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男孩就像種樹,環境適宜了,養料足夠了,他才能破土發芽,扎根深處,而后枝繁葉茂。
《養育男孩》一書說:
「在我們生活的今天,女孩更能把握自己,她們積極向上,工作努力。
但是,男孩在生活中卻經常不思進取:學習成績不佳、與同學關系不和諧、容易暴躁、容易染上酗酒[吸·毒]等惡習。」
男孩的養育,對父母來說無疑是一場巨大的考驗。
男孩天生是個倔脾氣,父母說東他偏往西,越是嚴格控制他越叛逆;
男孩雖事事粗心,大大咧咧,但卻有著一顆敏感的心,很容易受傷;
男孩不開竅,作業寫的潦草不說,還錯誤百出,怎麼教都不會;
……
但如果耐心了解男孩的生理特點、成長規律和性格發展,我們就會發現:男孩就像一棵樹,養育男孩就像種樹。
只要在男孩成長的過程中,注意以下6個細節,就能培養出一個獨立擔當且內心強大的男子漢。
樹需要溫度
就像男孩需要被溫柔以待
很多父母覺得,男孩就是大大咧咧,不需要用太多細膩的成分來教育他們。
我們會在男孩受挫時,傳遞「男子漢就該堅強」的觀念;
甚至在男孩脆弱時,不許男孩哭,也不擁抱男孩。
但其實,男孩要比我們想象的脆弱,也比我們以為的更需要溫柔以待。
在《媽媽是超人》中有一幕,霍思燕負責當小朋友們的「一日園長」,要照顧孩子們一天。
期間,霍思燕因為照顧眾多孩子,不免忽略了嗯哼。
嗯哼感覺到委屈,一氣之下就要鬧著要離家出走。
面對嗯哼的任性、鬧脾氣,霍思燕沒講什麼大道理,只是接納、理解、解釋,就讓嗯哼沒了情緒。
其實,這就是小男孩。
他們大腦前額葉發育比女孩緩慢,自制力相對較弱,容易沖動,所以更需要循循善誘;
他們不擅表達,有更多的「孩子氣」,情緒、想法都是通過肢體語言和行為動作表現出來的,所以需要父母更多的觀察和耐心。
從小被溫柔以待的男孩,才能懂得愛、學會愛,成為一個溫暖的男孩。
樹需要空氣
就像男孩需要尊重
《養育男孩》一書說:「如果你只能給兒子一樣東西,那就給他尊重。」
教育家愛默生·艾格里奇博士曾分享過一個真實案例:
一個媽媽看到兒子60分的試卷,感到非常憤怒,因為她知道兒子根本沒有用心學習。
以往她都會大發雷霆,罵兒子一頓,但一直沒有效果。
這次她按著博士的建議,對兒子說:
「我現在很生氣,所以我先不說太多的話,我生氣是因為我知道你的能力有多大,但是這次考出來的結果真的配不上你的能力。
我很尊重你,也相信你能解決這個60分的問題。」
兒子很驚訝,雖然看見媽媽很生氣,但他也聽到了媽媽對他的尊重和信心。
于是男孩保證自己會解決這個問題。果然下一次考試時,他的分數提高到了90多分!
來自父母的尊重與信任,最觸動男孩的心。
因為尊嚴,是男孩們骨子里的需求。
父母若是一味地用權威控制打壓和羞辱男孩,往往只會激發出男孩天生的攻擊性。
導致他們要麼向外攻擊,與父母對著干;要麼向內攻擊自我,變得自暴自棄。
反之,給予尊重卻能很好地激發出男孩內心的能量,讓他學會自我負責,自我成長。
樹需要修剪
就像男孩需要管教
知乎上有人問:為什麼熊孩子都是男孩子?
