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家庭中家務活是被大人承包的,即便是孩子能做的、細小的瑣事,大人們也樂意代勞。有不少父母認為,「孩子還小,家務活還輪不到他做!」父母事無巨細地「代勞」或許可以讓孩子免除勞動的辛苦,但是卻也容易使其滋生心安理得的自私心理,養成好逸惡勞的惡劣脾性。
在婆婆來了夕顏家以后,該不該讓5歲的小孫子做家務,成了兩個人最大的矛盾點。老人疼愛孫子心切,總覺得夕顏讓孩子做家務的教育方式太過「嚴苛」。「這麼小的孩子就應該吃喝玩樂,做家務這種累活不該是大人的嗎?」飯后看到夕顏讓孩子洗碗,婆婆有些不高興。
「洗碗又不算是什麼累活,讓他鍛煉鍛煉沒什麼不好。」夕顏對于婆婆溺愛孩子的觀念很不認同,她認為「孩子已經都5歲了,除了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外,家務活也該有所分擔,畢竟他也是家庭成員之一。」
「都說當媽的心疼孩子,可在你身上我可一點都看不出來!我孫子個頭還沒有灶台高呢,你這就安排他洗碗了,你是真會偷懶!以后家里的碗我來洗
,你別折騰我孫子了。」夕顏的婆婆有些生氣,說話的語氣也有些不爽。
「這不是心疼不心疼的事,早點培養孩子的家務意識是為了他好。不然孩子長大后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早晚得被社會淘汰。」和婆婆說不通的夕顏覺得委屈,好像她是個「壞媽媽」一樣。
類似這樣的分歧,在夕顏家頻繁上演,夕顏和婆婆兩個人就該不該讓孩子做家務的事爭執不下。婆婆覺得這是夕顏在為自己偷懶找借口,是在為難孩子,而夕顏卻覺得這是婆婆的教育目光短淺,是在溺愛孩子。
舍得讓孩子做家務有哪些好處?不是吃苦教育那麼簡單
舍得讓孩子做家務可以讓他們品嘗到勞動的辛苦,可以說是當下吃苦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事實上,從孩子的人生發展來看,主動做家務的意識更早地教會了他們自理、獨立以及擁有責任感。
哈佛大學曾經進行過一項有關家務勞動的研究,在研究中工作人員發現,那些在家庭生活中承擔家務勞動的孩子,他們在成年后的就業率要比不承擔家務勞動的孩子高出許多,同時在經濟收入以及家庭幸福感方面也更勝一籌。
由此可見,父母讓孩子做家務是非常有遠見的,這影響著他們長大成人后的生活狀態。
早早承擔家務勞動的孩子更加具有家庭意識,作為家庭成員之一,他們理應具有承擔家務勞動的意識和覺悟。在一個家庭中,「
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孩子會在父母的庇護下衣食無憂,但是當他們有一天不得不承擔起家庭責任時,這樣的孩子只會成為一個妻子無法依靠的丈夫,孩子們不愿尊重的父親。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能做的家務有不同,從3歲就可開始鍛煉
孩子3歲以后便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識,他們對于需要親自動手解決問題的情況并不排斥,所以家長們可以安排一些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比如說,自己穿衣、收納玩具、疊毛巾、擦灰塵等。這些簡單的家務活可以讓孩子們的自理能力有所提升,同時也能夠讓他們內心的掌控感得到滿足。
4-5歲的幼兒精細動作和大運動都有了飛躍發展,并且此時的他們大多數已經開啟了幼兒園生活,所以此時家長們為孩子們所安排的家務活更為多樣。
比如說
疊被子、收拾碗筷、擇菜、擦地等。孩子們在勞動的過程中,感受到自我價值的重要性,同時也能夠激發內心的家庭責任感。
在培養孩子的家務意識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不建議使用物質獎勵的方式,物質獎勵并不能夠幫助孩子養成做家務的習慣,因為當父母所給予的物質獎勵,不能滿足孩子的內心需求時,他們就會把家務勞動當成是自己的負擔,更加傾向于讓父母代勞。
2、選擇孩子能力范圍內的家務類型,當父母想要讓孩子參與到家務勞動中時,一定要挑選其能力范圍內的家務類型。否則如果孩子在做家務的過程中頻頻受挫,那麼他們對于做家務這件事也會很快地失去熱情。
3、強化家庭責任感在孩子內心的認知,父母在引導孩子做家務的時候,恰如其分地對其進行家庭責任感認知的強化,這會更能夠讓孩子明白「家務勞動是自己該做的事」。
Tips:在孩子做家務的時候,也許他們做的家務質量并不高,但是家長們的表揚會讓他們更能夠及時地看到勞動的價值。父母們一定要及時地
給予肯定和鼓勵,越是細節化的反饋越能夠讓孩子內心的積極性得到強化和激發。
育兒寄語:
家庭生活是由每一件小事堆積而來的,父母們不要輕視家務活帶給孩子的成長啟迪。做家務要付出一定的時間和精力,但是也正是在這些辛苦的付出之后,孩子才更能明白父母的不易以及自己肩上的家庭責任感。聰明的父母不會把孩子養成習慣于坐享其成的人,努力主動改變生活的孩子才有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