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男孩健康長大,成為一個獨立有擔當的男子漢,除了媽媽的貼心呵護、淡定從容,還要有爸爸常伴左右、用心引領。
心理咨詢專家錢樹云分享過這樣一個案例:
一個大學畢業的男孩,因為長期缺乏自信、情緒不穩、不愿意進入公共場合與人交往,被醫院確診為精神分裂癥。
父母費盡心力四處求醫,前前后后耗費了20萬,但仍然沒有一點起色。
到了錢樹云這里,他問男孩父母:
「花了這麼多錢,找了這麼多人看了,知不知道孩子為什麼走到今天這一步?」
但是父母仍然一臉懵,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
事實上,男孩的母親是個特別焦慮的人,她不僅在生活上對兒子大包大攬、過度包辦,在精神上也極度戀子,試圖控制自己的兒子。
久而久之,男孩便失去了自立自主的能力。
雖然畢業時已經有23歲了,但測出來的心理年齡卻只有13歲。
哪怕到了現在,男孩仍然生活不能自理,也從不敢與媽媽有任何爭執,就連買衣服這樣的小事,他也要聽父母的,任何事都不會反抗。
人們常說,每一個媽寶男背后,都有一個強勢的媽。可這一切真的只是媽媽的錯嗎?
在這個男孩家里,父親始終是缺位的。
妻子和婆婆關系不和,丈夫置若罔聞,導致家里經常紛爭不斷;
兒子的所有問題,丈夫也撒手不管,導致妻子常常孤立無援;
丈夫什麼都指望不上,妻子只能把情感寄托都放到了兒子身上。
就像錢樹云所說的,問題孩子的背后,是父母的夫妻關系問題。
這個媽媽的焦慮、強勢、控制,其實根源是對家庭缺位、對孩子缺席的丈夫的失望。
母親強勢的背后
是父親的不負責和不作為
前段時間,汪小菲因為「發瘋文學」被群嘲。
他暴躁、沖動、情緒化,動不動就罵人、醉酒、發瘋,一個41歲的大男人,所作所為卻極其幼稚。
每次闖了禍,都等著母親張蘭在背后幫他收拾爛攤子。
很多人都在說,正是張蘭的強勢和包辦,導致了汪小菲的懦弱和無能,可卻鮮有人提及汪小菲的父親。
在他三年級的時候,父母就失婚了,從那之后父親就像個「隱形人」。汪小菲自己也曾經說過,一直感覺童年缺失了什麼。
事實上,一個媽寶男的養成,絕不僅僅是有個強勢的母親那麼簡單,父親也要擔很大的責任。
「強勢母親無能兒」的背后,是父親的不負責任和毫無作為。
曾在知乎上看過一位網友的故事。
他的媽媽對他很好,生活起居照顧的面面俱到,所有的心思也都放在他的學習和生活上。
同時控制欲又特別強,總是強勢又專橫,什麼事都不讓他做主。
從小到大,媽媽還總是會把「我還不都是為了你」掛在嘴邊,只要哪一次他沒考好、或者犯了錯,媽媽都會哭天喊地。
在這種氛圍下成長的他,沒有一點男子氣概,不會交朋友,害怕被拒絕,想逃離又不敢,想獨立卻習慣依賴。
他總覺得,自己內心有很多東西被壓制住了,不敢成長。
他一直以為,爸爸是對這個家付出最多的那個,他的這些缺點全怪媽媽。後來年紀再大些,他才發現,其實媽媽才是最可憐的。
原來,他的爸媽婚后關系一直不好,動不動就吵。在他兩歲的時候,爸爸干脆外出打工,留下了媽媽和他相依為命。
爸爸走后甚至很少給家里打電話,對于家中里里外外的事情更是不管不顧。
家庭的瑣碎、養育的無助,生生將媽媽逼成了一個強勢的女人。
作家劉娜曾說:
「‘一個媽,毀了一個家’的女性羞辱,為什麼值得商榷,因為它最大的問題,就是想當然地漠視了家教中父親極其重要又不可忽視的作用。」
當夫妻關系出現問題,母親就無法在親密關系中得到滋養;當父親的角色缺位,母親就會陷入無人可依的境地。
她們只能把所有的情感、期待都寄托到離自己最近的兒子身上。
男孩變成媽寶男的背后,往往是媽媽一個人扛起了家庭的所有重擔。
父親缺位,讓男孩無法邁向獨立
有調查顯示,我國80%的父親沒有時間和孩子相處,70%的父親在家庭中長期缺席。
父親若是缺席,就會延遲男孩的心理斷奶,讓他習慣了往媽媽懷里靠。
在小區里,我曾見到過一個小男孩,每次出來都是媽媽帶著。
他不喜歡與人接觸,每次都畏畏縮縮躲在媽媽身后,不敢放心大膽地和小朋友們玩。
