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的好:「無規矩不成方圓」。
從「孟母三遷」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訓、家規、家風不僅承載了祖祖輩輩對后代的希望、對后代的鞭策,也同樣體現了中華民族優良的民族之風。
在我國歷代,流傳著許多名人家訓的故事。
比如:
被后人譽為「智慧之化身」的諸葛亮,他的《誡子書》和《誡外甥書》,可謂是兩篇充滿智慧之語的家訓,也是中國古代家訓中的名篇;
《顏氏家訓》中,顏之推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處世哲學、思想學識,寫成此書用以訓誡子孫,在當今仍被廣泛流傳。
近代思想家梁啟超家里也同樣有著從祖輩流傳下來的家風、家訓。梁啟超的九個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導下,各個成為領域的專家——所以有著「」一門三院士」的佳話。
此外還有《朱子家訓》、《曾國藩家訓》等在當今都仍然備受推崇。
在我們線下課堂上,我也經常會問到家長們關于家風、家訓的問題。
我發現在當代的家庭中,也有很多的家庭都在秉承著富有家族特色的家訓和家規。
比如:
有的家庭會要求孩子們在每餐吃飯之前,一定要等到所有長輩都落座后才可以坐下來吃飯;
還有的家庭要求所有的家庭成員無論是出門前還是回家后,都要和家里的其他成員打招呼;
也有的媽媽說,自己從小就被父母教育任何時候不可以說謊,所以現在她也是這樣要求自己的小孩的......
每次談論家風、家訓的時候都讓我感覺到非常欣慰:
我看到這麼多的家庭,仍然在傳承著中華5000年的傳統文化,無疑這是一件對當代孩子來說非常必要且有意義的事情——因為,每個孩子都確實需要這樣嚴肅而有儀式感的規矩準則來幫助他們朝著健康、向上的方向成長。
在你的家庭中有這樣的家規嗎?
最近一位媽媽分享給我了她給孩子的十條家規,看完之后我不禁慨嘆:這其中真是蘊藏著當代父母的大智慧啊!
下面我將這十條家規分享給大家,希望能給更多的父母們帶來啟示。
問候禮儀是應用最廣泛的禮儀之一。
我們不僅要要求孩子與人見面打招呼,還要教會孩子如何打招呼。
基本的問候禮儀有直接問候和間接問候兩種。
直接問候是:叔叔好!阿姨好!
——這也是孩子們最常見的問候方式。
同時我們還可以讓孩子了解:對他人的問候還有間接問候。
比如:
王阿姨好,您剛下班啊?
李奶奶好,您出去買菜嗎?
......
諸如此類間接的問候,不僅讓對方覺感覺到我們的熱情、禮貌,也會使問候不流于形式,顯得更加親切自然。
任何時候不打擾別人是每個人基本的禮儀修養之一。
在公共場合不打擾到別人,不只體現在說話的音量,還體現在發出的所有的聲音,甚至氣味。
比如:
手機游戲、電視劇、電影、綜藝節目的聲音音量調很大聲;
公共場合吃味道比較重的食物等等。
相信大家都有感受:有時在捷運、公車、高鐵上,我們經常會遇到把手機聲音外放且音量調得很大的人。
這樣的人在禮儀素養方面是欠缺的,所以這一條家規就是在提醒孩子們要做更加有修養的人。
一家人之間最重要的是溝通。
特別是對年齡尚小的孩子,有些事情在內心還無法作出正確的詮釋,所以一定會要從小學習向別人傾訴、與別人溝通,只有這樣才能保持開闊的心胸和樂觀、積極的心態。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是建立在誠信基礎之上的,而誠實的品格需要從小培養。
當然培養孩子誠實的品格,也需要父母掌握一定的技巧。
因為很多時候孩子學會說謊是與父母的養育方式有很大關聯的。
想要培養一個誠實的孩子,父母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耐心的傾聽孩子; 接納和尊重差異,對孩子的想法、情緒給予充分的理解; 心平氣和的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并努力嘗試讓孩子自己去思考; 要允許孩子犯錯誤。
守時,不僅是一個人時間管理能力強弱的充分體現,更是一個人能否在內心對別人有尊重的重要體現。
在任何時候,能夠遵守時間都是一種良好的質量,守時的人無論在朋友中還是在工作中,都更容易成為可靠的搭檔和伙伴。
無論是傷害到了別人,還是請求別人幫忙給別人添了麻煩懂得道歉,不僅體現了一個人的責任感,更體現了這個人擁有一顆感恩的心。
一個有責任感又懂感恩的人,會更細致的照顧自己的家庭、更認真的投入到工作之中、也會更真誠的對待朋友。
節約可貴。對物質無節制的浪費,揮霍掉的不只是金錢,還有一個人的教養和質量。
如今社會上很多人苦惱,問題在于計較的太多、而付出的太少;思考的太多、行動的太少。
所以我們從小就要教育孩子:任何事情只要自己盡了最大的努力,就不必太在意結果。也許我們一時沒有達到自己的目標,但這份努力會成為我們人生中最好的積累。
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人生跑道,為何你要跑到別人的賽道去做別人的配角呢?
——這一點我們該讓孩子從小就知道。
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是豐富多彩且獨特的,在自己的人生賽道上按照自己的節奏欣賞自己的美景,比與別人無謂的攀比、帶來無盡的嫉妒和焦慮要自在的多。
安全教育對當今的孩子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不知八零后的父母是否還記得在我們的小學課本中講述過的小英雄賴寧的故事。
在1988年,四川石棉縣海子山發生火災,當時年僅15歲的賴寧和伙伴們第一時間跑到山上救火,消防人員到達現場后,因為現場非常危險,于是將學生們用車送到山下。
但賴寧卻帶著兩個小伙伴又偷偷回到現場繼續滅火。最后火滅了,但賴寧也犧牲在救火現場。
此事發生后,賴寧被國家授予「中國少先隊小主席」「英雄少年」「全國十佳少先隊員」等多項榮譽稱號,被樹立為全國學生學習的榜樣。
但現在,基本上所有的學校都把賴寧的照片摘下了,他的事跡也從教材中別移除,現在的學生已經很少有人知道賴寧的事跡了。
這是因為很多媒體在反省一個問題,對于未成年人的充滿正能量的危險行為,是否需要表彰?
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
任何事物,只要表彰,就是正向肯定,也就是鼓勵這種行為。
但有些行為雖然充滿了正能量,但對于未成年人來說,極其危險。
所以,由此可以看到我們國家的教育體制改革,對于孩子的安全教育、生命教育也從未停止過思考,這是當今孩子們的幸福。
所以這位媽媽的第十條家規真的需要給一個大大的贊。
以上就是一位睿智媽媽給到孩子的十條家規。
各位父母們看完有一些啟發嗎?
最后希望:所有的父母們,都能夠帶著愛和科學的方法,陪伴孩子健康成長。
讓孩子們在十年或者十幾年后,達到了成年的年齡時,也同樣能具備一個成年人各個方面的優秀能力。
來源: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