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小某書上有則熱帖,引發網友的熱議和關注。
她的標題是:
「好煩,為啥我的孩子這麼貪吃」
女子的女兒15歲,身高166,體重有100斤;而小兒子今天才九歲,體重有70斤。
女子覺得自己的孩子胃口挺好的,從來不挑食,看到什麼就吃什麼。
但是,現在她發現才九歲的兒子,飯量變得越來越大了,幾乎都跟姐姐的食量是一樣了,令她很搞不明白。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她發出來的圖片:
早上的早餐吃的是面,1小碗是她的飯量,2個大碗是兩個孩子的飯量。
看到兩個孩子能吃這麼多,女子頓時想不通了,明明沒有虧待過他們呀,為什麼總是做出一副很缺的樣子。
每一次帶兩個孩子回老家,婆婆家的剩菜剩飯都吃得津津有味,一點也不忌口。
公公看到兩個孩子吃得這麼開心,還以為是媽媽平時不給飯吃,順便指責了媽媽兩句。
下午逛街的時候,媽媽帶兩個孩子去吃肯德基,點了一份套餐。
媽媽吃一個漢堡和兩條薯條直接就飽了,誰知兩個孩子吃了漢堡后,又吃炸雞腿、雞米花、6斤的西瓜。
看到兩個孩子吃6斤的西瓜,媽媽瞬間感到很反感。
因為在前段時間,媽媽親眼看到兩個孩子吃飽飯后又吃掉了5斤的西瓜,直接驚呆了。
于是,兩個孩子的這一個行為被媽媽視為是暴飲暴食了。
其實啊,女兒在很小的時候,媽媽也總是提醒她:
「女孩子家家的不要總是這麼貪吃,會讓別人笑話的。」
但女兒也沒有把媽媽的話聽進去,每一次都是躲著媽媽偷偷吃。
現在看著女兒都長這麼大了,還這麼貪吃,媽媽也不知道該怎麼讓她控制飲食。
畢竟都在努力讓孩子吃好喝好,從未有過虧待他們,但是為什麼還要這麼貪吃呢?
這些吃的,又不是什麼稀罕的食物,為什麼吃飽了還要硬吃呢?
對此,不少網友紛紛嘲諷道:
「什麼叫女孩子家家該怎麼樣,你女兒是什麼樣女孩就是什麼樣,再規定什麼」
「為什麼不給正在長身體的孩子吃飽飯?」
「看了一下圖,我以為有多能吃呢,就這一碗面而已啊,我青春期時也賊能吃,早上六點多吃的飯,上午大課間就餓了,除了正餐,水果,零食還不間斷,而且我還算是很瘦的人了。」
「當這家孩子可真慘,又不是多胖的,正常體型甚至還偏瘦,吃東西還要被親媽發出來吐槽,估計想讓網友跟著一起說她孩子,然后她再給孩子看,pua孩子」
其實啊,女兒身高166,體重100斤,是正常的體重,一點也不胖。
而且兒子也才9歲,正是長身體的時候,不多吃怎麼會長高呢?
有的時候只是父母吃飽了,并不代表孩子也吃飽了,每個人的飯量都不一樣。
老人言:「能吃是福」。
有一個不愛挑食,胃口又好的孩子,家長應該慶幸,而不是嫌棄。
電視劇《情滿四合院》有一句話:
「摳門父母養出來的孩子,最終對他們也是摳門的,并且沒出息。」
深表贊同。「心窮」父母難養出「富」的孩子。
一旦「窮養」孩子,當孩子的「窮」思維固定后,孩子的自卑心理就很難改變,一生都可能被毀掉。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父母的謎之行為真的很讓人窒息。
在某乎上,刷到一個熱門話題:
「兒子每天坐兩小時公交車上下學,我想讓他吃點苦作為寶貴的鍛煉,到底該怎麼做才能讓他理解我的苦衷呢?」
光看開頭的幾個字,瞬間讓人感到很窒息,不敢相信都2022年了,還有這樣的事情發生。
男孩剛剛上國中,國中的學校離家有很長的一段距離,光靠坐公交車單程就要花上兩小時,來回就要花上四個鐘頭。
媽媽想著,一個來回要花上四個鐘頭,時間的確是長了一點,但正是鍛煉孩子學會獨立和吃苦的好機會。
于是,時間久了,孩子忍不住跟媽媽哭訴學校離家太遠了,他不想每天都要坐兩小時公交車才能到學校,也不想坐兩小時公交車才能到家。
更何況,全班同學住的離學校都很近,每天上下學都不像他這麼麻煩。
聽到孩子的哭訴,媽媽瞬間覺得孩子太矯情了,畢竟她小時候讀書也是每天步行上下學,從來沒有跟父母哭訴過。
于是,有網友忍不住吐槽道:
「這個做法真理解不來,將來他有大把吃苦的機會,請不要以‘愛的名義’來綁架孩子,你不心疼他我都替你心疼!」
深表贊同。
浪費四個小時,意味著孩子失去了什麼?
