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的時候,即使再叛逆,父母好像都有辦法「收拾」他們。
但是,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一切似乎都發生了變化。
有的家長和孩子處于水火不相容的狀態;有的家長和孩子成為了朋友,這就讓很多父母不由感嘆,怎麼會出現這樣的兩極分化呢?
那是因為青春期的孩子心理和身體都處于高速發育的階段,不僅自主意識增強了,自尊心也強了。他希望被尊重,被理解,更需要心理支持和一個民主,平等,寬容的家庭環境來容納他的成長。
因此,想要孩子平穩度過青春期這個特殊階段,我們就要先學會「軟」著來。
01語氣軟,平等對話才能順暢溝通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孩子越長大越不愿意和父母溝通了?
有個高贊回答說:
上學前,父母會因為你的一顰一笑毫不吝嗇的給予夸贊:「真棒」、「你真是天才」。
可上了小學,尤其是國中高中,最多的問題都是:
作業寫完了嗎;這次考這麼差,你給我說說是怎麼回事;你專心學習就好了,其他事少管……
孩子稍有不同意見,就被強力鎮壓;問不出答案還要責怪孩子不溝通。
逐漸孩子們就會發現,與父母之間的對話根本不是溝通,而是單向的接聽器。
有些話幾乎每個孩子都聽過:
「不好好學習,以后掃大街都沒你份。」
「你再玩手機,信不信我把它砸了?」
「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
每個人都渴望壓抑或開心時有人可以傾訴和分享。
而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最信任的傾訴對象就是父母。
可是當父母在傾訴的出口亮起紅燈,也就不能怪孩子失去溝通的欲望了。
如果我們能在孩子表現出不同想法時問一句,「你有什麼更好的建議嗎,我們可以試試看。」
你會發現,孩子不僅會告訴你心情不佳的原因,還會愿意和你分享因為被老師夸贊的喜悅。
所以,父母語氣軟下來,孩子才能看到溝通的路,不在青春期里走失。
02態度軟,先尊重才有自尊和擔當
「孩子不聽話,打一頓就好了。」
這句話幾乎是大部分家長快速解決問題的法寶。
但青春期的孩子正處于建立自我的敏感期,父母的態度可以毀掉孩子的認知,也可以建立孩子的認知。
比如朋友和我說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男孩因為打架,被老師要求放學后去辦公室。
當老師看到男孩如約等在辦公室時,他拿出一塊糖說:「你比我早到了,這是獎勵你早到的。」
在男孩疑惑不解時,老師又拿出一塊糖:「我叫你停手你能停手,說明你尊重我。」
緊接著老師又拿出一塊糖說:「你打架是因為那個男孩欺負同學你才出手,說明你很有正義感。」
此時男孩哭著說:「老師,我錯了,我打的不是別人,那是我的同學。」
最后,老師拿出第4塊糖:「你已經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我們的談話也該結束了。」
遇到類似的事情,父母的本能卻是發脾氣和鎮壓,孩子也預測到會出現的局面,早早做好了對峙的準備,結果往往兩敗俱傷。
如果父母能改變自己,讓溫和成為本能,先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發生的原因。
孩子也能在身感受到到尊重和理解,從而承擔起屬于自己的責任。
03行為軟,留出空間才能成長
總有人說,每一對父母都像超人,為了孩子無所不能。
就是因為父母包辦了一切,才讓孩子在成長路上沒有了方向,把等、靠、要變成了本能。
知乎上有個小故事貼,是這樣的:
有個男孩十幾歲了,每天早晨還要媽媽給穿衣服系鞋帶,被照顧的幾乎沒了自理能力。
可當媽媽生病住院后,不僅不責怪孩子沒來看望自己,還得擔憂誰來照顧男孩。
父母把孩子關在籠子里,卻又責怪孩子不能飛翔。
就像是從小被父母包辦的孩子,已經習慣了所有事情都由父母替自己做,怎麼還會在問題面前學會主動思考呢?
如果我們真的想讓孩子成長,就要給他相應的權利和自由,孩子才能滋生出有力所能及的責任感,才愿意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比如:
爸爸出差之前會把兒子叫到身邊,告訴他照顧好媽媽,替爸爸承擔這份責任;
讓孩子在放學回來的途中順便買幾個蘋果,剩下的錢可以自己支配;
讓孩子監督父母每天讀書半小時,做不到就接受處罰,給孩子樹立榜樣;
......
身為父母,用溫柔有愛的方式把孩子成長的機會還給孩子,才能激發孩子的責任心和擔當。
被剝奪的成長,長勢再好也只是一棵沒有生機的盆栽。
寫在最后:
有人說,父母最卑微的時候,就是孩子到了青春期。
這個時期我們千萬不能和孩子硬碰硬,而是要讓自己平靜下來,冷靜地面對孩子狂躁的青春期。
如果青春期沒有過渡好,一個人的青春期可能會延續到三四十歲,甚至一生。
作為父母,一定要多陪伴孩子,多了解孩子,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式,讓孩子和家庭一同順利地度過這段特殊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