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小學生家庭教育現狀調查》課題組曾對四個省市的2萬名家長和2萬名小學生分別進行了家庭教育相關問題的調查。
這個調查距今雖然已有段時間,但數據調查的結果依然很有代表性,對我們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
調查內容包括:
有哪些隱形因素會間接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優秀孩子當中有哪些共同的優秀質量?父母在哪方面對孩子嚴格要求,更容易培養出成績優秀的孩子?哪些家庭更利于孩子的成長?這一篇,根據這個調查結果,說一說父母在育兒的過程中應該特意注意的六個方面。
小學生學業水平與家庭組織娛樂活動的頻率密切相關,家庭組織娛樂活動的頻率越高,小學生成績優秀的比例也越高。
調查數據顯示,選擇「從不」、「偶爾」和「經常」組織家庭娛樂活動的家庭,成績優秀的小學生比例分別為17.74%、27.35%和39.19%。
進一步對每周家庭成員共進晚餐的情況進行調查時發現,成績優秀的學生家庭,「幾乎每天」和「每周2-3次」家人共進晚餐的比例均高于成績較差的學生家庭。
看到這一點,我很欣慰,也很慶幸自己一直以來的做法。
雖然我家兩個孩子還沒看出成績有多優秀,也不知將來他倆發展如何。但是,這麼多年來,我都非常看重一日三餐。吃飯的時候,不允許任何人(包括我老公)看手機等電子屏幕。如果遇到特別精彩的電視節目,全家可以一起邊吃邊看,但也只是偶爾如此。
無論是粗茶淡飯,還是大魚大肉,每一次吃飯都像是一個儀式感,是我們聊天的溫馨時刻。一家人說說笑笑,老公說說工作,我說說文章,孩子們說說學習和學校的事情,有的時候會因為一個話題爭執不下,有的時候也會笑聲不斷。
正因為形成了這樣的儀式感,孩子們都已形成了習慣。
前天中午兒子想出去吃飯,我因為身體原因不想出去的時候,兒子便對我軟磨硬泡。我知道他的「軟磨硬泡」背后,是一家人一起吃飯的歡樂,是「少一個人都不可以」的堅持。
無論孩子將來學習成績如何,這份溫馨是我無論如何都不愿放下的。
在做這項調查的時候,有意思的是,「爸爸經常和孩子做的事」
對小學生的學業水平影響也很明顯。
在成績優秀的小學生中,爸爸能經常和孩子「一起玩智力游戲(如下棋,迷宮、數字猜謎等)」的占比最高,為58.23%;其他選項依次為「打鬧玩耍」(56.54%),「一起運動」(48.42%),「一起聊天談心」(41.14%),「一起嘗試新事物」(40.83%)。
在調查的時候,當問及「孩子分內的事情總讓您幫忙,您會怎麼辦」時,在成績優秀的小學生中,「要求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比例最高,為43.11%,「有求必應」的比例最低為2.12%。
那些認為「只要學習好,做不做家務都行」的家庭中,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為3.17%,而持有「孩子應該做些家務」觀點的家庭中,此比例為86.92%,兩者相差懸殊。
由此看來,并非把所有的時間都留給孩子學習和休息才是明智的選擇。
1938年,哈佛大學也曾有學者針對456名少年進行了長達75年的追蹤調查,結果得出:
做家務的孩子,將來更有出息。愛做家務與不愛做家務的孩子相比,成年之后就業率為15:1,犯罪率為1:10。
我國教育部也越來越重視孩子們的勞動意識,呼吁中小學要強化孩子的勞動觀念。
讓孩子承擔家務,益處很多,比如:
做家務,是學習之余放松的一種形式;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價值感,提高孩子手眼協調能力;提高孩子的獨立性,磨練意志;增強孩子的歸屬感,讓孩子體會「奉獻」的快樂,為他人服務是幸福的一種方式;為他將來的婚姻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如何讓孩子參與到家務當中?
我們可以從這兩點入手:
(1)父母千萬不要把家務作為一種「懲罰」,沒有人會喜歡上懲罰的內容。
家務是每一個家庭成員的責任,孩子無論在其他方面表現好壞,都要承擔起自己的那部分責任。
我們不要把家務和學習成績聯系起來,更不要將做家務作為一種懲罰。畢竟,沒有人會喜歡被懲罰。
你越把家務作為懲罰,孩子就會越抵觸做家務。
(2)父母要懂得放手,鼓勵孩子勇敢嘗試,并及時認可、持續跟進。
父母不要越俎代庖,越早讓孩子獨立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就能讓孩子成長得越快。
哪怕我們看不到那麼長遠,只是看到做家務的孩子中有超過八成的孩子都能成績優秀,哪怕只是為了這一點,我們都應該讓孩子學會承擔家務。
你覺得呢?
