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好友特別羨慕地對我說,她們幼兒園有個5歲的孩子,專注力特別厲害。
給他一個拆裝玩具,他能自己安靜地玩上一個小時。有一次,她們幾個媽媽帶著孩子一起出去玩。其他孩子都瘋跑得不亦樂乎,只有那個孩子安安靜靜地一直在看書。
「同樣是孩子,怎麼相差這麼大呢?」她感慨地說。
說起孩子的專注力,很多父母都是一肚子的苦水:
「除了看電視和玩游戲,做什麼都是三分鐘熱度」;
「每天寫作業都磨磨唧唧,看得我火冒三丈」;
「上課老走神,每天都要被老師點名」……
說到專注力差,那可是很多孩子的通病。
有人說,小孩子嘛,專注力的時間稍短是正常的,等他長大一點,自然就好了。
比如:
2歲的孩子,專注力時長大概只有7分鐘; 4歲時,時長大約是12分鐘; 6歲以上,才能逐步從15分鐘延長到30分鐘,或者是更長……
誠然,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專注力時長會增加。
但其實,很多父母花費了精力,卻容易在這2個小細節上,毀掉孩子的專注力:
美國斯坦福大學副教授葉蓮娜·布拉多維奇的一項關于兒童自我調節能力的研究結果表明:父母的過度參與,可能會損害孩子控制自己注意力、行為和情緒的能力。
想一想,我們看孩子玩玩具的時候,是不是總是忍不住想要「指點一二」?
「這個玩具不是這樣打開的,我來幫你」;
「你這樣玩不對,要這樣才行」;
「唉呀,積木要這樣堆,才不容易倒」……
看上去,我們好像是在幫孩子,讓他們少走一些彎路。可事實上,孩子的專注力卻被輕而易舉地打斷了。
其實,在玩玩具的時候,所有的小孩子都會有自己的想法,哪怕那個想法是錯的。
他們可能會搞砸,也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摸索出正確的玩法,這是孩子探索這個世界、探索新鮮事物的一種方式。
在探索的過程中,他們會集中注意力專注地做這一件事。可如果父母過度地干涉孩子的行為,必然會打斷他們的思路,甚至讓他們失去繼續下去的動力。
有一次,我帶兩個孩子去參加一個烘焙活動——做月餅。
老師先示范怎樣將餡包到冰皮里去,然后用模具將它壓出花。看完之后,所有的孩子都很興奮,躍躍欲試。
可是沒過一會兒,教室里就響起了各種聲音:
「不是這樣做的,媽媽給你示范」;
「要這樣才能凹出一個洞,剛好可以放餡」;
「不要拿太多餡,不然包不住」……
最后,很多月餅都是家長代勞完成的。一些孩子沒事干,干脆在教室里你追我趕地打鬧了起來。
蒙特梭利曾說:「除非你被孩子邀請,否則永遠不要去打擾孩子。」
當孩子專注地做一件事的時候,我們只需要安靜地在一邊看著就行。
隨著物質水平的提高,很多父母對于孩子的需求都是有求必應。
黃圣依就曾在一檔節目中吐槽丈夫對孩子好的體現,就是投其所好,給孩子買很多他喜歡的玩具。
滿屋子都是多得驚人的玩具,引來不少網友的共鳴:
「架不住孩子喜歡,我女兒的毛絨玩具已經多得放不下了」;「我兒子特別喜歡奧特曼,家里的箱子都裝不下了」 ……
可吐槽歸吐槽,孩子一撒嬌賣萌,又或者是大哭大鬧,家長還是會繼續給他們買。
可實際上,玩具太多、選擇太多,也不利于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美國托雷多大學的研究人員曾做過一個研究,他們找了36名一兩歲的寶寶,將他們分成兩個組:
一個組只有4個玩具,另一組有16個玩具,然后觀察他們的行為。
結果顯示,只有4個玩具的孩子,每一個玩具都能玩很長時間;而有16個玩具的孩子,基本上都在頻繁地更換玩具,專注力時長較短。
除了專注力時長之外,只有4個玩具的孩子,玩玩具的方法也更多樣化,每種玩具平均玩出了11種不同的玩法;而有16個玩具的孩子,卻只玩出了7種。
可見,有時候選擇太多,也不是件好事。
孩子的專注力很重要。如果不從小注重保護孩子的專注力,以后不僅會影響學習效率,還會因為做事不夠專心,經常挨批評而變得沒有自信。所以:
當孩子專心地玩玩具,或者蹲在地上觀察小動物的時候,不要輕易催促和打斷; 當孩子一次一次努力嘗試的時候,不要因為趕時間而代勞; 當孩子思考很慢的時候,不要急著提醒。
因為,孩子天生就是專注力的高手。對于4歲以前的孩子來說,如何保護孩子的專注力才是關鍵。
至于如何培養4歲以上孩子的專注力,我們下次再來分析~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