道理其實很簡單,并不是因為他們天生反骨。而是因為,受睪丸激素的影響,男孩天生愛打打鬧鬧,容易表現出粗暴、好斗。
男孩血液中的多巴胺含量多,老是靜不下來,更容易沖動和冒險,攻擊性強。
所以,家有男孩,一定不能聽之任之,任其發展。他們有不當行為時,必須要父母及時引導和糾正。
之前看過一個新聞。
有一個7歲男孩,每天放學時總喜歡用石頭扔同學,家長多次教導,男孩就是屢教不改。
于是,家長便懲罰男孩抱著大石頭走20分鐘,這下效果立竿見影。
男孩邊哭邊保證:「我永遠都不會再犯這樣的錯誤了!」
俗話說:小樹在砍,孩子在管。
調皮是男孩的天性,但管教是父母的責任。
所以,當男孩不守規矩時,必須要管教,讓他知道行為的邊界。
當男孩沒有教養時,必須要懲罰,讓他知道做人的底線。
有管有教,有懲有罰,男孩才會心存敬畏、堅守底線,有所為有所不為。
這樣的男孩,走向社會時,才容易受到大家的歡迎,也更容易取得成功。
樹需要經歷風吹日曬
就像男孩需要吃苦
心理專家李玫瑾說:
「人在早年吃的苦越多,他到後來承受力就越好。
家里的孩子,尤其有兒子,一定要苦著養,千萬不要照顧太周到。」
男孩要在社會上立足,不僅僅需要知識和技能,更需要一種能吃苦的精神。
我老家有個男孩,出生時早產,所以從小就被媽媽捧在手心里長大,沒吃過一點苦,受一點罪。
男孩初二時就輟學了,離校后親戚介紹他去一家電子廠上班。因為有關系,給他安排了一個比較輕松的活。
但他還是干了三個月就辭職了,原因是太苦了。
之后又斷斷續續上了一年的班,也都因為吃不了苦,做不下去,現在就一直在家啃老。
能不能吃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男孩的人生成敗。
父母再愛,也別溺愛男孩,而要讓他:
吃學習的苦,在堅持中學會自律;
吃勞動的苦,在動手中學會獨立;
吃挫折的苦,在困難中堅毅性格。
只有經歷過苦,才能生出強硬的鎧甲,去抵御人生路上的風風雨雨。
樹需要室外養
就像男孩需要冒險
有人說:你永遠沒法明白,男孩的腦袋瓜里都在想什麼。
男孩子生性活潑好動,愛冒險,喜歡爬上爬下,從高處往下跳……簡直就是什麼刺激就玩什麼。
因此,很多媽媽會習慣性地打擊男孩的冒險欲:
為了不讓男孩受傷,限制他靠近一切動作激烈的游戲;
為了不讓男孩闖禍,禁止他參加所有莽撞、沖動、危險的戶外活動。
作家劉繼榮曾有一位朋友,就是這樣的媽媽。
直到朋友發現,兒子性格變得內向膽小,做什麼事都畏畏縮縮,她才幡然醒悟:讓爸爸帶著兒子去釋放天性,去冒險,去嘗試各種新鮮事物。
在戶外,男孩跟著爸爸肆無忌憚的淋雨、踩水、叫喊。
在度假村,男孩跟著爸爸下水、抓魚、爬樹,在草地上打滾。
一段時間下來,雖然兒子的胳膊受傷了,腳也磨出水泡了,全身還到處是蚊子咬的包。
但媽媽發現,兒子變得勇敢自信了,不再怕黑,怕蟲子,動不動就哭鼻子。
權威雜志《大西洋月刊》曾向公眾揭示了一個驚人的事實:
「以安全之名的過度保護,將獨立、冒險和探索精神從孩子們的童年中剝離,然而孩子們實際上并沒有變得更安全。」
所以,與其死板地去約束男孩的行為,不妨給他們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去釋放精力和好奇心。
孩子的冒險欲里,藏著他性格陽光的鑰匙。
樹的成長需要等待
就像男孩需要耐心
毫不夸張的說,男孩媽媽都有一部血淚史,那就是男孩在學習上的不開竅。
上課愛搞小動作,不愛學習不愛閱讀,作業寫的稀里糊涂,滿腦子都是玩玩玩。
而這都是因為,男孩大腦發育相對遲緩,所以在理解能力、語言能力、讀寫能力和計算能力各方面都表現的比較差。
但這些差異會在男孩上中學以后慢慢縮小,甚至追上來。
所以,父母只有放下焦慮,遵循男孩的成長規律,允許他慢慢來,才是對男孩最好的幫助。
這個過程中,父母可以給男孩多一點的鼓勵,幫助他樹立良好的心態:
就像鐘南山,哪怕他從小就頑皮,經常逃學,學習很差,還留過兩次級,但媽媽從不責罵他,反而總是鼓勵他。
父母還可以根據男孩的特性來幫助他們學習:
比如,讓男孩學習前先運動半小時,發泄掉由于睪丸激素給他帶來的煩躁,以及血液中多余的多巴胺,便可以讓男孩更集中注意力學習。
利用男孩的競爭心理,把學習變成挑戰,激發男孩的學習興趣。
最后,父母要堅定不移地相信男孩,讓他變成自信。
就像知乎上一位媽媽,兒子是學渣,但她一直不放棄。
還告訴兒子,他是鍋大,所以水開的慢,可能現在不如別人,但以后會比別人做的更好。
最終,男孩真的逆襲考上人大。
父母的耐心,就是男孩成長的最好養料,最終幫助他成長為一棵參天大樹。
《養育男孩》一書說:
「千萬不要覺得你家的小寶貝還是個孩子,就是這個男孩,他終有一天會成為一位兼具責任感和成熟魅力的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這一隱秘而巨大的變化,正發生在你與之共同生活的十幾年間。」
男孩未來的樣子,就藏在父母現在的養育方式里。
每一個自信、陽光、優秀的男孩背后,一定站著溫柔而堅定、智慧又耐心的父母。
哪怕男孩的養育,勞心費力又傷神,他們也一直用心栽培,悉心澆灌,給男孩溫暖,給男孩力量,給男孩指引。
最終培養出一棵能為家庭為父母遮風擋雨的大樹。
愿每個男孩都能向著陽光,扎根深處,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