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帶有期待的愛,是傷害孩子最深的毒藥。
真正為孩子好,就要學會放平心態,讓孩子在自己的賽道上盡情奔跑。 作者 | 麥芽媽
兒子上國中以來,他的學習就成為了我們家最重要的事。
作為一名中學老師,我深知中考對于孩子有多重要,一家人都期盼著他能考上市重點,以后才能有更好的學習資源。
為此,一家人高度關注著孩子的學習情況,作為媽媽我更是在生活中事無巨細地為他掃平多余的麻煩事。
一次期中考試,他的成績一落千丈,正當我對著成績單感到焦慮時,他的班主任聯系到了我:
「齊軒這段時間成績有所下降,但是據我觀察并不是學習態度的問題,更像是心理上的問題,家長可以多留意一下。」
聽到這句話,我有點不知所措。兒子一直很乖、很刻苦,學習向來不需要太操心,怎麼會有心理上的問題?
但是緊接著我卻不得不相信這個判斷。
兒子照常去上學,每晚學習到深夜,但是吃得越來越少,總是低著頭一言不發,有時候跟他說話都聽不見。
有時晚上我去他房間,還看見他臉上有些淚痕......
終于有天,當我詢問他最近是不是有什麼心事的時候,他的淚水決堤而出,從他疲憊的臉上落下:
媽,我覺得我考不上一中......
我真是廢物......什麼也做不到......
我不配做你和爸爸的兒子......
一字一句,像刀子一樣扎在我的心上。一向優秀的兒子怎麼會有這些想法?我心疼不已。
直到我在網上看見一個心理咨詢案例,其中就有我和兒子的影子,我因此感到后怕。
原來我自以為是的「為他好」,差點就毀了他。
案例里的媽媽,是一位很要強的成功女性,經營著自己的企業,有兩個兒子。
父母無不是望子成龍的,這位媽媽自然也是一樣,她希望孩子也能和她一樣獲得成就。
但是與此同時,她的大兒子卻出現了一些抑郁的癥狀,開始產生厭學的情緒,學習成績一落千丈。
在帶著大兒子做心理咨詢的時候,媽媽對咨詢師表達了自己的訴求:
「我希望你能讓我的孩子愛上學習,讓他成為那個我心目中驕傲的兒子。」
這時她的兒子卻對媽媽說:
「媽媽你對弟弟好一些,你不要愛我了。」
當媽媽和咨詢師交流時,孩子反反復復的就只有這一句話。
咨詢師意識到,這時的孩子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心理問題。
但媽媽不允許這個孩子退縮,強硬地反駁了大兒子的「懇求」:
「你別蠢,你永遠是我的大兒子,永遠是那個讓我驕傲的大兒子,你一定要做撐媽媽臉面的兒子!」
當咨詢師告訴媽媽,需要讓她放下對孩子成績的執念,多關心孩子的心理時,媽媽卻十分地憤怒:
「他就是這樣,企圖用這樣的理由讓我對他不要有要求,不要有希望。」
「我當年就是這麼努力過來的,我能有今天的成就全靠我努力,他今天比我當年好多了......」
「當年誰來關心我的心理,我沒見我瘋啊?」
咨詢師只能表示無計可施,于是媽媽帶著兒子離開了。
沒過多久,這位媽媽再次找到咨詢師請求幫助。
這個時候,她的大兒子已經到了神志不清的狀態,半夜去馬路上走,常常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
即使如此,當醫生要求孩子住院的時候,這位媽媽還是堅決不肯。
因為一旦住院,病歷就會影響孩子考大學、選專業、將來成為醫生或者律師等,因為這些壓力大的職業都有要求,而這些正是她對兒子的要求。
她不能接受孩子的「不成功」。
她對孩子有著執念般的「期望」,而她的大兒子感受到的卻只有絕望。
看完這個故事,我倒吸一口涼氣,因為我意識到,我的兒子如今正經歷著絕望的前奏。
一直以來,我們相當在意軒軒的成績,他的學習就是我們家的頭等大事。
名次上,我一直要求他只能進不能退,因為競爭壓力大,生怕孩子一旦松懈就被狠狠落下。
親戚家的同齡孩子很多清北的苗子,這讓我很焦慮,索性把孩子的目標定到最高,希望他能上重點高中、名牌大學。
正因為我總是把注意力全放在成績上,給孩子太多的壓力,反而忽視了孩子的內心。
直到現在我才明白,他的乖和懂事,都是為了達到我們的目標而強撐出來的,為了這他已經拼盡了全力,現在,他終于撐不下去了......
