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好奇:
是否存在從來沒有對孩子吼過,沒把孩子拎過來打屁股的爸爸?
是否存在從來不會發脾氣,孩子頑皮犯錯,依然細聲細語慢慢溝通的媽媽?
說來慚愧,我是打過孩子的。
娃小時候,去別人家不經允許亂翻抽屜,玩火玩煤氣玩通電插座時,不由分說先打一頓,讓他長點記性,之后再跟他講道理。
作為普通父母,當孩子鬧騰、惹人生氣的時候,雖然,我會嘗試在心中默念「冷靜親生的親生的」,那蹭蹭的火氣依舊上竄
控制不住的時候,只能記住要避開頭部,避免使用「工具」,不能把孩子打傷等注意事項,其他的一概顧不上……
打完之后會后悔嗎?那是肯定的,還擔心會不會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
可是我家孩子,打完之后依舊哼著小曲去洗澡,過不了多久,還跑過來要一起打游戲,我家娃心咋這麼大?
不過凡事都因人而異,有些小孩可是會「記仇」的,領居家小姑娘有次被老爸拍了下,結果小姑娘好幾個星期不理她爸,逢人就說父母不愛她,她不是親生的……
打孩子肯定是不建議大家效仿的,各家都有各家管孩子的方法,不能照搬,把握原則,靈活運用就行。
01
在教育過程中,難免會出現情緒失控,或者忍不住想打罵孩子,那麼怎麼做可以盡可能減輕孩子所受的心理傷害,同時又能取得預期教育效果呢?
我認為這一點非常重要:不要讓孩子在挨批的時候太壓抑。
教訓孩子不是為了讓他難受,而是讓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進而去改正。
如果孩子在挨批的過程中情緒壓抑,他很可能不會認為自己有錯,而是覺得受到了不公正對待,那麼這場批評就脫離了初衷,反而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心理傷害。
批評孩子是件技術活,要注意把握住一個度,這個度就是:讓孩子在挨批后不產生自卑甚至自棄的情緒,更不會產生報復念頭。
02
怎麼做到呢?有兩個原則是我一定會遵守的。
第一,哪怕言辭再激烈,也不去做對比。
如果要做一個孩子最討厭聽到的10句話排行榜,排到第一位的一定是「你看看人家小明,這次又考第一名」「人家麗麗就不會跟爸媽犟嘴」……
別人家的孩子,是童年的魔咒。
在批評孩子的時候,千萬別拿別人家的孩子說事兒,在這個時候給孩子樹立榜樣,其實是樹立「敵人」。
孩子的邏輯很簡單:就是因為他,我才挨批;如果他變壞了呢?那我是不是就不用受到懲罰了呢?
這樣的批評不但不會起到預期效果,還會讓孩子在壓抑過程中心理變得陰暗。
聽起來似乎有點危言聳聽,其實一點也不,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往往會有意無意提起「別人家的孩子」 ,殊不知這樣做反而是誤導了孩子。
記住在批評孩子的時候,只講他自己的問題,別和其他人的舉止強行關聯。
03
第二,哪怕情緒再激動,也不翻老賬。
這個道理,理智的時候大家都知道,可到了脾氣上來的時候,罵了幾句就開始翻舊賬,「你上次就是這樣」「去年你怎麼做的還記得嗎……」
本來只是簡單的小錯誤,被父母批了一個多小時,說的都是以前的事,孩子聽著聽著就不耐煩了,出口頂撞也是常有的事。
孩子犯了錯,當即就受到批評甚至挨打,結束了后就是「懲罰終結」,等下次批評孩子的時候,就事論事,就不要再提之前的事了。
不然,像滾雪球一樣,越積越多,孩子每次都要重復聽一遍之前受罰的事,沒完沒了,孩子不煩不耍賴才怪。
教訓孩子一定要讓他知道懲罰他的原因,讓他知道那樣做是不對的,是要受到懲罰的;而不是什麼都不說,劈頭蓋臉打罵一頓,然后甩出一句為什麼打你「你自己好好想想」
孩子肯定是想不明白的。
04
以上兩點,是有內在原因的。
第一點,不在批評孩子時做對比,其實是告訴孩子,就算你犯了錯,你依然是我心中不可取代的存在;
第二點,不在批評孩子時翻老賬,其實是告訴孩子,過去你犯的錯只要是你意識到的,我都選擇了原諒。
遵循了這兩點原則,即便孩子在受到批評懲罰的時候,也不會感到壓抑、內疚、自暴自棄,而是意識到父母是真心愛他的,如此,批評的意義才得到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