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去幼兒園接女兒放學的路上,看到這樣一幕
一位媽媽左手拉著大兒子、右手拉著小兒子,一看就是剛從幼兒園放學的小朋友
正路過拐彎的一個下坡路時,右手的小兒子突然掙脫,欲借助下坡路加速奔跑
一個勁的掙脫動作,再加上媽媽的拉扯慣性,導致男孩硬生生地摔了一大跤
突發一幕,媽媽當下就驚了
她對著小兒子連踹帶踢,嘴里還一個勁說著:
「都告訴你不要跑那麼快,不要跑那麼快,你就是不聽」
「我今天非要把你踹醒,看你以后還敢不敢亂跑」
媽媽說這些話時,男孩躺在地上一動不動,雙手抱頭做出一副防御的動作
一時間,路上圍觀的行人越來越多了
身旁的女兒呢,也像沒見過世面地說著:「這個媽媽好兇呀,看上去好嚇人」
見此一幕,心中不禁一揪
當淘氣亂跑的兒子,遇上簡單粗暴的媽媽
說實話,當時特別能理解那位媽媽的難堪與生氣
站在同為人母角度,我更能看到生氣背后還有一份擔憂的憤怒
假如
媽媽當時在重力慣性下沒有拉住兒子,男孩可能會從坡上摔到坡下,也可能因為亂跑而沖進車流
不排除的一樁樁、一幕幕危險,想想就覺得后怕
可突發事件下,媽媽著急后怕、孩子更恐懼害怕
如果再遇上以吼治吼的錯誤方式,非但無法解決問題,還有可能因此把孩子推向更糟糕的處境
情緒滿格的孩子背后,少不了一個事事有回應的家長
同樣是教育,我特別欣賞朋友樂媽的教育方式
有一次,樂樂和幾個小朋友一起玩搭積木游戲
可和諧共處的畫面還沒維持幾分鐘,大家就分崩離析,一個個不是撅著嘴巴、就是悶悶不樂
為了一個布偶娃娃,幾個孩子更是爭得分外眼紅
這一幕,恰強被路過的樂爸發現了,爸爸立馬批評樂樂說:「你是主人,他們是客人,怎麼能和客人搶玩具呢,真沒禮貌」
這句話一出,樂樂低頭不語,把玩具讓給了小朋友
那天,一直不開心的樂樂等到客人都走后,才小心翼翼地找到媽媽說「我今天有些不開心,因為爸爸說我沒禮貌,不把玩具讓給小朋友」
媽媽耐心地聽完述說后立刻抱住樂樂,安慰他說:「你是覺得爸爸沒有了解情況就批評你,不能理解你,對不對」
樂樂眼里閃爍著亮光,抬頭眼巴巴地看著媽媽說:「對,是小朋友不愿意分享,根本就不是我要跟他們搶玩具」
媽媽聽后,又很認真地對樂樂說:「被誤解的感覺,真的很糟糕,那你感覺現在好些了嗎」
樂樂長舒一口氣,很輕松地點點頭后就跑去玩自己的玩具了
傍晚時分,樂媽還專門對爸爸批評說:「孩子小情緒不回應,等到發展成大脾氣時就不容易管教了」
那個時候我才知道,原來樂樂身上的陽光積極,都是在于媽媽事事回應的傾聽與尊重,這也是孩子有情緒時的最正確回應方式
所有的「大脾氣」都是從小脾氣開始的,這句話確實是前車之鑒
不記得從什麼時候開始,曾經那個眼里全是光的女兒就被我弄丟了
女兒小時候是個特別話多的孩子,每天從幼兒園放學回家都有說不完的話:
「媽媽,我今天交到新朋友了」
「老師今天還帶我們去圖書館了」
「我明天不想穿身上這套衣服」
「我們班今天某某同學生病請假了,他沒有來」
…
而面對女兒嘰嘰喳喳的分享,每次我都是敷衍搪塞,不是簡單地點點頭,就是「嗯」、「知道了」地回應
那段時間女兒也經常會問:「媽媽你為什麼總是說:嗯」
那個時候還不理解女兒說這句話的深層用意,直到小家伙變得越來越寧靜靦腆時,我才發現小丫頭的一腔熱血被我的敷衍搪塞逐漸傷到了
趁著一個周末,我特意放下手里工作陪女兒堆了一下午積木
那天晚上睡覺前,女兒突然摟著我說「媽媽,今天是我最開心的一天
我疑惑地問:「為什麼呢」
女兒接下來一番話讓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責
她說:「本來今天在學校被揪辮子這件事,讓我很傷心,和媽媽玩一下午的積木后,心情好多了,我感覺自己真的很幸福」
這件事給我帶來的感觸很大,以往的周末即便是沒有工作,也會有很多家務等著去完成,這次慶幸的是在忙碌間我選擇陪伴女兒,而她的「小情緒」也得到了該有的傾述
回想以往的一次又一次拒絕,我似乎看到了女兒大發脾氣背后的真相,「小情緒」不及時回應等到發展成大脾氣時,自然就不容易再管教了
所以,小情緒不管、等到大脾氣一來就管不了這句話,確實是前車之鑒
