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看到東西就想買,該拒絕還是滿足?
父母不同的回應,決定了孩子不一樣的人生。
最近,在商場給孩子準備學習用品時看到這樣一幕:
一個六七歲的小男孩,看中一款奧特曼書包,非鬧著要買。
媽媽一口拒絕了:「你光上學期就換了兩書包了!書包壞了再買吧。」
男孩杵著不肯走,媽媽便故作生氣的樣子拉著爸爸走開了。
男孩瞅見家長離開,便直接躺地上打滾撒潑,哭得哇哇大叫,引得路人紛紛側目。
爸爸可能覺得面子上過不去,便想妥協給孩子買。媽媽卻態度堅定,堅決不慣著孩子,最后問題沒解決,夫妻倆倒先吵了起來。
其實,什麼都想要是孩子的天性。
當孩子說「媽媽,我想要」的時候,從來不是選擇買或不買的問題。
這背后,藏著做父母的哲學,也藏著關乎孩子成長的大學問。
童年的缺失
要用一生去彌補
山東濱州,4歲的男孩鬧著要買玩具,媽媽想著同款玩具家里還有很多,便果斷拒絕了。
不曾想,兒子直接在街邊跪了下來。
媽媽覺得不能退讓,便和兒子一直僵持著。
5分鐘過去,媽媽有些生氣,便直接踹了兒子兩腳,兒子這才站起來。
生活中,面對孩子的購買欲,上來就拒絕的父母并不少:
「家里玩具一堆,還買什麼買?」
「這個玩具太貴了,我們買不起。」
「就知道買玩具,你也不看看你什麼成績!」
……
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孩子物質的需求背后,其實都有一個心理需求。
直接簡單粗暴地拒絕,很容易讓孩子覺得自己不被父母「愛著」。
心理學家布魯斯·格萊朗博士也說:
「頻繁對一個孩子說‘不’,是最不恰當的拒絕方式,孩子仿佛被父母推到了門外,會委屈甚至憤怒。」
因為父母對孩子所說的每句話,潛台詞都是:
你提出這個需求是不應該的;
你不配買玩具;
你不好,你很糟糕;
一次次被拒絕,一次次被否定,孩子就會在潛意識里種下自卑的種子。
就像《奇葩說》里的辯手席瑞,因為童年總是被迫壓抑自己的需求,長大后的他,明明生活得不錯,但在看到心儀的東西時,還是會覺得不安,從心底里認為自己不配。
除了「不配擁有」感,總是被拒絕的孩子,長大后,這種匱乏感還可能會演變成「無節制的需要」。
家庭教育家蔡景昆分享過一個案例。
16歲的少年頻繁在社區偷東西,如手機、衣服、學習用具,就連嬰幼兒的玩具,人家扔的水桶他都要拿。
直到後來他被警察抓到,警察問他為什麼偷這麼多沒用的東西,少年才說道:
「我偷東西不是為了用,只是覺得擁有很重要。」
原來少年小時候,家里從不給他買玩具,他的物欲一直不被滿足,就發展成了長大后深深的匱乏感。
尹建莉老師在《自由的孩子最自覺》一書中說:扼殺孩子小小的欲望,會導致孩子對某種事物極度渴望,產生補償性心理。
壓抑孩子的購買欲,只會讓孩子過早體驗到「物質匱乏」的精神壓迫感。
那些一直得不到滿足的需求不會消失,而是會像一個深不見底的黑洞,用再多的物質也填不滿。
童年里所缺乏的東西,都會成為孩子余生里最可怕的執念。
無底線的滿足
是喂給孩子最毒的藥
古人云,月滿則虧,水滿則溢。
愛太滿,則為害,若是一味地滿足孩子,很容易把孩子喂成一頭索求無度的白眼狼。
想起前段時間,一位父親為兒子彩禮錢給親家下跪的新聞。
男生小飛在讀大學時,母親患了乳腺癌要治療,把家里的錢都花光了。
小飛明知家境不好,卻不想著努力賺錢,幫襯家里,反而一畢業就要結婚,15.8萬的彩禮,他一分一毫都拿不出。
父親因為身體的原因,從工廠內退已經有九年時間,生活捉襟見肘。
但為了他的婚禮,父親還是拖著勞累的身子繼續出去打工,再加上東拼西借,也就湊了5萬塊。
因為實在湊不齊彩禮錢,兩家人在飯店談論婚事時,父親無奈只能向女方家長下跪。
年過半百,頭髮花白,身體不好,卻還要為已經成年的兒子操勞,實在可悲。
但追根究底,都是父親自己種下的果。
小飛說,從小到大,自己想要什麼父親都會滿足。
「我不管多大,在我爸那里永遠是個小孩子。」
事事滿足孩子,喂大的是孩子的胃口,害苦的是父母自己。
試想,今天父親尚且能通過下跪為兒子求來婚姻,明日,換做父親再也滿足不了的需求呢?
