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斯福有一句名言:
有一種品質,可以使一個人在碌碌無為的平庸之輩中脫穎而出;
這個品質不是天資,不是教育,也不是智商,而是自律。
自律,決定了孩子一生的人生高度。
我們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差距在哪里?其實就在于「自律」這個距離。
然而,沒有天生就自律的孩子,自律的習慣需要父母從小就培養。
什麼樣的家庭才能培養出自律的孩子呢?
趁早管教孩子的家庭
孩子6歲前,是行為習慣養成和心理發育最迅速的時期。
這個時期,父母傳遞給孩子的價值觀,產生的影響是最深刻、最直接的。
管教孩子要趁早,3-6歲你不管教,長大以后想管也管不了。
三歲看老,七歲看大。
3-6歲的孩子,是大腦、性格和習慣養成的關鍵期,這個階段的孩子,具有很強的可塑性。
因此,良好的習慣將奠定孩子一生發展的基礎。6歲前,這兩個習慣的養成,讓孩子終生受益。
1、良好的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是一個人具備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然而,就是這一項最重要的技能,卻被有些父母以「愛的名義」無情剝奪。
比如,做家務。家務活長期以來都被大人們「包辦」,孩子很難有機會體驗到家務活的樂趣。
會做家務的孩子,往往獨立性、自理能力更強。
有些孩子,在進入蒙氏園一年之后,還對日常生活區的工作感興趣,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在家中沒有練習的機會。
相信很多的家長都經歷過這樣的苦惱,很想讓孩子自己動手,但是孩子在生活中做事太磨蹭,一些家長一著急,就開始親力親為,幫孩子做完。
殊不知,家長做的越多,孩子的依賴性就越強,導致他們的自理能力也就越來越差。
2、學會物歸原處的好習慣
蒙台梭利教學中,無論什麼工作,都有一項重要的原則:歸位,即物歸原處。
哪里拿的東西用完之后,放回原處,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好習慣。
很多家庭,在有了孩子之后,客廳、臥室到處是孩子的玩具、繪本,雜亂不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家長和孩子沒有養成物歸原處的習慣。
我們知道,秩序敏感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期。
孩子對秩序的敏感性一般從1歲半左右開始出現,到3歲的時候達到最高峰。
孩子對秩序的敏感性,各有各的行為方式,有些行為在家長眼中可能像是執拗或特殊的癖好。
這個時期,家長若能進行正向的引導,鞏固孩子的秩序性,讓孩子學會物歸原處,就能養成一個好習慣。
舍得放手的家庭
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一定要做到「舍得」。有舍才有得,這樣做孩子才會更成功。
父母越舍得,孩子就越優秀。
父母舍得放手讓孩子自己處理自己的事情,孩子就會變得勤快起來了;
父母總是不舍得放手,事事都要替孩子操辦,孩子就會越來越懶惰,很難養成自律的習慣。
養孩子不是為了把他捧在手心,變成一個「寵物」,而是要舍得用孩子。
蒙台梭利博士指出,孩子從1歲左右開始,就會形成關于自我的觀念,即自我意識敏感期的來臨,3歲就會進入自尊期,開始尋找自我價值。
在這個階段,父母如果替孩子做得太多,就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進而會產生挫敗感。
愛孩子,想要孩子真正成長,就要舍得用孩子。
孩子不是父母的「寵物」,什麼都不能干,什麼都不會干;過度包辦的父母,凡事替孩子「親力親為」,只會讓孩子將來更加痛苦。
而且,6歲以下的孩子也喜歡自己被「使用」,比如生活中,安排孩子掃個地、擦拭一下綠色植物、擦拭鏡子、刷一下自己的鞋子,他們會非常高興自己有「活」干。
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成長過程中所嘗試做的事情,就應該讓他們去做,給孩子一個自由發展的環境,以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父母做得太多,反而阻礙孩子的成長,聰明的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使用」孩子。
教育家盧勤說:「一個孩子在被大人需要時,才能感受到自己幼小的生命是多麼偉大,于是感悟到一種深深的愛意。」
善于立規矩的家庭
家庭規則的建立,關鍵在執行!
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他們的觀察能力和模仿能力越來越強,并且會做出自己的判斷和思考。
孩子要在6歲前立規矩,時間晚了,就管不住孩子了。
孩子的行為,是家庭的一面鏡子,種下什麼樣的因,就會結什麼樣的果,孩子身上藏著父母最真實的品行。
比如有的孩子,吃飯的時候隨意用筷子敲打飯碗,去別人家玩耍隨意翻人家的抽屜,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
孩子的這些行為,其實都是缺乏規則約束,不懂規矩的表現。
2歲左右孩子自我意識敏感期來臨的時候,就可以給孩子建立規矩。
2歲之前,孩子自我意識敏感期沒有來臨,他的理解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還不具備,建立規矩時間尚早。
倘若孩子3歲了,還有一些不守規矩的行為,作為家長一定不能一味的縱容,否則收獲的將是一個不被社會接受的熊孩子。
孩子3歲時沒規沒矩,父母不忍心管,他7歲就習以為常,動不動就對長輩大呼小叫;
11歲時,你再去管,他就會頂撞你;
再到15歲,你嘮叨幾句,他就不耐煩,你罵幾句,他就敢打你……
小時候立不起規矩,長大以后更立不起來。
一個建立了規則的孩子,并不僅僅是「乖」,「聽話」和「好調教」。
更重要的是,遵守規則的生活保證孩子在秩序中成長,自發地建立良好秩序,進而養成自律的習慣。
以身作則的家庭
孩子的自律,從來不是父母逼出來的,而是引導出來的。
一個懂得自律的父母,才能養出一個真正自覺的孩子。
可以說,孩子的自律,根源在于父母。
記得有一次工作加班,很晚才回到家,坐在沙發上一邊看著電視,一邊享受著晚餐。
女兒跑過來問:「媽媽,你不是說了吃飯的時候不可以看電視嗎?」
本想放送一下自己,看到孩子拿出自己曾經說的話來反問自己,後來我就多加留意,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要求孩子去做。
自律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
最高級的家庭教育,不是居高臨下的指揮說教,而是和孩子一起相伴成長。
父母多一點示范,少一點說教,吸收性心智,孩子自然會成為父母的樣子。
畢竟,再好的教育理念都抵不過「身教」這兩個字。
要記得:自律的父母,孩子都不會差。
讓孩子養成自律的習慣,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因為自律,才是真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