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鄰居說自己的兒子不想上武術課了,因為壓腿太疼了。
「你說說,這是什麼理由?現在的孩子,遇到點困難就退縮,這以后可怎麼辦呀?」
這吐槽瞬間引發了許多媽媽的共鳴:
「我兒子玩個拼圖,一遇到難的就不玩了」;
「我女兒喜歡纏著我下棋,可是輸了就各種耍賴,要重來」;
「我兒子做數學題,一看到題目比較長,就嚷嚷著太難了不會,明明題目意思都還沒看清楚」……
小孩子有畏難情緒很正常。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抗挫力。它指的是,一個人在遇到不利狀況時的自我掌控力和擔當力。
抗挫力強的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時,第一反應是如何戰勝它;
而抗挫力弱的孩子,一遇到挑戰就退縮,一遇到挫折就崩潰。因為,「太難了,算了吧」的思維已經根深蒂固了。
陶虹曾在一檔節目中,分享過一個育兒的小故事。
她發現自己的女兒不太愛玩積木,不管她如何引導,孩子都表示不感興趣。 可奇怪的是,只要她不在,女兒就會自己跑去玩積木。
如此反復了幾次之后,她才發現,原來是女兒覺得媽媽玩得太好了,自己卻怎麼堆也堆不好,所以不敢在她面前玩。
于是,陶虹就讓孩子爸爸在孩子面前「表演失敗」,讓孩子知道,原來大人也有做不好的時候。
有時候,我們總是抱怨孩子抗挫力弱,一遇到困難就退縮。是因為我們沒有讓孩子明白:成長就是一個不斷試錯、犯錯,和積累經驗的過程。
而有時候,孩子一遇到挫折就崩潰,是因為父母給予了太多的壓力。
有一位老師,對自己兒子的標準永遠是100分,即使孩子考了98分,她也會覺得自己很失敗。因為她教的學生都很優秀,她不允許自己的兒子比他們差。
她的孩子會如何面對「失敗」,我們不得而知,但這位媽媽後來卻被查出了嚴重的抑郁癥。
大多數輸不起的孩子身后,都有一個輸不起的家長。
于是,很多孩子變得不敢輕易嘗試,更不敢犯錯。
接納孩子的畏難情緒,然后以鼓勵為主
我們成人尚且會有畏難情緒,何況孩子呢。所以與其指責吐槽孩子的玻璃心,不妨先接納他們的情緒。
比如,孩子跟你抱怨:
「這道題太難了,我們很多同學都做錯了,我肯定做不出來「;「我總是輸,我以后再也不要下棋了」;「這件事也太難了吧,我做不來」……
父母可以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們:「這道題這麼難啊,讓我看看。嗯,確實不太容易。」當孩子的情緒被接納時,他們才能繼續聽你說下去。
特寫悲傷的小男孩在家里被媽媽擁抱。
然后,再鼓勵他們接受挑戰:「你那麼優秀,盡管試一試啊,不試怎麼能知道自己就不行呢?」
哲學家詹姆斯說過:「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
當父母給予孩子正面激勵的時候,孩子會朝著你期待的方向發展;而當父母否定孩子的時候,他們會更容易放棄自己。
教孩子如何正確面對失敗
看過一個小視訊,2歲的女兒在平衡車的比賽中失利了,被媽媽訓斥:「你有什麼臉好哭啊?全程在那遛彎!」
當父母無法正確面對失敗的時候,孩子亦然。
其實,失敗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
芬蘭就特立獨行地設立了一個「國際失敗日」。
每年的這一天,就會鼓勵大家把自己失敗的經驗分享出來,甚至在官網上列了一份非常詳細的「失敗指南」,教人們如何「失敗」。比如:分享囧照、用自己的方式盡情失敗一次……
而芬蘭的孩子學習滑雪的第一件事,就是學習如何「跌倒」。老師一聲令下,孩子們就會四腳朝天地練習跌倒,然后再爬起來繼續。
這個過程,又何嘗不像是人生?失敗和挫折,不過就是一次跌倒,重要的不是關心孩子摔到了哪里,而是要教他們如何爬起來。
卡耐基曾說:「人在身處逆境時,適應環境的能力很驚人。人可以忍受不幸,也可以戰勝不幸,因為人有著驚人的潛力,只要刻意發揮它,就一定能渡過難關。」
允許孩子犯錯、試錯,才能讓他們經受住困難挫折的摔打,才不會習慣性放棄。
作為父母,我們無法替代孩子去經歷人生的挫折或低谷,但我們可以成為他們堅強的后盾,用肯定、欣賞和愛,讓孩子變得更強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