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的思想家柏拉圖曾經說過:「在所有的動物之中,男孩是最難控制和對付的。」
他們天性好動、易激怒、自控能力差,而且發育遲緩,不太懂得人情世故,男孩的世界總是充滿著刀光劍影、打打殺殺,鬧騰個不停。
父母稍微沒看住,他們就在外面闖下了禍,令父母們頭疼不已。
那麼,究竟該怎麼養男孩,馴服好這頭「小野獸」呢?不同的年齡段,往往有不同的側重點,父母要多觀察。
本文配圖均源于網絡,圖文均無關
傳統的觀念認為,男孩需要更加堅強獨立,這樣才能成長為頂天立地的男子漢,所以為了鍛煉兒子的男子氣概,不少父母很少會直接地向男孩表達自己的愛意。
擁抱、安慰這些好像成為女兒的專屬,而男孩只能待在一旁自己消化負面情緒,連流淚都會被視為「沒出息」的信號。
更有一些比較極端的父母,只要男孩不聽話,他們就用皮鞭伺候,反正男孩皮實,能抗揍。殊不知,你們這些做法,其實都可能毀損男孩的心靈,讓他們變得自卑、懦弱、沒有安全感。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在研究兒童人格發展時提到過一句話:安全感并不是天生的,安全感建立在孩子幼年時期,特別是孩子3歲前。
如果男孩三歲以前,父母給到兒子的只有冷漠和暴力,那麼就會導致小孩日后對情感的感知能力比較弱,很難共情別人,而且他們的個性發育也會有殘缺,也許會變得冷漠、易怒,難以與別人建立起親密關系。
所以,對于三歲內的男孩來說,他們更需要父母溫柔的安慰、有溫度的擁抱,讓孩子感受溫暖、快樂、親密、信任等正面積極的情緒,這樣孩子們日后才能心理健全,平穩地度過浮躁沖動的青春期。
現實中我們與這一年齡段的孩子相處,也能明顯地發現,他們就像是「破壞大王」,具備著很強的破壞性和攻擊性,不是在學校欺負同學,就是在家拆東西、跟父母頂嘴。
而這一系列變化,恰好是因為他們體內睪丸素加劇分泌,導致他們變得十分好斗,控制不住自己的行為,想要去探索外面的世界,又不知道規則是什麼,要怎麼把控好尺度,所以一不小心就惹禍。
再者,有句老話說:「三歲看大,七歲至老。」男孩過了三歲以后,自我意識開始萌芽,開始進入到性格發育的「潮濕的泥濘期」。
他們的個性發育還沒有定型,是性格形成、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父母需要給他們立好規矩,嚴加管教才能讓他們成長為一個有責任和擔當的男子漢。
如果父母任由孩子無法無天,處處惹是生非,縱容孩子犯錯,那些就會導致他們日后視規則如無物,成為徹頭徹尾的「熊孩子」,你想管就來不及。
《女孩那些事》一書中提到:從出生到6歲,女孩的大腦發育往往都會快于男孩,直到七八歲以后,這種趨勢才有追平的可能。
所以相對而言,男孩會比女孩要來得晚熟許多,他們哪怕上了小孩,依舊顯得特別「孩子氣」 ,理解不了父母的眼神和態度背后的隱藏含義,在學習上面也經常「慢半拍」。
這時候,當父母的不要去加重兒子的心理壓力,經常拿他跟別的孩子做比較,有意無意地暗示他「太笨」、「是個失敗者」。
這些只會導致男孩變得壓力山大,內心壓抑痛苦,有些孩子可能還會破罐子破摔,父母越是說他們不如別人,他們越是證明自己就是差勁的。
所以,當男孩進入小學以后,父母就要學會放平心態,多對男孩進行鼓勵教育,靜待花開,想必哪天兒子就會給你一個驚喜。
就如同《養育男孩》中所說:「千萬不要覺得你家的小寶貝還是個孩子,就是這個男孩,他終有一天會成為一位兼具責任感和成熟魅力的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進入到青春期的男孩,翅膀好像變硬了,他們不再受父母的束縛,經常處處頂撞父母,一言不合就逃課、離家出走,憑借著一己之力孤立世界。
在大人們看來,這個年齡段的男孩變壞了,他們不再是父母的乖寶寶,好像一夜之間養成了可怕的巨獸,你稍微動他一下,他就要發怒。
實際上,青春期的男孩之所以惹不得,不過是因為他們正陷入矛盾的掙扎期,渴望自由卻又被現實打擊的局面,令男孩們感覺到自尊心受挫。
所以,他們會特別在意面子、尊嚴、自由這些東西,一旦感覺到父母的一句話、一個動作觸碰到了自己的雷區,男孩就會生氣。
因此父母在教育這個年齡段的男孩時,切忌「硬碰硬」,用命令的語氣指導孩子去做事,而是要學會軟下來,散養兒子。
只要他們的行為沒有觸及到你們的原則和底線,那麼就沒必要多干涉。與此同時,你們也要學會尊重兒子的想法,蹲下來看看他們的世界,這樣才能贏得他們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