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逛超市的時候,偶遇一個孩子為了讓家長買零食,躺在地上不停地撒潑打滾。當時家長非常尷尬,不停地讓孩子站起來好好說話,但孩子根本不聽,一直在地上各種撒潑,逼著家長就范。
但是這位家長并不太想慣著孩子,所以一直到我離開超市,他們還在零食區僵持著,彼此都不讓步,所以還引來了許多路人的圍觀。
這種情節在網上有很多,甚至微博就有過類似的熱搜,并且引起了廣大網友的討論。很多家長表示這一套路雖然是自己玩剩下的,但是面對孩子的這種撒潑、發脾氣,還是有些招架不住,常常會感到手足無措。
家長有這種感覺是非常正常的,但其實只要弄清楚孩子喜歡發脾氣的原因,那麼就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
很多家長在孩子發脾氣后,只會感到手足無措或者暴怒,但卻很少會思考孩子發脾氣的原因是什麼,這也就使得孩子脾氣沒完沒了地發,家長的無措感和暴怒也隨之上升。
●孩子不知道怎麼表達情緒
我在小的時候,并不是一個外向的人,所以在著急的時候,就會變得非常急躁,說話語氣也會隨之提高,因此會讓別人覺得在發脾氣。
其實像我這樣的小孩有很多,他們可能并不一定是在發脾氣,只是不知道該怎麼表達自己的情緒。因此在表達的時候,就很容易讓別人產生誤解,覺得自己是在鬧脾氣、撒潑。
育兒專家王玉瑋也曾發表過類似的觀點:小孩因為自己的認知和表達方式存在欠缺,所以他們會用類似發脾氣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但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發脾氣。
●孩子被父母慣壞了
現在經濟水平相較于之前,已經有了很大的提升,所以很多家長在物質方面,都會盡可能地滿足孩子,不愿虧待了自家寶寶。
因此許多寶寶之所以會在外面發脾氣,甚至會用撒潑打滾的方式進行要挾,主要就是因為被家長慣壞了,所以才有這樣的表現。
因為他們知道,父母最終會滿足自己的要求,所以使用發脾氣的方法,往往能夠達到最終目的。
●孩子總看父母發脾氣
老話說得好: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
所以有時從孩子身上,也能看到父母平日里的言行舉止。
那麼有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就非常喜歡用吼罵的方式,所以孩子在父母的影響之下,他們也就自然而然地選擇通過發脾氣解決問題。
所以家長不妨可以反思一下自己的言行,看看自己是否經常在孩子面前亂發脾氣?
●孩子希望引起家長注意
那麼有一類孩子發脾氣,其實并不是因為他們有脾氣想要發,而是為了通過這種方式,引起父母對自己的注意。
因為現在許多家長的工作非常繁忙,所以沒有多少時間陪伴孩子,但是孩子卻發現自己只要一發脾氣,家長就會投來比較多的關注。
那麼在這一前提下,這類孩子為了能讓家長多關注一下自己,所以會在自己需要家長關懷的時候,不分青紅皂白地亂發脾氣。
因此有些家長會感到奇怪,明明孩子平時非常乖巧,但為什麼就會無緣無故地發脾氣呢?其實是因為他們想要更多的關愛。
那麼在孩子發脾氣后,很多家長會感到頭痛,因為不知道該用怎樣的方式進行應對,所以難免會在慌亂當中選錯方法,導致問題更加嚴重。因此家長可以結合自己實際情況,看看以下行為是否有出現?