意味著當別人家的孩子早早就到教室看書時,你的孩子還在去學校的路上;當別人早早都到家吃飯了,你的孩子還在回家的路上。
所以,讓孩子吃這份苦的遠比孩子失去的還要多,那還有什麼意義呢?
還有看到一則令人感到心酸的帖子。
女孩上大學后,每個月主動叫父母要生活費特別是有負罪感,根本就不敢開口。
每一次的開口都要鼓起很大的勇氣,要醞釀好久才會發信息。
其實父母每個月給女孩的生活費都挺夠花的,因為女孩也比較省錢。
但是為什麼她會不敢向父母開口呢?
背后的原因是:沒上大學之前,父母總是對她哭窮,總對她嘮叨父母為了她付出了多大的努力,為了她吃了多少苦...
導致讓女孩產生了好像都是因為她,現在的生活才會過得這麼苦。
所以,大學后她很想找一份兼職,來減輕父母的壓力。但由于疫情原因學校被封了,不能出校門,也找不到兼職了。
其中,評論區有一個人特別辛酸地回答:
「我在武漢上大學,父母一個月工資一萬多,大學生活費一個月只給450,還叫我省點花。 在這燈紅酒綠的世界里,時時處處都充斥著誘惑。認識一些大老板,他們都像我跑過橄欖枝,我也一直在堅定的堅守自己的底線。 當這個月的生活費依舊只有450元時,我真的破防了。」
所以,這「窮養」孩子的意義在哪里?
一個月幾萬塊的工資只給孩子生活費450元,外面的世界誘惑力這麼強大,難免讓孩子誤入歧途。
長久「窮養」的生活,讓她期待可以改變未來。
可最終美好的未來,毀于窮養。
現在也涌現出了一種「新型教育」的方式,被90后的父母廣泛運用。
意思就是:「苦了孩子也不能苦了自己」。
這種行為好歸好,可真的該適可而止了。
曾在網上刷到過一個視訊。
視訊中的孩子想吃榴蓮肉,媽媽一看價格是120元,跟孩子說媽媽現在身上沒錢買,下次有錢了再買。
孩子聽到媽媽說沒錢買后,也不強求媽媽非要買了。
第二天早上她路過那家水果店,發現一夜之間的榴蓮肉突然漲價了,多漲了10塊,媽媽思考都沒有思考直接買了。
「突然覺得再貴也要吃,寧愿苦了孩子也不要苦了自己」
以及,媽媽教孩子該如何懂得分享食物:
大人吃最甜的果肉,小孩要吃核,因為大人比較辛苦。
媽媽一邊教導孩子,一邊自我良好的拍視訊。
還有這種,孩子去學校的路上看到路邊攤有賣豬蹄的,突然想吃了,讓媽媽給他買一個,只要一個就好了。
誰知媽媽一看價格,發現是一個豬蹄竟然要幾十塊,就跟孩子說太貴了媽媽買不起,我們可以吃其它的。
于是,送完孩子上學后,媽媽終于忍不住買了好幾個來吃。
「余生沒有多少年能好好享受了,孩子自己的路還很遠,以后他想吃什麼再自己買吧,反正是不能苦了我自己!」
晚上九點,孩子餓了想吃夜宵,對媽媽說可不可以點一點烤串來吃?
這時的媽媽對他說燒烤太貴了,下次再吃,睡著了就不餓了。
無奈之下,孩子只好選擇乖乖去睡覺。
待孩子睡著之后,媽媽偷偷下樓吃烤串,不能苦了自己。
這類視訊不管是出自于娛樂還是其它目的,不建議各位父母學習,這是屬于一種極度自私的行為。
著名的心理咨詢師《母親進化論》的作者蘇茲·盧拉曾說過一句話:
「為人母者一定要學會一件事,那就是自我關懷。」
這句話一點錯也沒有,父母只有好好愛自己,才能愛孩子。
但,當父母過度自私地跟孩子灌輸:
「太貴了我們吃不起,買不起。你還是小人不能吃,只能大人吃」。
這樣只會給孩子養成一種錯覺,認為自己不值得擁有好的。
不僅是影響了孩子的價值觀外,還可能會誤導孩子的一生。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父母說過這過樣的話:
我這麼辛苦都是為了你!
這個家為你花了多少錢,你一年的學費是多少,必須要好好讀書啊!
我犧牲那麼多,還不是為了你!
這樣的一句話表示上是鼓勵孩子要好好讀書,不要辜負父母的努力付出,但從孩子的角度看卻是一種負擔,孩子就會認為既然是這樣為了要生我?
我贊成《走出劇情》作者李雪的消費觀念:
「能滿足孩子的,盡量滿足。
滿足不了,或者不想滿足,可以拒絕,但不要道貌岸然地攻擊孩子虛榮、自私、不懂事。」
在孩子真正需要的時候,父母不給予滿足,待孩子長大了,孩子也就真的不想要了。
不是孩子不想要了,而是有些東西錯過了也就真的錯過了。
一個心胸狹窄、斤斤計較的家庭,養不出胸懷博大的孩子 。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