。
一次兒子工作中遲到被罰,媽媽竟打電話給領導理論,領導直接一句:「這樣的人適合在家養老。」
好不容易才找到的工作也沒了。
有人對霍姨說:「這樣可不行,孩子需要獨立。」她回答:「孩子長大后,該會的就都會了。」
一年前霍姨丈夫因交通事故去世,霍姨對兒子更是盡心照顧,仿佛只有這樣,才對得起死去的丈夫。
沒想到,霍姨突然患癌,住院期間需要兒子照顧。
可惜,29歲的兒子連開水都不會燒,媽媽的換洗衣褲也只能送去洗衣店。
僅三個月霍姨就去世了,兒子是吃了上頓沒下頓,衣服也穿得邋里邋遢。
太多父母都在認為:時間到了,孩子的能力會自動升級。
卻不知,被父母「太用力照顧」的孩子不會做決定 、一切依賴別人、生活技能不足、無法適應環境……
「聽我的,你還小」,快停手,你不懂,「這個很難,你做不好……」
這些都是父母以愛的名義,在禁錮孩子的自然生長力。
著名作家龍春華老師說:「無條件地包辦和溺愛,猶如洪水猛獸,不僅會讓父母承受不起,更會毀了孩子美好的一生。」
溫室中培育不出參天大樹,只有讓孩子學會獨立面對一切,才能讓孩子真正扛住生活。
父母的大包大攬,終是折斷了孩子飛翔的翅膀。
02
父母學會睜一眼閉一眼,孩子才能飛得更高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說:「孩子成長的主要動力,來自和父母的分離,指的不是物質意義上的阻隔,而是心理意義上的獨立。」
父母得體的退出,教會孩子處事原則,孩子內心趨向獨立,繼而鍛煉了生活的能力。
抖音《南博士談教育》系列里,分享過這樣一個小故事。
一個四五歲的孩子想自己洗頭,媽媽并沒有覺得是胡鬧,答應了她的要求。
陽光很暖,兩個人打了一盆水來到院子里,把盆放在小凳子上,媽媽在一邊看著。
孩子在洗頭過程中,弄得盆子偏離了重心,盆子在凳子上就要翻了,媽媽只要一伸手就能按住,盆子便不會翻掉,但是媽媽卻沒管。
最終盆翻了,弄了一地水,孩子身上也都濕了,媽媽沒有責備她,只是讓她收拾干凈。
經過這一次洗頭事件,孩子就知道了掌握平衡。
孩子上小學時,新裙子太長了,孩子想讓媽媽幫忙剪短,媽媽拒絕了。
在媽媽的鼓勵下,孩子用舊裙子做比較,剪短縫好了新裙子。孩子穿著自己動手的「成果」,自豪不已。
之后,在媽媽不斷地放手中,她又自己學會了修鞋、修鋼筆、修收音機……
現在上大學的她,特別自立,電腦電話出現了問題都自己修理。還幫助小伙伴提升生活技能。
這個媽媽后來對親戚說:「不是我心狠,我要鍛煉她,她才有生活能力。」
樊登說過:「我們替孩子操再多的心,你能陪他到什麼時候呢?他如果沒有處理問題的能力,沒有保護自己的能力,父母再使勁也沒有用。」
所以,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讓他去歷練本領,這也是對他的人生負責。
遇到放不開的父母,等待孩子的將是在外面的四處碰壁。
父母懂得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孩子才能擁有獨立擔當的本領。
03
父母要為孩子鋪好獨立的路
這是一個媽媽和兒子的故事。
上中學的兒子有點不舒服,媽媽摸摸他的頭,發燒了。
做過醫生的媽媽沒有幫兒子治療,卻對兒子說:「你都這麼大了,你得學會生病了該怎麼做。」「找你!」兒子說。「假如找不到我呢?」「那就找爸爸。」「如果你爸爸也找不到呢?」
媽媽沒有直接領孩子去醫院,而是把去醫院的流程詳細地跟兒子說了一遍,包括怎麼掛號、掛哪個科、怎麼交費、需要注意些什麼……
兒子明白了媽媽的用意,把這些注意項記錄了一下就出門。
2個小時過后,兒子終于回來了,打針后的他精神好多了,還驕傲地宣布,自己學會了去醫院看病。
這個媽媽就是畢淑敏。
不是父母狠心,要想孩子有獨當一面的本領,就要對他進行生活的真實演練。
卡耐基說:「不為明天做準備的人永遠不會有未來。」
父母期待孩子成熟,孩子的生長也需要pH值合適的泥土。父母對孩子放手、鼓勵、和引導之外,還要做到這幾點。
●父母對孩子去理想化
有一部分孩子不獨立,是因為父母過于苛責,總覺得自己的孩子做得不夠好。
「別人家的孩子」成了他們的理想化。
被事事打擊的孩子,很難有信心去樂觀的獨立,索性全憑父母安排好了。
●鏟除不被需要的失落
都說孩子離不開父母,其實本質是父母離不開孩子。
視訊里,媽媽天天望著孩子的東西抹眼淚,以為將孩子送回老家就可以好好上班,不想孩子在爺爺奶奶家玩得很好,媽媽卻魂不守舍。
隨著孩子的長大會逐漸分離,父母內心都會潛藏著一種失落。這種失落會不知不覺地讓父母心里放不開,久而久之父母就會防御性地避免不被需要,去限制孩子獨立。
所以,面對與孩子的分離,父母要做的就是放松和接受。
●放手但不撒手
對孩子適當地放手,并不意味著讓他放任自流。
父母在放手的同時,要給予孩子足夠的愛和關注,孩子困惑糾結時要給予引導幫助,要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隨時還要觀察控制孩子的情緒。
這樣才是真正有意義有價值地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