【錯誤示范一】:一味地妥協孩子
肯定有些家長有過這樣的體驗,在外面的時候,孩子與自己撒潑發脾氣,結果圍觀了很多路人,為了趕快結束圍觀,不得不對孩子的要求妥協。
那麼朝孩子低頭妥協的家長,并不能真正解決孩子發脾氣的問題,甚至他們會因為孩子的一次又一次發脾氣,而不斷降低自己底線。
因此家長在孩子撒潑、發脾氣后,為了不再繼續降低自己的底線,千萬不能各種向孩子妥協、低頭。
【錯誤示范二】:對孩子進行打罵
那麼有些家長面對孩子發脾氣,并不會向孩子低頭、妥協,他們完全是另一個極端,會用非常粗暴的方式解決問題,對孩子進行各種打罵。
雖然這種解決方式能讓孩子的脾氣得到壓制,卻很容易出現反彈,使得孩子脾氣發的變本加厲。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家長與孩子都處于情緒高昂的狀態,很難進行正常的對話與交流,因此也容易出現一些意外。
而且時間久了后,孩子也容易模仿家長的行為,甚至脾氣會變得更加暴躁,只會用暴力解決問題。
【錯誤示范三】:對孩子不停講道理
那麼還有類家長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既不會和孩子妥協,也不會和孩子發脾氣,因為他們覺得這兩種解決方式都不妥當,所以會選擇和孩子講道理。
但這種方式并不可取,因為除了想要引起家長注意發脾氣的孩子外,基本都是難以控制情緒或帶有目的性的。所以在這個時候和他們說道理,孩子非但聽不進去,反而會因為情緒難以控制,導致場面更加失控。
其實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家長不妨可以采用共生效應進行應對,因為這能起到真正的化解作用,而不是讓問題一直處在原地。
所謂「共生效應」,其實是指自然界中的植物如果單獨生長,就很容易長得比較弱小,但如果和其他植物一起生長,就容易長得好些,所以科學家們就把植物的這種生長關系,稱之為「共生效應」。
那麼孩子在發脾氣的時候,家長不妨可以運用「共生效應」,以此解決孩子亂發脾氣、撒潑的問題。
共生效應之所以好用,是因為該效應能讓家長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也就是所謂的換位思考。
因為很多時候,家長如果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孩子的表現,可能只會覺得幼稚或不可思議,但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就能理解孩子出現各種表現的原因了。
家長可以在這一過程中,向孩子表達自己對其的理解,之后再去引導孩子講出自己發脾氣的原因。這能讓孩子的情緒得到緩解,同時也能更為清晰地分析自己剛剛的言行,從而對問題以及情緒進行解決。
那麼共生效應在應對孩子發脾氣時,能夠非常好地解決問題,但是在應用的時候,也有一些方面是需要注意的。
★不能對孩子進行哄騙
有些家長在利用共生效應的時候,可能只是為了單純弄清楚孩子發脾氣的原因,但并不想真正地解決問題。所以他們在弄清楚原委后,就會使用哄騙的方式穩定住孩子的情緒,之后再用各種方式進行推脫,不愿履行承諾。
那麼家長的這種做法,看起來是能對孩子的想法感同身受了,但其實是在對孩子進行欺騙。如果父母三番兩次這樣的話,孩子就會對父母的信任度不斷降低,認為自家父母只是假裝哄自己,但并沒有真的對自己感同身受。
所以當「狼來了」多了以后,孩子發脾氣的問題不僅得不到改善,反而會變得更加嚴重,他們甚至會用其他方式與父母進行對抗。
★不能對孩子進行事后批評
我在小的時候,最怕父母翻舊賬,因為只要一犯錯誤,三五年前的事情都能拿出來說,為此沒少和父母翻臉。
育兒專家馬麗就曾在她的書中談到: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喜歡翻舊賬,無異于是將孩子的自尊心拿出來踐踏。
這是因為家長每翻一次舊賬,其實就是對孩子自身的一種否定,同時也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無論怎樣做,都達不到父母想要的結果。
作為孩子的家長,其實最應當做的是讓孩子在每次做錯事后,及時吸取教訓,而不是反復拿孩子之前的錯誤進行批評,這只能讓孩子對家長感到不信任。
所以作為家長,即使能夠通過共生效應讓孩子的情緒進行疏導,但千萬不要為了讓孩子記住錯誤,反復提起之前犯下的錯誤。
共生效應的應用,其實對孩子的教育,是能夠起到較為不錯的效果。但是在實際運用的時候,還是要盡可能地就事論事,因為孩子每一次發脾氣的原因,都有可能不同。
所以作為孩子的家長,最好還是要了解清楚自家孩子的脾氣,這樣才能對癥下藥。
畢竟沒有哪個孩子會無緣無故地發脾氣,家長只有在找到原因后,才能通過該效應將積極的情緒傳遞給孩子。
與此同時,家長們也要以身作則,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亂發脾氣,避免被孩子有樣學樣,這樣才能慢慢將孩子培養成一個不亂發脾氣,講道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