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生氣時,常常會說:「這是我的底線!」可你知道嗎,孩子也有底線哦!當他敏感地捕捉到一些訊息,或突然發脾氣時,或許你已經觸犯到他的底線了。人人都有不可侵犯的自尊心,家長一定要注意了。那麼,家長容易觸及到孩子哪些底線呢?
一、讓孩子感覺丟臉了
每家孩子都有尿床、尿褲子的經歷,爸媽在做好教育的同時,應該跟孩子盡量淡化這件事本身,而非常常提及,更不宜嘲笑、挖苦,甚至還當著親戚朋友的面說起,這樣,孩子更會覺得無地自容,甚至整天擔心自己會受到他人的嘲笑和諷刺。
二、孩子被體罰了
另外,如果孩子犯錯了,千萬不要把對孩子的懲罰隨便陳述給別人聽,不管是打罵了、站墻角了,都不要說,因為不僅皮肉受了苦,心靈也可能受到創傷。如果再在旁人面前頻頻提及孩子的「受辱史」,仍然會使他陷入極度尷尬之中難以自拔,給孩子造成心理上的「二度傷害」。
三、孩子身體有缺陷
趴趴君接觸過一些身體有缺陷的孩子,比如孩子患有抽動癥,有時候整個身體會控制不住的抽動;還有兩只腳長短不一,走起路來一瘸一拐;又或者平足、色盲、矮小、過胖、過瘦、眼小、臉丑等生理或身體上的缺陷……家長不能總是反復提到孩子的這些缺陷,特別是當著外人的面。 否則輕則會讓孩子沒有自信,產生自卑等情緒;重則,孩子會形成反社會人格。
四、孩子的秘密
有些孩子有寫日記的習慣,或者會用小罐子收藏起自己覺得是不能隨便讓人知道的東西。家長不要進行干涉或窺探孩子的隱私和秘密,而應多給孩子一點自己的空間。
五、孩子的私房錢
盡管幼兒并不愛錢,也不懂得理財,但如果家長經常對孩子保存的「私房錢」做「結算」,甚至占為己有,孩子也會感到自己的隱私沒有受到大人的尊重和保護。
六、孩子的某些心理疾患
春季到了,一些孩子也容易患上情緒上的疾病。比如孤獨癥、抑郁癥、多動癥等與心理有關的疾患。如果大人們經常掛在嘴邊,自然不利于疾病康復。即便疾病已痊愈,當著孩子的面常常提及也等于是「揭短」,同樣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七、孩子的過失
一些在大人看來微不足道的「曾經的過失」,也會使得某些孩子長期耿耿于懷,比如某次比賽得了最后一名,某次表演砸了鍋,某次郊游出了洋相等等。爸媽向人提起,他們便會有「被揭傷疤」之痛。
總結:尊重和保護孩子的「隱私」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尊重和保護他們的自尊心。
日常生活中,大人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都要經過大腦「過濾」,切莫無意間就觸碰了孩子的底線,使得孩子自尊大失,從而對他的心理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孩子有自己的「底線」,作為父母,必須清楚這一點。在教育的時候也要避開敏感的點,而不要沖著孩子的自尊心來批評,這樣不僅會達不到效果,而且有損親子關系。所以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底線」,尊重孩子、包容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