下圖是家務對照表,看內容應該是國外匯總的,大家可以參考一下。孩子具體能做到什麼程度,還要根據孩子自身情況和家庭需要略加調整。
父母要鼓勵孩子勇于嘗試,開始的時候不要要求太高,孩子只要去做了,就值得我們認可。當孩子取得一點點進步的時候,我們就應該及時跟進,予以肯定,以增強孩子的自信,提高他做家務的興趣。
應該孩子去做的事情,父母要保持「和善而堅定」的態度,無論孩子是否愿意,都要堅持讓孩子獨立完成。
比如一年級的孩子,一定要學會自己整理書包,不要因為擔心遺落作業而提供幫助。
因為一旦我們把不屬于我們的責任扛在自己肩上的時候,我們就剝奪了孩子的責任感。
在成績優秀的小學生中,隨自主管理零花錢能力的提高,其學業優秀的比例也直線上升。
53.30%學業水平較優秀的學生會將零花錢「攢起來,有計劃地花」,比成績較差的小學生高17.97%。
相反,隨心所欲、給多少花多少的學生中學業水平較優秀的僅為3.12%。
你家孩子多大開始給零花錢的?
我兒子五年級了,今年是第一年給他零花錢。他主動提出來的,每周五元錢。而且他還制定了一個規則:如果我忘記給他錢,每天加兩毛錢的利息。如果我忘了10天,利息2元。
他會為了得到更多的利息,故意不提醒我給他零花錢這件事,導致我損失很大。(無語)
不過,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他有延遲滿足自己的能力,蠻不錯的。
我們在引導孩子管理零花錢的時候,可以從這三點入手:
(1)孩子的零花錢金額要適度。
這個適度,需要參考當地的物價水平,以及同學們的零花錢額度。不要讓孩子養成大手大腳的習慣,同時也不能讓孩子在同學面前抬不起頭。
(2)孩子的零花錢,應該讓孩子做主。
孩子的文具、衣服、鞋子等物品,應該由父母承擔。孩子的零花錢,應該歸孩子自由支配。無論孩子是買零食,還是買日用品,或者攢起來,這些都是孩子的自由。
父母可以引導,但不要過多控制。
若是孩子將零花錢全部用于買零食對孩子會身體產生不好的影響,那只能證明兩點:
你給的零花錢太多;你沒有給孩子細致講解零食對身體的危害,孩子沒有內化,沒有提起重視。(3)引導孩子有規劃地使用零花錢
當孩子想要一個玩具,而近期又沒有節假日沒有買玩具的機會時,父母可以建議孩子用自己的零花錢攢起來去購買。
這樣,既不會破壞我們買玩具的規則,又能培養孩子的理財意識、規劃能力和延遲滿足的能力。
在我家,孩子每年有三個買玩具的機會:春節、生日、六一兒童節。
如果在這三個節日之外有想買的玩具,要麼等到節日附近買,要麼自己攢零花錢去買。若是金額比較大,我們可以贊助一部分。總體目標是為了讓孩子養成有節制、有規劃的消費習慣。
調查數據顯示,「會聽取孩子意見」的家庭,子女成績優秀的占39.11%,而子女成績較差的比例僅為19.90%。
面對教育分歧,父母選擇「私下再協商」的家庭,其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高達76.10%,而成績較差的學生家庭選擇比例僅為11.98%。
看到這個差距迥異的數據,你和伴侶因為教育發生分歧的時候,還會當著孩子的面吵架嗎?
多少大道理,都不如這個數據來得更戳心、更真實。
所以,為了孩子的學習,當我們與伴侶出現分歧時,一定要嘗試「私下協商」,切勿當著孩子的面吵架,甚至互相拆臺。不然,孩子的學習成績差了,我們除了埋怨孩子之外,也要埋怨埋怨自己,畢竟這是隱形影響因素之一。
孩子非常聰明,當他看到父母因為他的事情而爭執時,他不會固定選擇爸爸或媽媽去站隊,而是會選擇更利于自己的那一方。另一方想要做成這件事,則會難上加難。
調查顯示,家庭成員間對情緒的理解和反饋越好的家庭,其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越高。
「能感受到家人支持和關心」的家庭,其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最高,為
74.12%;
而冷漠、疏離的家庭中,如「不如不說,說了更鬧心」和「說了他們也不能理解」,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僅為12.48%和5.41%。
先關心「人」,再關心「事」。
當孩子的心情沒有調節好的時候,不但會影響學習情緒,更會影響學習效率和效果。
如果孩子處于負面情緒當中,我們要做的不是反復督促他寫作業,而是和他聊聊天,看到他,關注他,幫他疏解負面情緒。
只有「人」好了,事情才能做好。
同時,父母的消極情緒也會反向投射并傳染孩子,尤其對較為敏感的孩子,影響更大。
所以,我們要先做好自己的情緒管理,然后身體力行地引導孩子學會「情緒管理」。情緒管理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功課,會影響人的一生。早掌握,早得利。
調查數據顯示,「閱讀型」家庭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更高。
閑暇時父母經常「讀書看報」的家庭中,其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為31.31%,高于「看電視、玩電腦、手機」(27.
43%)、「朋友聚會、打牌娛樂」(24.90%)等家庭。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復印件。
若想讓孩子愛讀書,「父母愛讀書」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沒有之一。
當父母拿著手機刷著游戲,轉頭卻告訴孩子快去讀書的時候,是沒什麼效果的。
行勝于言。
孩子更愿意看我們怎麼做,而不是聽我們怎麼說。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