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了「神獸歸籠」的時候,我們總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
有的孩子在家里是一分鐘也待不住,吵著鬧著要出去玩,而有的孩子呢,每天抱著手機、電腦玩得不亦樂乎,大門不出,二門不邁,誓要把「宅」貫徹到底。
那麼問題來了,都是天真爛漫的年紀,為什麼孩子之間的性格秉性差異如此之大呢?
帶孩子在小區里遛彎,經常會看到家長們分為兩派。
有的埋怨說:「我家那孩子,每天吃了飯,跑得就沒影了」。
有的訴苦道:「我家那個往出趕,都趕不出家門,愁死個人」。
真可謂是「宅在家」的羨慕「到處跑」的,「到處跑」的向往「宅在家」的,雙方家長都看對方的孩子順眼。
可能很多家長會把這個問題歸結于孩子的性格原因,事實上,之所以會造成兩種不同的情況,主要是因為家庭環境和父母的養育方式造成的。
就像大家說的那樣,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我們的行為舉止,就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就比如我有一個朋友,兩口子都是低頭族,只要進家門,就開始躺沙發上玩手機,但凡不是吃飯上廁所,壓根不帶挪窩的。
也正因如此,他們的孩子也就照著父母的樣子,每天看電視、玩平板,后來上學之后,也是非常宅,幾乎不怎麼出門。
所以,我們就能發現,不管是因為性格,還是因為個人喜好,這兩種不同情況的締造者,都是父母的養育方式和家庭環境。
那麼問題來了,每天宅在家和到處亂跑的孩子,長大后到底又有什麼不同之處呢?
為什麼父母之間會因為孩子的不同情況,而互相羨慕呢?其實歸根結底,是因為在這兩種不同情況下,孩子之間會慢慢在各個方面有所差異。
①身體素質方面
經常到處亂跑的孩子,比宅在家里的孩子,身體更加強壯。
一方面來說,孩子在外面到處「瘋玩」,可以感受到更多的陽光,而陽光可以促進維生素D的合成,從而提升身體對鈣元素的吸收,讓孩子的骨骼和免疫系統發育的更好。
另一方面,孩子在外面可以吸收到更多的新鮮空氣,從而可以促進神經系統的發育,以及提升大腦的正常運作。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那些經常在外面瘋玩的孩子,往往身體素質更好,而且抵抗力和免疫力也更好一些。
②孩子智力層面
哈佛大學教授約翰瑞迪在《運動改造大腦》一書中提到:
在孩子出去瘋玩和運動時,他們的身體會分泌更多的BDNF,這是一種被稱之為「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的蛋白質,是大腦的優質養料,對孩子的學習力有很好的幫助。
德國研究人員就曾經發現,孩子在運動和玩耍后,學習詞匯的速度比運動前提高了20%,而這就跟BDNF的水平有直接關系。
除此之外,孩子在瘋玩的過程中,還會增加血清素、多巴胺等物質的水平,而這些神經遞質,能夠很大程度上促進大腦發育,幫助孩子提升記憶力、注意力和專注力。
所以我們經常看到那些到處亂跑的「搗蛋分子」,就會發現這孩子很機靈,而經常宅在家里的孩子,因為每天都在同樣的環境下,缺乏外界事物對大腦發育的信息刺激,
從而會顯得呆板一些。
③孩子認知、見識和視野方面
我們常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經常在外到處跑的孩子,會接收到更多具有真實性和時效性的信息,一方面這些外界環境的信息刺激,能夠促進孩子的大腦發育。
另一方面,這些信息、知識、見聞能夠促進認知、增長見識,拓展孩子的視野。
雖然宅在家里的孩子,也能夠通過網絡了解到外界的信息,但是到處跑的孩子,卻能切身感受到真實的環境,能夠看到、聽到、觸摸到一切給他帶來絕妙體驗的事物,所以他們思維活躍、社交能力強、積極樂觀、勇敢自信。
一個人的見識和眼界,決定了他會怎樣思考問題,未來會走怎樣的路,有什麼樣的成就,那麼對于經常宅在家里的孩子,該如何彌補這方面的缺失呢?
首先,作為家長,應該先反省自己,看看是不是因為自己經常下班宅家的行為,給孩子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從而做出改變。
其次,可以主動約著孩子出門閑逛、打球等,循序漸進地提升孩子對于外界事物的興趣,讓孩子慢慢主動邁出家門。
當然,可能不少家長也有所擔心,畢竟現在不少地區都亮起了「高溫警示燈」,所以大熱天的出門,也有可能損傷身體。
所以,我一般的做法是,每年這個時候,給孩子提前準備一些能夠拓展視野、增長見識的書籍,可以讓孩子安靜下來,樂趣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