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愛失去邊界,就會演變成控制和壓迫。
唯有讓孩子成為他自己,才是父母最大的智慧和遠見。
真的是匪夷所思!
日本一位51歲的媽媽送給兒子20歲的成人禮物,竟然是一瓶母乳。
這瓶母乳是媽媽在19年前,特意通過特殊技術保存下來的。
為的就是讓已經成人的兒子再喝一次她的母乳,重溫一下那段母子最親密的時光。
更讓人意外的是:
媽媽擔心兒子不能接受這份特殊的禮物,特意委托《偵探騎士大搜查》節目組,希望兒子會在眾目睽睽的壓力和見證下喝下去。
事實也正如媽媽所料想的那樣。
當兒子聽說媽媽費盡周折想要送給自己的禮物,竟然是一瓶19年前的過期母乳時,立刻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媽媽,并無比尷尬地在節目中說道:
「這真的不是在懲罰我嗎?」
面對兒子的拒絕,媽媽有些激動地邊哭邊說:
「所有人都反對,是我一直堅持,哪怕嘗一口也好呀。」
無奈,兒子只好極不情愿地用小拇指蘸了一點點母乳放在嘴里。
心愿達成的媽媽,則在一旁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整個過程尷尬到令人喘不過氣。
看完我對那個被迫喝下母乳的兒子心疼不已。
我真的無法想象他的內心會經歷一番怎樣的海嘯?
惡心、抗拒、憤怒,或者是委屈……
但我非常確定的是:
這樣令人窒息的、完全不顧孩子感受的、綁架式的母愛,帶給孩子的一定不是溫暖和幸福,而是無盡的壓抑和痛苦。
這位媽媽曾在節目中說到,她和兒子的關系一直不太好,經常因為各種原因吵架。
兒子從中學起就住在離家很遠的地方,而她執意要讓兒子喝母乳的原因,就是想要通過這種方式拉近與兒子之間的關系。
兒子也在節目中表達了自己對媽媽復雜的情感。
他一方面很感謝媽媽對他20年來的付出,一方面又對媽媽強烈的控制欲和自我感動式的母愛避之不及。
看完節目,我真的特別理解兒子為什麼不愿意回家,不愿意跟母親親近。
心理學上說,每個孩子的成長,都要去建立自己的感知體系。
如果父母一直忽視孩子的感受,密不透風地控制孩子,剝奪孩子自我成長的機會,孩子的內心一定飽受折磨,甚至會毀了孩子的一生。
諷刺動畫《臍帶》里的那對母子就是這樣。
孩子剛出生,醫生正要剪斷臍帶,卻被媽媽阻止了。
媽媽把這根「臍帶」當成了自己日后控制孩子的手段。
小的時候,孩子用剪刀去觸碰插座,擺弄家里的花瓶,往墻上亂寫亂畫,在水坑里肆意踩水……媽媽就用臍帶一把拽回,并十分慶幸自己沒有剪斷臍帶。
可是,等孩子漸漸長大,到了上學的年紀,孩子因為「臍帶」成了同學中的異類,經常被同學恥笑和欺負。
媽媽雖然怒不可遏,卻仍舊不肯剪斷臍帶,只是選擇讓孩子退學,自己在家教導。
她完全沒有看到過,孩子看著窗外的同齡人自由瘋玩嬉鬧時,眼里有多麼羨慕和失落。
再到后來,孩子有了喜歡的女生,有了自己想過的人生,無比強烈地想要剪斷臍帶,掙脫媽媽的束縛,媽媽卻接受不了孩子的背叛,當場暈倒。
孩子無奈,只好再一次妥協。
這一次,孩子所有的自我意識都在媽媽的勝利中消磨殆盡。
他內心的無力和絕望,就像《無聲告白》中所形容的那樣:
「家庭,有時候就是一個以愛的名義設置的牢籠,其恐怖在于,門上無鎖,你卻不敢推門而出,只能咆哮地接受一切愛的安排,直到最后溺亡其中,或是被時間所離散。
」
從此以后,孩子在媽媽的綁架和控制下像木偶一樣活著。
更恐怖的是:
當媽媽離世,臍帶終于被剪斷,重獲自由的孩子并沒有欣喜若狂,反而在房間里崩潰恐慌、茫然無措,完全不知道自己接下來的人生該如何走了。
記得弗洛伊德曾經說過:
「母愛的真正本質是關心孩子的成長,也就是說希望孩子與自己分離。」
用臍帶束縛住孩子,斬斷孩子的翅膀,只會讓孩子在痛苦和無奈中掙扎一生。
只有剪斷臍帶,接受與孩子的分離,孩子才能自由地去探索和成長。
非常認同這麼一句話:
父母與子女,其實就是一場此消彼長的生命輪換。
孩子弱的時候,我們要給他充足的愛與安全感。
可是,當孩子越來越強大,越來越有力量的時候,我們要學會逐漸撤退。
照顧和分離,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須完成的任務。
我們不能讓孩子的童年貧瘠,更不能讓孩子覺得成年窒息。
適時斬斷孩子的臍帶,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嘗試、去經歷,才是真正的成就孩子。
而這個節點,最晚就在青春期。
因為青春期就是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高峰期,也是孩子走向成人的重要階段。
剪斷生活的臍帶,孩子才能獨立有擔當
一位媽媽曾向心理學家傾訴:
「為什麼我精心呵護長大的孩子,如今20多歲了卻性格孤僻,軟弱無能,對什麼都提不起勁,什麼都做不好?」
專家反問說:
「孩子第一次進廚房洗碗,弄得滿身都是水,你是不是從此再也沒讓孩子進過廚房了?」
媽媽點點頭。
專家又問:
「孩子第一次疊被子,疊得東倒西歪,你是不是幫她疊好并再也不讓他疊了?」
媽媽沉思片刻,又點了點頭。
專家緊接著問:
「孩子大學畢業,你是不是又替他安排好了前程?」
媽媽震驚地點點頭。
最后,專家又問:
「現在孩子是不是工作沒業績,和同事處不好,和你們的關系也不佳?」
媽媽一下子被戳到了痛處,哇地一聲哭了出來。
專家非常嚴肅地說了一句讓媽媽醍醐灌頂的話:
「你們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了,所以孩子就不會做所有的事情了。」
這其實也是多數父母都容易犯得錯。
父母在一心呵護孩子的同時,忘了一個孩子的成長,需要愛,也需要歷練。
過度溺愛和保護,幫孩子抵擋住了風雨,也擋住了陽光。
就像《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的作者朱莉·利思科特所說得那樣:
「父母的過度關注和干涉,會導致孩子自理能力缺失,社交能力匱乏,心理承受能力差,造成‘成年不成年’的尷尬人生。」
千萬不要讓孩子在過度的溺愛和保護中喪失獨立和擔當。
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他們要自己邁過這道坎,才能真正長大。
剪斷情感的臍帶,才能維持健康的親子關系
我有個朋友,在女兒上了高中后就變得有些神經質。
她總是希望女兒能像小時候一樣依賴她、聽她的話,整天圍著她轉。
如果女兒跟同學出去玩,不讓她跟著,或是不喜歡她挑選的衣服,亦或是跟她頂兩句嘴,把自己的房門上了鎖,她就百抓撓心,焦慮不安,有時甚至對著女兒大發脾氣。
結果,她越是這樣,女兒就離她越遠,親子關系也一度降到了冰點。
記得尹建莉老師曾說過:
「母子之間的感情應該是綿長而飽滿的,但對孩子生活的參與程度必須遞減。
泛濫的母愛和泛濫的洪水一樣,已不是河床里奔流的能量,而是破壞力和災難了。」
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情感上與父母分離,是孩子自我發展的需要。
如果父母不斷地壓制孩子的自我意識,侵占孩子的邊界,無視孩子的感受,則很有可能會把孩子逼到痛苦的深淵。
為人父母,我們一定要提早做好被孩子拋棄的準備。
我們要明白,父母與孩子是兩個獨立的個體。
只有尊重孩子的邊界和空間,接納孩子的意愿和感受,才能維持健康的親子關系,才能讓孩子成為一個真正有獨立意識的人。
剪斷思想上的臍帶,才能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父母:
因為愛孩子,怕孩子走彎路,就想盡辦法替孩子安排好一切;
因為不相信孩子能夠做出正確的決定,就把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強加在孩子身上。
久而久之,孩子就變成了一個毫無主見,什麼都需要父母幫他拿主意的人。
就像《今日心理學》一書中所說的那樣:
「你為孩子做的每一個決定,包括他們穿的衣服,做作業的確切時間,以及他們可以和誰一起玩,都會消除他們做決定的欲望。」
想要幫助孩子真正成人,一定要剪斷孩子思想上的臍帶。
知名漫畫家蔡志忠曾在談到自己的經歷時說到:
「我很感激父母的教養。
我們家從我小時候到15歲離開家到台北當漫畫家,這15年來,沒有問號。
父母總是對我說,你身為蔡家的小孩,你就是自己的主人,你要做什麼你自己決定,父母是永遠的支持,不問為什麼。」
正是因為父母從不干涉他的決定,讓他在兒童期乃至整個青春期都擁有了完整的自我,他才有機會選擇了一條自己最喜歡的道路。
并將喜歡的事情做到了極致,成為今天「金漫獎」終身成就獎的獲得者。
由此可見,父母只有從小培養孩子自己做決定的能力,孩子才能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才能對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
《為何家會傷人》中說道:
「愛只會導致好的結果,而不會導致傷害,導致傷害的一定不是愛。」
愛孩子最好的方式,不是用臍帶捆綁住孩子的一生,讓孩子失去一個生命該有的光彩。
而是尊重孩子的獨立性,接納孩子成長的需求,學會適時地退出。
唯有如此,我們孩子才能活成最好的自己,才能擁有五彩斑斕、明媚如光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