天津南開區,一個30歲的男子,先是問父母索要婚房。
父母耗盡了所有積蓄還外加借了30萬,才勉強湊出兒子婚房的首付。
可婚期臨近時,兒子應女方要求,又向父母索要6萬彩禮錢,但這次,父母真的再也無能為力了。
男子接連鬧了幾天后,媽媽哭著說:「兒啊,你這是要逼媽媽去死啊。」
兒子狠心回道:「那你就死吧!」
絕望的媽媽真的就從五樓一躍而下,當場死亡。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棘輪效應」。
說的是,人的消費習慣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調整,而難于向下調整。
總是被滿足的孩子,心理上會有一種「棘輪效應」,父母滿足的越多,孩子想要的越多。
他們心里會形成一種認知:認為只要是他想要的,父母都會無條件的滿足。
從小時候的玩具,會變成後來的一些名牌衣服、鞋子、手機,長大后再變成票子、車子、房子......
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永遠不懂得收斂,也不懂得體貼父母,任性而自私。
最終導致父母一輩子艱辛操勞,孩子一輩子索求無度。
一旦父母因為無能為力而拒絕,孩子還會心生怨恨,直到榨干父母身上最后一滴血。
毫無底線的滿足,只是一種無下限的溺愛而已。
有遠見的父母
先培養孩子的消費觀
面對孩子「買買買」的要求,既不能一味拒絕,又不可以一味滿足,那到底該怎麼辦呢?
豐子愷說:「兒童富有感情,卻缺乏理智;兒童富有欲望,而不能抑制。」
當孩子提出購物需求時,其實是培養孩子消費觀的最好時機。
對此,央視少兒主持人周洲曾分享過三個很實用的方法,值得父母們借鑒。
1. 幫孩子區分「想要」和「需要」
在一檔綜藝節目中,演員黃奕的女兒突然提出要買兩把瑞士軍刀。
理由是別人有,我也想要。
一個不知足,還一下要買兩個!
黃奕看出女兒只是攀比式購物,便果斷拒絕了:
「買東西是自己需要才買,我覺得你沒有這個需要,再跟別人比,你什麼都不要了。」
很多時候,孩子要買東西,并不一定是缺,而是單純的想要擁有。
所以我們要幫助孩子分清「需要」和「想要」,購物時,才能幫孩子更好的選擇。
「需要」,是一定要有的東西,沒有會影響我們的生活和學習。
「想要」,一定程度上就是欲望,有了更好,沒有也不會怎樣。
需要的,一定要買;想要的,酌情考慮。
2. 提前約定消費的價格和數量
周洲分享過自己的經歷。
因為知道女兒看到琳瑯滿目的東西,一定會有想要買的欲望,所以每次出門前,她就和女兒先約定好:
「跳跳,今天我允許你買東西,但只買一件東西,而且這件東西不能超過20塊錢。」
女兒在挑選的過程中,不僅學會了看標簽,還鍛煉了數學能力。
雖然在超市里,女兒也會很糾結,不知道怎麼選,但是每次付款前,女兒還是會從中只選出一樣。因為她知道,這是我跟爸爸媽媽的約定。
提前和孩子約定,就是給孩子一定的尊重和自由,這能帶來一定程度的自覺和價值感。
無形中,不僅讓孩子對自己的需要形成了判斷力,更保護了親子之間的關系。
3. 和培養財商相結合
培養孩子的財商,一來,可以讓孩子學會正確管理和使用金錢;二來,可以讓孩子學會規劃,理智購物。
從幼兒園開始,父母可以每個月給孩子一定量的零花錢,并允許孩子自己獨立支配使用。
然后為孩子準備一個記賬本,教他記賬,方便孩子對自己支出的錢、剩余的錢、以及錢花在哪兒,都一目了然。
我也是這樣培養女兒的金錢觀的,一開始,女兒難免出現買的東西很差勁,或者一下就把錢花光了的情況。
但引導兩三次后,女兒自己就養成了列清單、存錢和記賬的習慣,錢的使用都在她的掌控之中,財商隨之形成。
父母只有從小培養孩子的財商,孩子才能學會合理消費,珍惜金錢,而不是隨意揮霍。
《游戲力》一書中曾寫道:
每個寶寶生來都是帶著一只空杯子,而為人父母的責任就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往里面填滿「愛」與「親密」。
當孩子開口要買東西時,其實就是父母給孩子「續杯」的過程,父母只有講究方法,才不會讓杯子過于滿,也不會讓杯子過于空。
聰明的父母都懂得:孩子的物質需求很重要,孩子的心理需求也重要。
當我們允許孩子消費并控制消費的時候,孩子就會明白:
父母允許自己買,是因為愛自己;而父母控制消費,更是因為愛自己。
不同的是,前者是尊重,后者是培養孩子管理錢的能力。
父母智慧地引導和教育,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長。
愿每一個孩子,在提出自己的購買需求時,都能被父母認真對待和重視。
父母一句話的回應,藏著孩子未來幸福與否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