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去接孩子放學。
看到一個八九歲的女孩眼巴巴地等待著媽媽來接,表情十分委屈。
過了一會,她的媽媽終于來了,小女孩立刻晴轉多云,開心地迎了上去。
結果媽媽看到小女孩就開始盤問:
「今天上課都聽懂了嗎?考試有不會的題嗎?」
小女孩臉上的笑容瞬間消失了,很不情愿地蹦出幾個字,後來干脆連話都不想說了。
媽媽也覺得莫名其妙,跟在她的身后不停地喊她名字。
其實,接孩子是每位家長每天的例行功課,也是孩子性格、心態形成的點滴積累。
父母的教育成不成功,就看接孩子放學這4個細節做得到不到位。
是否幫孩子背書包
相信很多父母都有接孩子放學的經驗。
那一定會發現,學校門口那些等待自家孩子放學的家長,很大一部分見到孩子的第一面,就是笑著迎上前,接過孩子的書包幫忙背上。
而那些孩子們呢,似乎也一副習以為常的樣子。
這些接孩子的人群當中,不乏有上了年紀的爺爺奶奶。
于是經常會看到這樣一幕:年邁的老人佝僂著腰,在后面背著書包緩步前行,朝氣蓬勃的孩子卻一身輕松,歡快地走在前面。
我去接兒子放學的時候,如果沒有特殊情況,幾乎都讓他自己背著書包。
因為,別看幫孩子背書包是一件小事,卻能培養孩子的獨立,以及對父母的感恩之心。
曾任盤錦市教育局局長的魏書生在演講中提到過一件事:
平日里,魏書生和兒子出門,如果只有一個包,一定是兒子搶著背;如果是兩個包,兒子就一手挎一個。
直到有一回,一共三個包,魏書生本以為這次兒子肯定背不了了,正打算自己背一個。
結果兒子搶過去,背起一個,左右手各拎一個,大步流星地在前面走。
看著兒子的背影,魏書生感到無比欣慰:
「我就在后面空著手,欣賞著孩子的成熟,也是品嘗自己的教育成果。」
原來,魏書生從小就舍得用孩子,還給兒子下了命令:自己能做的事情,必須自己做。
兒子三四歲的時候,他威逼利誘讓兒子給自己洗腳。
兒子不理解:「爸,你不會洗啊?」
魏書生連騙帶哄:「爸哪有你洗得好啊,你那小手揉得多好,真有一套。」
這也是為什麼有的孩子小小年紀,就懂得為父母分擔;有的孩子卻凡事只想著自己,不懂得心疼父母,心安理得地享受父母的付出。
別讓那些毫無保留的給予,架空了孩子的心,剝奪了孩子心疼父母、為父母做事的機會。
父母的終極使命,就是讓孩子成為一個獨立、有教養、懂得感恩的人。
是否準時接孩子放學
我有一個同事李姐,兒子冬冬今年剛上小學二年級。
李姐和老公平常工作都很忙碌,經常不能按時接兒子放學。
有一次我們在公司加班,我看時間不早了,便說:「要不李姐你先走,別讓冬冬等急了。」
李姐搖搖頭,大咧咧地說:「沒事,讓他多等一會兒就好,反正也習慣了。」
那一刻,我忍不住對東東產生了同情。
其實,再懂事的孩子,也會感到委屈,也會希望父母能早點來接他放學。
如果父母長期不能按時接孩子放學,很可能會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
《一年級·小學季》里,小女孩陸煜琳總是最后被接走的一個。
但她非常懂事,先是幫忙老師打掃好教室,整理好小板凳,最后打開作業本寫作業。
可是她心里還是期待父母趕快來接她回家的,小小的身子一直朝著門的方向坐,期待下一秒家人就出現在她面前。
可家長遲遲不來,她干脆走到教室外面,搬著小板凳抱著書包等。
最后,看到爺爺來了,這個小女孩委屈極了,忍不住撲到爺爺懷里大哭起來。
在孩子們眼中,家長是否能及時接他,代表著家長對他的關注和重視程度。
被按時接走的孩子,會感受到自己被重視,內心充滿安全感;
而長期被晚接的孩子,看到別的孩子被一個個接走,會產生被父母拋棄的感覺,內心的孤獨和焦慮會被放大,慢慢變得敏感、懦弱。
