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你孤身走暗巷,愛你不跪的模樣, 愛你對峙過絕望,不肯哭一場……」
幾句歌詞,帶著某種神秘的魔力,席卷了各大幼兒園和小學,帶給無數孩子勇氣與力量。
面對拔牙緊張的孩子,一曲《孤勇者》唱完后,緊張害怕全消失了,人變得更加勇敢。
淮安8歲男童手術前,害怕得手一直在顫抖,幾句孤勇者暗號對完后,人就擁有了洪荒之力~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 《孤勇者》還成為了新一代的叫娃起床神器,效果立竿見影。
比老母親一吼二鬧三動手管用多了。
隨著慷慨激昂的歌聲,一聲聲響起,睡夢中的娃眼睛還沒睜開,嘴巴都開始跟著哼唱了。
然后瞌睡蟲全跑了,人也順利起來了。
就連 幼兒園也將《孤勇者》設置成孩子午休鬧鈴,可見其好用程度。
這不最近開學季,不少寶媽都表現每天最難的莫過于叫孩子起床。
僅僅晨起的幾分鐘,就耗盡了一天的好心情。
《孤勇者》的出現,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我們的操作難度。
但關于孩子早上起床,家長不可一味依靠《孤勇者》,還要從自身出發,幫孩子擺脫起床難問題。
不然睡不夠,會影響生長激素分泌,或被殺傷性叫醒...都會影響孩子的身體發育。
01
要允許孩子起床氣的存在
之所以叫孩子起床難,主要是孩子的起床氣在作祟。
而起床氣,人生來就來,只不過程度有輕重。
而且隨著年齡增長,我們對自身行為有了更多控制力,起床氣也會隨之減弱。
簡單說, 起床氣就是大腦不愿起床,產生的一系列情緒。
這些情緒反映到具體行為上,就會出現一些所謂的不配合行動,比如拖延、無精打采,甚至是撒潑打滾。
想必大家都有被孩子的以下起床行為折磨過——
有娃哭天喊地,怎麼都哄不好; 有娃一句話都不說,兩眼發呆,別人碰一下就炸毛; 有睡在地上撒潑打滾,死活不要刷牙洗臉上學; 還有藏在床底、沙發底,繼續打瞌睡......
我們都知道晨起的幾分鐘,是一天的能量開關,如果孩子順利起床,那麼,迎接孩子的便是元氣滿滿的一天。
反之,被起床氣折磨后,孩子會一直在昏昏沉沉的狀態中,干出一些不清醒的事......
產生起床氣的原因,主要有生理性和心理上兩大因素。
生理層面,除了沒睡夠和睡眠質量不佳之外, 可能也與調節生物節律的激素—皮質醇的周期性分泌有關。
它是與應激反應和行為有關的激素,分泌周期從早晨的最大峰值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降低,午夜時達到最低值。
而研究發現,睡眠中斷,往往會觸發皮質醇的分泌。
也就是說,當孩子被叫醒后,引發皮質醇濃度升高,繼而保持一種清醒狀態。
但相對的,因為睡眠慣性的影響,在一段時間內,人會處在清醒與迷糊并存的狀態。
醒得越猛,睡眠慣性就越大,起床氣也越明顯。
從心理層面來說,可能與孩子不愿上學、分離焦慮,或者對接下來發生的事下意識逃避的心理有關。
之前蛋蛋剛上幼兒園時,每天早上都不愿意起來,嘴里不停說著:
「媽媽,我不想上學,想跟你玩......」
后來好不容易適應上學的節奏,某天突然又開始哭鬧賴床,問了之后,才發現是抗拒課上表演。
所以,當孩子有嚴重的起床氣,或者起床氣突然變很大,不妨從他一些心理層面進行疏導。
02
2種殺傷性叫孩子起床方式,慎用
很多時候,家長叫孩子起床還停留在一些原始的手段上,比如簡單粗暴的言語或者直接上手。
殊不知,殺傷性的叫孩子起床方式,只會適得其反,甚至給孩子造成身體上、心理上的傷害。