回應孩子的小情緒,需要從「情緒價值」開始修煉自己
正所謂:「小樹不修不直溜」,孩子的小情緒也是如此
從孩子的心理成長和情緒發展來說,家長就是孩子的精神支撐,你是認真回應孩子、還是敷衍了事,最終所形成的結果都是完全不同的
前幾天,就聽到一位媽媽這樣抱怨她的兒子:
「家里有一個小淘氣的真實狀況就是不愿意帶出門,特別害怕混小子突然會情緒失控,撒潑打滾起來就跟個無賴一樣,尤其是當眾耍脾氣搞得大家都很丟臉」
聽完這位媽媽的抱怨,我忍不住問了一句:「那你覺得孩子為什麼要發脾氣呢」
媽媽沒好氣地說「能有什麼為什麼,無非是故意找事,教訓一次就能乖幾天」
曾經的曾經,我也一直如此認為,總覺得孩子亂發脾氣的背后就是故意為之
可當我得知女兒因為玩一下午積木就能滿足、感到無比幸福時,我才知道自己錯了
其實,孩子要比我們想象中的更加單純一些,他們不太喜歡計較得失與對錯
當孩子有一些小情緒的時候,給他一個微笑、一份支持、一句傾聽,你會發現滿足孩子的幸福與安全感,就是一個情緒上的事兒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情緒價值,也是回應孩子小情緒里的必要修煉
而所謂的「情緒價值」呢,包含范圍是比較寬泛的,有正向情緒、也有負向情緒
一般來說,人們口中的「情緒價值」 就是一種能夠帶來正向情緒、和感受美好的能力
它是積極、也是美好的,更是孩子情緒滿格里的精神支撐,有一個情緒價值高的家長,能接住孩子的情緒、也能成為孩子的情緒支撐
可見,回應孩子的小情緒,記得先從「情緒價值」開始修煉自己
做一個情緒價值高的家長,需要從情緒認知「育」出幸福
特別喜歡這樣一句話:「教育就像是一面鏡子,你對它皺眉,它在皺眉看你,你對它笑顏相對,它也對你燦爛微笑」
同樣的道理,做一個情緒價值高的家長,也需要從生活小事把我們希望的樣子展現出來
舉個例子
孩子鬧情緒時我們希望他們能理智懂話,可什麼樣的溝通能讓孩子平靜下來、并做到友好溝通呢
這個時候情緒價值里的傾聽、包容、和引導,就可以成為孩子情緒支柱的正面能力
像很多家長一說起孩子鬧情緒就表現得比較直觀,他們覺得孩子情緒糟糕時一碰就炸毛,只有想著方、變著法地避開情緒就能把傷害降到最低
于是
有些家長認為「孩子脾氣大時別管他,等他一個人哭完鬧完沒勁后,自然就消停了」
這種方法不可取
畢竟,孩子之所以哭鬧主要是有情緒需求,最希望的就是得到理解和包容,如果不了解反而把孩子晾在一邊,這是冷處理,長期以往是很容易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
也有一些家長認為孩子哭了就哄、鬧了就滿足,別刺激他們情緒就行了
這樣的方法也不可取
要知道,教育的本質就是解決問題,如果我們一遇到情緒問題就故意逃避,只會讓孩子更加為所欲為
而缺乏正面回應情緒的結果,也往往是無法走進孩子的內心,你說的話孩子聽不進去,孩子說的話也容易引起動怒
因此,做個情緒價值高的家長,一定要正確認知情緒后才能真正「育」出幸福感
具體該如何做呢?蘭媽推薦5步情緒調節法:
第一:不要「誤讀」情緒,孩子說出情緒時只管聽著,不要著急下定義-被尊重
第二:擁抱孩子的情緒,不管孩子分享的情緒是好是壞,都要記得抱抱他,并告訴說:「寶貝,謝謝你告訴我這些」-被關心
第三:幫忙給情緒命名,當孩子表現某些情緒時引導孩子說出具體的感受,比如,這是難過、氣憤、委屈、還是后悔的呢,讓孩子更準確地了解自己的情緒-被回應
第四:回應孩子的情緒,當孩子因為某種情緒而產生比較大的反應時記得認真回應,告訴他:「我知道」、「我明白」,這是一種能快速讓孩子安靜的情緒能力-被理解
第五:讓孩子發泄情緒,允許孩子有情緒發泄的獨立空間,不開心的時候打會游戲、丟會沙包、揉搓會抱枕、打會籃球…
每個人都有情緒、也都會遇到很多不開心的事情,正在成長的孩子也是一樣
由于語言和自控能力還不夠完善,更需要家長多一些關注和養護,只有先成為情緒價值高的父母,才能更好地認知情緒、了解孩子,并「育」出健康的情緒
那麼,關于孩子小情緒不管、大脾氣就難管這件事情,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