父母經常不按時接孩子,不僅會對孩子的性格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更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
對孩子說的第一句話
我記得之前有一次去接兒子放學。
那天正好是新學期開學,我一見到兒子,就拉著他噼里啪啦問了一大堆:
「新學期能不能跟上老師的節奏啊?」
「寒假作業反饋怎麼樣?老師有批評你嗎?」
「今天都有什麼作業呀?」
結果兒子小臉一拉,悶悶不樂,一路上都沒搭理我。
其實,孩子的內心都渴望著父母真誠的關愛。
孩子在學校也累了一天,如果父母一見面就只關心學習,會給孩子一種只在乎成績的感覺,心里自然會不痛快。
我建議父母第一句話可以這樣說:
√ 「今天學校有什麼開心的事嗎?」
有些時候,我們對孩子的學習過于關注,忽視了孩子的真實情緒,這無形中迫使孩子一步步對父母關上了心門。
這麼問可以引導孩子表達他一天的所見所聞、以及真實心情,方便你了解他的學校生活。
既能幫孩子回味快樂,還能幫孩子排解不良情緒。
√ 「今天有什麼讓你驕傲的事情嗎?」
這個問題實際上是在激勵孩子,增加他的自信心。
不管孩子怎麼回答,千萬不要打擊他,一定要及時捧場,鼓勵孩子再接再厲。
√ 「有遇到什麼困難需要我們的幫助嗎?」
這個問題的意義所在,是表達對孩子無條件的愛,并且傳達一種觀念:
爸爸和媽媽都是最愛你最值得信賴的人,不管遇到什麼事都可以對我們說,不必自己承受痛苦。
孩子不管說什麼,都一定要保持情緒穩定,尤其不要指責孩子,做一個合格的傾聽者,接納他的任何煩惱與情緒,并努力給予回應。
良好的溝通,溫柔的關懷,會給親子溝通打下良好的的基礎;
并且在孩子心中設立起一座堅固的避風港,逐漸建立親密的親子聯結。
回家路上父母的臉色
看到一位網友回憶自己的童年經歷:
在他的印象中,每天最難熬的日子就是和媽媽一起放學的路上時光。
父親常年出差,媽媽一個人又要忙工作,又要忙著照顧他,常常愁容滿面,怨言頗多。
媽媽每次接他放學,幾乎都是掛著一張苦瓜臉。
然后一路上就能聽到各種各樣的抱怨:
諸如生活多麼不容易,工作多麼累,供他學習花了多少多少錢;
要麼就是他爸是多麼不靠譜,平常根本不關心他們母子之類的;
可是當他提出說以后可以自己上下學,讓媽媽輕松些時,媽媽又開始立刻表達不滿:
「你以為我愿意每天接送你嗎?還不是為了你的安全!咋了翅膀硬了是不是?」
最后,小小的他總是一句話也不敢多說,生怕不小心惹怒了媽媽,又是一頓責罵。
他說他特別羨慕其他的孩子,放學后總是和父母有說有笑的回家。
童年的這段經歷,導致他從小就會察言觀色,性格敏感、內向,發生了什麼事情都不敢跟父母說。
父母的臉色,就是孩子整個世界的顏色。
再苦再累,也不要把負能量傳給孩子。
當我們傳遞給孩子的是快樂和正能量時,孩子感到的就是對生活的熱愛和希望。
教育專家盧勤老師曾說:
「父母的微笑,是給孩子一生的禮物。」
從今天起,接到孩子后,露出一個真誠的笑容,給他一個溫暖的擁抱吧。
這樣,孩子才能被你的笑容感染,心里充滿快樂,擁有滿滿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父母的覺醒》中說:
「每個孩子都有成為優秀人的潛質,只是父母日常不同的教育方式,賦予了孩子不一樣的人生。」
教育是見微知著。
放學后要不要拿書包,能否準時接孩子,幾句關心的問候,臉上是否有笑容……
看似都是小事,卻能幻化成孩子生命里無形的精神財富,支撐他一路披荊斬棘。
愿每位父母都能深諳其理,用心做好細節處的呵護。
幫助孩子破繭成蝶,遇到更美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