媽媽說,男孩爸爸只顧著掙錢,對于家里的事基本不伸手。
兒子從小和她形影不離,甚至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還是要黏著她,不肯去學校。
心理學家曾經指出:
「母親的愛讓我們迷戀,但母親過度的愛會使一個男孩長不大,使他永遠停留在小男孩的狀態。」
父親的作用,就是幫助男孩和母親實現分離,發展出更加獨立健全的人格。
從父親的身上,男孩會觀察并模仿如何成為一個「男人」,同時會思考什麼是獨立和勇敢,這些都是媽媽根本無法代替的。
在電影《完美的世界》里,8歲的小男孩菲利普成長在單親家庭,家里只有媽媽和姐姐,媽媽用各種規矩束縛著他。
這導致菲利普性格極度膽小懦弱,被人嘲笑、被人欺負都不敢反擊。
當他遇到了父親般的男人布奇,一切才慢慢開始發生改變。
在野外的時候,他憋不住想要尿尿,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布奇告訴他「這里是野外,到樹底下去尿就可以了」。
他看中了一件衣服,但是卻不好意思換上,因為以前別人嘲笑他「雞雞太小」,布奇告訴他「在你這個年紀不算小」。
以前的菲利普唯唯諾諾,這也不敢那也不會,甚至連稍微刺激一點的游戲都沒玩過,也完全沒有自己的想法主見。
跟著布奇,他學會了玩游戲、學會了去冒險,一步步走進了男人的世界,開始變得勇敢堅韌,有了「男子氣概」 。
教育專家孫云曉曾經說過:
「母親帶大的孩子細膩、溫柔,而父親帶大的孩子則更獨立、勇敢,父親就是男孩通往‘男子漢’的橋梁。」
父親身上獨有的冒險精神和果敢威嚴,會給男孩一種別樣的支持。
父親象征的責任、權力和獨立,會幫男孩慢慢擺脫母親的懷抱和依戀,大膽地探索世界,成長為一個真正獨立自主的男子漢。
就像德國著名哲學家海靈格所說的,如果一個男孩不能靠近自己的父親,他是沒有力量的。
那些自卑且膽怯,懦弱無主見,沒有分辨、思考、做決定和抗挫折能力的男孩,背后往往是父親缺席帶來的性格短板。
不想把兒子養成「媽寶男」
爸爸一定要更努力
《養育男孩》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小男孩,從小體弱多病,但卻總找不到發病原因。
有一次,男孩的父親恰好從國外回來了,父親剛一回來,男孩的病情就好轉了。
可等父親離開之后,男孩又開始生病了。
醫生建議男孩父親,嘗試換一種生活方式,因為父親常年在外奔波,很少有機會和兒子相處。
于是父親回到了男孩身邊,男孩的病就慢慢好起來了。
BBC紀錄片《父親的生物學意義》提到:
「父親缺失使兒童生活的家庭環境不完整,兒童缺少來自父親的影響,便有可能造成其心理發展的缺陷。」
父親對于男孩人格和心理的養成,至關重要。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張璜曾談到中國家庭教育現狀:缺失的父親,強勢的母親,養出病態的孩子。
父親功能的缺位,會引發一系列的問題。
《父親在兒童健康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里曾明確定義了7個「有效的父親功能」,卻被很多父親忽略了:
第一,和孩子的母親培育積極的關系;
第二,花時間陪孩子;
第三,養育孩子;
第四,恰當地規訓孩子;
第五,引導孩子走向(家庭)以外的世界;
第六,保護和供養;
第七,成為一個孩子的模范。
父親是母親情緒穩定、心態平和的穩定器,是男孩蛻變成「男人」的力量之源。
父親懂得歸位,母親自然不會因焦慮而強勢,因無助而控制;
父親用心負責,兒子就不會對媽媽過度依戀,成為一個懦弱無能的「媽寶」。
心理學家曾奇峰說過一段話我很認同:
孩子成長沒有偏方,有的只是負責的父母,提供的穩定而健康的土壤。
這土壤里,有媽媽的溫柔和從容,也要有爸爸的陪伴和引領。
好的教育,不該只有媽媽在努力。
因為很多時候,父親才是問題的核心。
與所有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