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庭的教育方式,總會有一個奇怪的現象:
不管父母把愛說得多麼動聽,在我們的潛意識里,卻總認為孩子是我們的附屬品,也正因為這樣的想法,導致我們經常本能的想要「控制孩子」。
比如:
孩子交的朋友學習差,我們矯正他的擇友觀,只要不順從自己的想法,免不了對孩子一番說教。
孩子的學習習慣不好,我們就時時刻刻盯著輔導作業,不敢有絲毫懈怠,美名其曰是為了孩子的未來,實則是自我的虛榮心在作祟。
一旦孩子對我們的教育方式反抗、叛逆,我們就不分青紅皂白,認為明明自己付出了那麼多,孩子怎麼還是不知道感恩。
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系,似乎就變成了一場拉鋸戰,繼而不知不覺的陷入「我不管—他不做—我管—他不聽—我發火—他發脾氣」的惡性循環之中。
而這種惡性循環,本質上是「父母控制」和「孩子反抗」的一種博弈,并且這場博弈,沒有贏家,只會兩敗俱傷。
坦白講,在我家大寶的成長過程中,有段時間,我也和她陷入了這種博弈之中。
我們家大寶是個女孩,小時候特別乖巧懂事,不過在她上小學后,似乎我們之間的親子關系,就開始在發生著某種變化。
而說起這種變化的緣由,首當其沖的便是她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成績。
大寶一二年級順風順水,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當時覺得非常有成就感,但進入三年級后,卻迎來了大寶成績的斷崖式滑坡。
那段時間,我焦慮不已,為了提升大寶的學習成績,我開始每天給孩子輔導作業,當我跟孩子近距離時時刻刻接觸的時候,我發現我們的親子關系也越來越糟糕。
因為我發現她做作業的效率非常低。幾乎每天,都要墨跡到很晚。
為了提升她的效率,我每天上一天班,累得要死要活,回來還得盯著她寫作業,連瞌睡都不敢打,可越是如此,大寶就越不用心,甚至隱隱的想要反抗。
直到有一天,我去了趟衛生間的功夫,卻發現她在書本上寫寫畫畫,當時火就上來了。
「你自己看看表,你還有心思玩這個」?
「我只要不盯著你,你就不會寫作業」?
一連串的轟炸,讓大寶下意識地害怕,我看到她一邊哭,一邊開始寫作業。
可即便如此,半個小時的時間,也只寫了一點。
再後來,我的情緒也因為大寶的學習問題,變得非常不穩定,時不時地就會發一些無名火。
比如,她開始對自己的穿著打扮非常在意,每天早上上學前,磨磨唧唧的照半天鏡子,我就會發脾氣。
再比如,她跟班級里一些學習差的孩子關系好,我也會經常說教,若是頂嘴,又是各種沖孩子吼。
也正是因為如此,大寶跟我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而大寶的成績也越來越差。
在這種狀態下,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都睡不好覺,我很想找大寶好好聊聊,但面對這種問題,我一個成年人,竟然不知道怎麼開口……
後來每次給大寶輔導作業,我都能看出她的心不在焉,但為了應付我,又會裝得很認真,實則心思根本不在學習上。
那段時間,我找了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效果一直不好。所以我百思不得其解,到底是哪個環節出現了問題。
直到有一次看到《圓桌派》這檔節目里的一句話:
中國母親最可怕的一點,是控制,你是我生的,你是屬于我的,你所有的我都要控制,這控制是本能。
是啊,我所有的壞脾氣,也不過是潛意識里覺得對女兒「掌控感」慢慢降低而引發的。
我從沒把自己當過外人,總想控制孩子的一切,只要她有什麼錯誤,我就馬上給出指責,根本沒有給她任何機會試錯。
如果孩子每天都在擔心我去參與她的一切,糾正她的選擇,以及時刻應付我可能呼之欲出的壞脾氣,那麼她又怎麼能把學習這件事情做好呢?