伍綺詩在《無聲告白》里寫道:
「父母越是關注你,對你的期望就越高,他們的關心像雪一樣不斷落到你身上,最終把你壓垮。」
我想起我常對兒子說的話:
這次考的挺好的,下次爭取拿個第一。
雖然整體分挺高的,但這一題不應該錯的,你應該考得更好。
作業完成了就抓緊時間復習預習,不要總是浪費時間,學習就是爭分奪秒!
……
一字一句,盡是挑剔。
我總有完成不了的新要求,在他覺得終于可以松口氣的時候,給他重重一擊。
他就像在攀一座沒有盡頭的懸崖,我拿著繩子吊著他,等到終于夠到崖邊的時候,我又無情地砌起一座高墻。
一次又一次,終于有一天他堅持不下去了,就會選擇將繩子斬斷,墜入深淵。
俞敏洪曾在采訪里說過一個故事,如今看來觸目驚心:
一個孩子大學聯考考了638分,家長卻不斷地指責孩子,因為這個分數離北大的錄取分數線還差30多分。
父母痛斥孩子錯失了進入名校的機會,痛斥他不聽話。
結果孩子崩潰了,一個禮拜不到的時間,孩子精神分裂了。
盡管不能上北大,這個孩子的成績已然很出色了,可想他為此付出了多少心血和努力。
可是就因為父母的過高要求,這個本來很優秀的孩子被毀掉了。
《魯中晨報》總編輯孫宏弢曾說:
「父母一定要降低對孩子的要求,有要求就會有期待,有期待就會有情緒,有情緒就容易失控,然后每個人都可能受到傷害。」
我們對孩子的期待,應當是基于愛和尊重,需要量力而為。
如果違背了這個初心,期待就會變成毒藥,將孩子心田的草木盡數扼殺,直至變成一片荒原。
如果孩子已經失去了對生活的信心,又何談理想和抱負呢?
為此,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面對軒軒,我首要的身份是媽媽,而不是老師,我對他的愛一定在要求之前,太多的本末倒置,會讓孩子飽受傷害。
1. 學會欣賞,接受遺憾
我再也不會挑剔他的不完美,而是對他說這些:
「名次下降一點也沒關系,媽媽知道你一直很努力,每天都學習到很晚。」
「考不上一中也沒問題啊,你爸當時還是全班倒數呢!你可是全家學習最好的。」
當我把關注點放在孩子的優點和進步上,他的不完美也沒有那麼遺憾了。
我不再過于糾結孩子的成績,少了很多焦慮,家庭的氛圍都隨之改變了。
更重要的是,當我放下過高的要求,孩子反而會在不經意之間給我一場驚喜。
我好像重新認識了一個不一樣的兒子,他活潑開朗,青春積極。
他會跟我講學校里新裝修了操場,跑道更寬敞了;
會跟我吐槽數學老師的新髮型不好看,還是英語老師有品位一點;
會跟我說這次月考誰誰誰超過了誰誰誰,奪回了第一名,所以大家都卯足了勁要再干一場;
……
漸漸地我發現, 學會欣賞孩子,比挑剔更能激發孩子的動力。
而當我學會接受遺憾,學會接納了他的不完美,孩子反而還我更多驚喜。
2. 學會暫停,懂得放下
通過軒軒這段時間的經歷,我意識到,我們都太久沒有放松了。
我了解教育大環境的艱難,所以往往一想到軒軒的學習問題,腦神經就會崩成一條細線,不知什麼時候就斷了。
而這也影響到了軒軒本身,他感染了我的焦慮。
上學、升學固然重要,卻不是也不應該是生活的全部,更不是人生的全部。
前段時間看《脫口秀大會》,童漠男講述了自己童年的故事。
他小時候因為患有嚴重的注意力缺陷,轉學過七次。
一開始,父母希望「好的學校」的氛圍,能夠「治愈」這個問題,但最終都事與愿違。
越是好的學校,他和其他人的差距越大、越跟不上,他也因此被排擠。
直到有一天,他的爸爸媽媽放棄了改變他的想法,他們決定「給漠男一個快樂的童年」。
于是他轉學到了那個最快樂的「北下關小學」,在這里他遇到了和他一樣的「知己」:對學習一竅不通,但是動手能力極強,可以將教室里的電視拆了又裝,會幫車壞了的體育老師換備胎。