第一種:刺激孩子的身體
想必很多寶媽都經歷過這樣的過程:
當用言語讓孩子起床失敗后,都忍不住動手,而且動手的程度,會依據孩子配合的程度逐層攀升。
看看你叫孩子起床,處在第幾級:
很顯然,除了第一級的輕柔撫摸孩子身體之外, 掀被子和拍打孩子身體,都有一定的危害性。
就拿掀被子來說,如果在寒冷的秋冬季,貿然掀被子,會讓孩子受涼,繼而誘發感冒、咳嗽等癥狀。
另外,掀被子也會扯掉孩子的安全感。
《美國醫學雜志》上有一項研究表明:
孩子被「猛」叫醒會使他產生心慌、情緒低落,不僅會給孩子帶來糟糕的影響,還會引起神經或心理問題。
如果我們真想動手幫助孩子順利起床,不妨緩緩地、安靜地拉開窗簾,光線的變化,也會幫助叫醒孩子。
除此之外,在孩子完全處在睡眠狀態下,拍打孩子身體,晨媽也建議大家千萬不要做。
睡眠狀態下, 孩子整個人處在放松狀態中,貿然拍打,會嚇到孩子。
此外,孩子在睡夢中被拍打醒,無形中會加重他的起床氣,干出不理智之事。
比如之前一個小男孩,因為不滿爸爸叫起床,直接從6樓爬出,睡在5樓的防盜網上。
此舉很危險,家長要慎重!
第二種,言語的刺激
面對拖拖拉拉不愿起床的孩子,相對于動手,家長更傾向于用言語來刺激孩子。
自顧自地認為此舉相對溫和,不會對孩子造成身體上的傷害。
殊不知,我們飽含指責與羞辱的言語中,長期積攢后,也會成為一把傷娃于無形的刀,一點點地破壞親子關系。
諸如 「你是豬麼,還不起麼」「誰家像你這麼能睡」「成績不行,睡覺倒是在行,你做個睡神吧「......
言語雖輕,但傷害卻重。
尤其在幼小的孩子心里,這些來自親近之人的指責言語,更會加重他的心理負擔,認為自己不被愛。
另外,語言刺激叫醒行為也會有損孩子的身體和大腦發育。
03
孩子起床,不是靠「叫」
很多家長都存在一個誤區,認為讓孩子起床靠的是叫。
其實不然,叫孩子起床本質上, 是家長為孩子包辦一切的心理在作祟。
如果每次都靠家長叫起床,那麼孩子只會養成越來越懶惰的行為。
對于小一點的孩子,家長可以提供「叫早」服務,但隨著年齡增長,我們要慢慢放手,切忌一味順著孩子。
比如孩子想多睡十分鐘,很多家長下意識會慣著。
但長此以往,會形成孩子的惰性, 不如直接反懟過去「你早十分睡不是更好~」
還有孩子上學后,因為賴床的原因,經常壓縮刷牙洗臉,甚至路上的時間。
有時候,家長為了不讓孩子遲到,甚至飆車,加速進程。
這樣做的后果, 只會導致孩子形成依賴性,賴床行為愈演愈烈。
最直接的做法就是不管不顧,讓他遲到一次。
只有感受到遲到的滋味,孩子才能從心底生發出要按時起的意識。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為人父母,在養育孩子過程中,要做好養成慢慢放手的準備。
從生活習慣乃至精神上,都要教會孩子獨立的能力,將來才能更好地負責自己的人生!
養娃路漫漫,我們要懂得慢慢來。
即使在孩子賴床這件小事上,處理不好,也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另外,家長要明白孩子賴床、有起床氣,有很多因素交叉影響著,改掉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我們要從每一個小點出發,由點及面,循序漸進地幫孩子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才是父母大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