所以,我所謂的為了女兒好,所謂的愛,并非是真正的愛。
而真正的愛,是應該給孩子留夠一定的空間和尊重,把孩子當做「客人」一樣去相處。
如果孩子按照父母的訴求和安排去學習,去生活,那麼這一切帶給孩子的只有被逼迫,被監督。
但事實上,教育的本質,不是父母把孩子養育成自己的翻版,而是孩子應該有自己的選擇和空間。
前者,孩子一切動力的來源是父母的外部驅動,孩子會在一種被動、抗拒的心理活動下去成長,而隨著年齡的遞增,我們對孩子的掌控下降,就不得不面對失控的局面。
而后者,動力來源于孩子本身的內部驅動,就像小女孩喜歡照鏡子,這是一種主動、自覺的行為,帶來的也會是自我掌控的愉悅感。
而只有喚醒了自我內在驅動的孩子,才能更加專心、認真地做一件事情,并且把這件事情做好。
想要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好,父母就必須把孩子當作「客人」一樣去看待。
就像曾奇峰老師說的那樣:
如果父母什麼事情都要幫孩子做主,無異于殺死孩子的生命。
回想我跟女兒相處的點滴,我意識到自己也很少去顧及她的心理動態和感受,總是自私地認為,我帶給她的就是最好的。
當我意識到自己問題的時候,我便開始采用正確的方法,跟女兒相處。
①首先別拿自己當回事,喚醒孩子的責任感
我們很多父母的最大問題,就是太把自己當回事了,總覺得孩子離開自己,就什麼也做不好。
實際上,孩子比我們想象的聰明很多。
所以,後來在女兒寫作業的時候,我盡可能地不去打擾她,自己抱本書,用別樣的「陪伴方式」來給孩子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
我也不再充當一個領導者的角色,而是平等的跟她交流,聽取她的意見,讓她主動的去安排自己的學習進程和計劃,給她更多的尊重和理解。
所以在這種環境下,孩子慢慢從督促學習,轉變成了自主學習,而且效率也變得越來越高。
②適當鼓勵,認真聽取孩子的心聲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很多家長都缺乏耐心。
比如,孩子回家后磨磨唧唧不寫作業,我們就會覺得孩子對學習不認真,緊接著出言批評、脾氣急躁。
但是如果我們能把孩子當作「客人」看待,那就能改掉「缺乏耐心」的這個毛病,從而認真地聽取孩子的心聲。
比如說孩子今天給你分享發生在學校里的事情,一些家長就會覺得沒意思,從而自顧自玩手機,搪塞敷衍,就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對親子關系的塑造帶來影響。
但如果把孩子當客人看待,那麼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能夠認真聽孩子說話,及時了解孩子的需求和心理狀態,并且及時給予反饋和回應,那麼很多問題都能在這種平等、尊重的環境下被妥善解決。
除此之外,我們應該多鼓勵孩子,比如說孩子今天一進門就寫作業,我們就要給予孩子正向激勵:「今天一回家就寫作業,表現真好」。
通過聽取孩子的心聲+及時的鼓勵,就能給予孩子很多的力量,而這種力量是正向的,能夠讓孩子打開自己,更能促進孩子的自驅力。
③以身作則,樹立榜樣作用
我們總會覺得在孩子身上付出了很多,但為什麼孩子卻距離我們越來越遠呢。
試想想,你所謂的付出,是不是在控制孩子之下的自我感動呢?如果有人每天要求你按照她的期待去做事情,你還會覺得這是一種愛嗎?
所以說,真正的付出和愛,不是讓孩子去努力,而是讓自己去努力。
大家都知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而這里的老師,其實指的是父母的榜樣作用,所以想要孩子做到怎樣的事情,父母自己就該樹立怎樣的榜樣。
只有把「努力」用在自己身上,你才能看到孩子身上的「努力」,并且這種努力是自發的、主動的。
就像我們對待身邊的同事、朋友那樣,根本不需要去管理、教育、掌控,只需要把自己的角色擺正,樹立一個正面的形象,他們自然會向你靠攏,向你學習,以你為榜樣。
其實,當我們把孩子當客人,放下所謂的支配權和掌控權,那麼我們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就能暢通無阻。
而之前存在的問題,也能迎刃而解,最重要的是能夠讓孩子擁有內部的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