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癥已經越來越成為我們日常討論的話題之一,我們當中的許多人也都被拖延癥深深困擾的。
說起拖延癥的成因,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當我們面對辛苦的選項和逃避的選項時,我們一般會傾向于尋找安逸的那一個。這種習慣久了之后,就變成了拖延癥。
我們當然也可以從拖延癥的不同成因出發,嘗試去著手解決拖延癥的困擾。
生理因素的拖延癥
拖延經常被和缺乏自控力聯系起來。
要知道意志力本身是一種有限的資源,當我們的精力和能量更充沛時,我們的自制力一般也就會更好。
所以,為了控制拖延,我們都需要保證精力,保證營養,把容易拖的事情安排在精力充沛的時段,開始工作之前先補充糖分。
在平日里也要減少熬夜,每天7小時以上的睡眠特別關鍵。當然,我們也要適當補充日常鍛煉的時間,由此實現生理上的放松。
除此之外,冥想也是一個可以從生理上改善意志力,集中注意力的辦法。每天練習冥想相當于精神上的鍛煉。最簡單的冥想就是在一個無干擾的環境中閉目靜坐,放慢呼吸速度,不去刻意思考。
時間可以從5分鐘到20分鐘,很短的訓練卻能帶來出色的效果。
心理因素的拖延癥
拖延的心理因素在很多人身上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時期。
對于小小的孩子來說,童年時期接觸什麼樣的認知并不是自己可以選擇的,因此不應把拖延癥完全看作是自己的錯。但是,認清源頭的首要目的不是為了推卸責任,而是為了挖掘那些埋藏得很深,過去很少質疑的錯誤認知。
我們如果已經為人父母,也一定要認識到,不要拿「失敗」去否定孩子的整個人的價值,而是要去客觀看待孩子可能正在經歷的拖延。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遇到拖延問題時,我們更關鍵的也一定是加強引導,慢慢把能力鍛煉上去,才能真正做到好的拖延癥矯正。
不要忽視任務本身的直接因素
任務性質本身也對我們做一件事產生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面對大量的內容時,我們要學會把任務拆分成可掌控的小塊來進行處理,而不要因為過于大的任務量壓迫,讓自己直接出現了逃避任務的想法,最后只會導致草率完工,給自己增加任務大的拖延借口。
他人的影響也會改變拖延者的認知
心理不夠強大的人很容易被長期以來的權威和所信賴的對象所左右。比如父母試圖用批評使孩子進步;導師對大學生錯誤和失敗的容忍度低;伴侶或者親友對拖延癥有誤解。
遇到這些情況的時候,我們要掌握一個基本的對待策略,那就是不去爭論。
大部分人會認為你是在找借口,貼標簽;少部分會支持你,但是他們幫助你的方式可能適得其反。去找到自己信賴的、理解自己的人,去闡述自己對于當下狀態的感受或認知,相信你能為自己拖延癥的改變,找到一個可信賴的伙伴,他們會幫助你獲得更樂觀積極的改進。
拖延癥的著手解決,一定是要從根源性的因素上去找尋答案。上面四個因素的具體情況,想必已經給你帶來了不少啟迪。希望你也能順勢改變自己的拖延狀態,獲得一個更高效的工作與生活模式!
除此之外,下面兩個原則將會幫助你獲得顯著的提升!
自我激勵比自我譴責更重要
很多人覺得,在和拖延癥的斗爭中,我們自己仿佛分裂成了兩個自我。
但我們應該知道,誰又不是一邊內疚,一邊拖延著呢?內疚和自責能用于抵抗拖延癥是一種錯覺。通常的情況是,我們在上一次拖延中對自己態度越嚴厲,下次越拖延越嚴重。內疚和自責會讓我們陷入更加放縱的惡性循環。內疚和自責會降低我們的自尊,讓我們覺得自己懶惰、一事無成,進而破罐子破摔。內疚和自責也會帶來更多的壓力,而壓力會讓我們更容易屈從誘惑。
研究已經發現了,當人們屈服于誘惑時,不讓他們感覺到內疚,相反讓他們感覺到快樂,居然能夠增加人們抵御下次誘惑的能力。
比方說當我們面對我們自己的孩子時,他已經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卻因為貪玩的天性沒有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
那麼作為父母你會選擇怎麼教育呢?
事實上,孩子需要的,不是嚴厲的批評,當然也不是放縱,是那種帶著愛的規范,慈愛而堅定。堅定是不忘目標和方向,慈愛是能夠原諒和接納,畢竟,他只是個孩子。一個慈愛而堅定的父母,反倒能幫助孩子重新積聚能量,被愛的能量拯救。
所以,試著尊重另一個自己吧,就像尊重一個朋友一樣。放棄和自己之間的斗爭吧,就像一個征戰多年的士兵,終于要解甲歸田一樣。
學會和自己談判
整個拖延癥的過程當中,我們一直在處理和自己擰巴的關系,總是難以讓自己放松下來。越是如此,我們越是要注重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去實現自我談判。
我們要嘗試把自己的狀態區分為娛樂狀態和工作狀態。工作狀態就像開一輛大卡車,一般都需要很強大的動力。但是在娛樂狀態中,我們是很放松的。彼此之間切換,就需要很大的狀態轉換的能量。
所以當我們想要上網或者玩游戲的時候,要學會和自己進行商量,延遲滿足自己對于娛樂的需求,避免我們過早進入娛樂狀態,導致我們在工作狀態中抵御誘惑的能力得不到滿足。
如果覺得坐半小時保持工作狀態太難,你也可以說服自己先工作10分鐘。重要的是,要啟動工作狀態。讓娛樂中的自己克服畏難情緒。一旦你進入工作狀態,你又會發現,繼續工作其實也沒那麼難了。
和拖延癥說再見,往往都需要一個緩慢的適應過程,其中的艱難不言而喻。但只要我們堅持科學的原則,我們就一定能慢慢改善拖延癥的狀態,重新回到我們高效的學習努力的軌道上去!
你感興趣的話題是什麼?或者你有親子之間的疑問嗎?歡迎在評論區和我交流、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