在父母的包容下,他安然度過了快樂的童年,沒有學習的壓力、對未來的焦慮,卻也并沒有一敗涂地。
如今的他成為了一名脫口秀演員,他的工作就是將快樂帶給大家。
我想,我遲來的寬容也必須給到孩子。
學期快期末的時候,我強行把學得焦頭爛額的軒軒拉出去放松。
起初他不肯,覺得正是沖刺復習階段,出去玩簡直十惡不赦。我意識到這是我之前給他灌輸的理念。
于是我說:
「你平時基礎很牢固,期末考的關鍵不在這一天兩天,放松心情對你來說更重要。」
當我看他對著海風徹底放松自己,舒緩了總是緊皺的眉頭,我不禁感慨,還好我的醒悟還來得及。
對于孩子、對于每個人來說,人生是一場一個人的馬拉松,如果僅在乎速度和里程,只會讓遠方更加虛無縹緲。
未來注定是一場遠行,有時候停下來只是為了更好地前進。
3. 轉移重心,先生活,后學習
一直以來,我們都把軒軒的學習當成家庭生活的重中之重、當成核心,一切思想行為都圍著成績轉。
有一段時間,兒子月考失利,每天回來我都要追問他的學習狀況,條縷分析,讓孩子深刻檢討,往往他還來不及消沉,就要不斷投入新一輪的練習中去。
如今回想起來,真的覺得自己不配當一位媽媽。
他一定很累很疲憊,他多麼需要我給他一個擁抱,安慰和鼓勵他,告訴他,無論如何,家都是溫暖的,而不是讓他每天都邁著沉重的步伐走向家門。
李雪在書里寫過一個故事。
一個孩子很喜歡打籃球,因為他喜歡那種酣暢淋漓的快感,讓他感到快樂滿足。
然而當他將這種珍貴的感覺分享給爸爸說時,爸爸這樣回復道:
「打籃球這個愛好很好啊!鍛煉身體,培養意志力,你要好好堅持下去,打好籃球!」
爸爸說得沒錯,可孩子卻感到失望和難過。
因為爸爸只能看到打籃球這件事的價值,卻完全忽略了他的感受,忽略了他分享的喜悅。
我想我對于軒軒也是這樣,我只看到成績,只關注學習,完全忽視了他作為我孩子的身份。我本該更關注他本身,無關學習。
一個星期六,我一早堵住了準備去圖書館的軒軒,他一臉詫異。
我順手拿過他的書包,把準備好的經費塞進他口袋:
「今天可是你生日,出去找朋友好好玩下吧。」
他眼睛瞪得更大了,恐怕早就忘了自己的生日。
是的,我們全家都很久沒過過生日了。
我推著他出了家門:
「我和你爸要去過二人世界了,晚上回來再帶你吹蠟燭。」
聽到我這麼說,軒軒臉上的「驚」一下變成了「喜」,大概我也是太久只把自己當成「老師」而忘了「妻子」和「媽媽」的角色了。
「那你們今天就當沒我這個兒子!」
他笑著跑了出去。
愛孩子的唯一真諦就是愛他所有,生活的唯一主題就是生活本身。
當我把孩子的學習排在生活之后,我發現一切變得豁然開朗了。
我不需要一個孩子多優秀卓越,我只需要他過好自己的生活,而那也許是比「高處不勝寒」更精彩絕倫的。
當北大教授丁延慶被問到能否接受孩子的平庸時,他的回答是可以接受,并且必須接受。
他知道孩子很大程度上無法超越自己,無論父母有多優秀,孩子都有可能是一個普通人。
所以,無論我們的孩子是天賦異稟還是碌碌平庸,我們唯一能做、必須要做的,就是接受他、理解他、愛他。
《陪孩子終身成長》一書中寫道:
「如果你相信孩子更像有生命的森林,就要允許他用自己的方式成長。
您能給予的是陽光、雨露、適當的肥料、陪伴和耐心。
最終,他長成的樣子一定和你設想的不一樣,但一定有驚喜。」
放下期待,適時地按下生活的暫停鍵,給孩子多點陪伴和關心吧!
愿你我都能伴隨孩子成長,過我們熱愛的生活,靜待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