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哈佛大學進行了一項成人發展的研究,準備用75年時間,跟蹤724位男性的一生,記錄他們的工作、家庭、健康,觀察他們的人生走向。
75年后,科學家的最終結論是:
決定我們人生幸福的不是錢,也不是名利和工作,而是良好的人際關系,而這些關系中,對人生最重要的就是婚姻關系。
其實,這很好理解——人的一生中,你的愛人是這一生相伴時間最長、最深入的人。
婚姻的質量直接決定了你的生活幸福程度。
一段美好的婚姻,是你人生的助力。
那麼,如何才能獲得長久美滿的婚姻呢?
幸福的婚姻,需要適當的妥協和理解
曉雪是我的一個學生,她與愛人是自由戀愛,戀愛期間兩地分居,那時候雖然不在一起,但感情卻很好,後來他們終于在一個城市相聚,結婚。
一開始,他倆的生活甜甜蜜蜜,但慢慢地兩人沖突不斷,用她的話說,老公的狐貍尾巴終于露出來了。
久而久之,兩人都開始覺得婚姻有點不對味,說好的相親相愛為什麼淪為相互責難?但又認為,大家不都是這樣過來的嗎?不然為什麼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
就在這鴕鳥式的自我欺騙中,他們繼續在婚姻中混日子。
生完孩子之后,他倆的關系徹底掉進了冰窟窿。
曉雪沒有時間和心情理會愛人,愛人也趁勢回到單身狀態,自顧自的開拓自己的娛樂活動,他們每天在同一屋檐下擦肩而過,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為此老公還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這個家就是如家快捷酒店,他只是房客,曉雪是前台服務員,他媽是客房打掃……
曉雪開始意識到他們的關系已經薄如一張結婚紙了,是坐等老天派個小三來改變他們的生活,還是主動去改善這段關系?
答案就顯而易見了。
點評:
一直以來,曉雪的思想里面就沒有「經營婚姻」這個概念,認為家就是讓自己舒舒服服、無須費腦、展現最真實自己的地方,在外面裝,回家還要裝,多累人啊!
事實上,很多時候戀愛也罷,婚姻也好,問題的根源就在這里:這個世界上沒有一樣東西,是不經營、不付出就能坐享其成的。想偷懶,自然就有偷懶的結果在等著。
當曉雪下定決心主動改善關系的時候,她發現:家里的很多沖突是因為她沒有看到事情的全相。
例如,之前她洗碗沒洗干凈,當老公指著碗對她說:「怎麼回事?碗沒洗干凈?」
她聽到的就是指責,就會嗆回去:「你有本事,你怎麼不洗?光說不練。」甚至心情不好的時候,還會借題發揮,扯出對方過去的錯誤,把祖宗十八代都拉進來。
可真正的傾聽,就是聽到話里所有的意思,包括背后的感情。
以洗碗事件為例,那句話至少有四個層次:
他想要表達一下碗沒洗干凈。 他此刻心情不好,一些煩心的小事就引爆他的情緒。 這是他與生俱來的溝通模式,和誰說話都這樣。 他覺得曉雪這麼大人了,應該能把碗洗干凈,這是一種基本的標準和要求。
四層意思中,唯有最后一層和曉雪有關,而她也只聽到了這一層「要求」,立馬開始反擊。
與曉雪一樣,很多時候,我們一聽到別人帶有情緒的話,就會直接進入防衛模式,而不是引導對方表達最真實的想法。
久而久之,對方也就不愿意和我們溝通。當我們都封閉了溝通的渠道,愛的堤壩就要被沖垮了。
需要強調的一點:傾聽并不是讓我們委曲求全,而是當建立起了傾聽的基礎,我們才能平心靜氣的引導對方,了解他內心的真實需求,進而溫和的表達自己的需求和立場。
幸福的婚姻,需要千百次磨合
有一對夫妻,他們談戀愛的時候覺得彼此性格互補,是完美的結合。
男方樂觀灑脫,不后悔過去,也不擔憂未來,當下開心就好。
女方能干又有擔當,從小就幫家里承擔很多責任,因為媽媽生病,爸爸常年在外,她又是老大,所以照顧弟妹、媽媽,做家務都落在了她的肩上,在她的世界里除了干活和負責任外,不知放松和快樂為何物。
所以,當她碰上這個每天大大咧咧、無憂無慮、成天樂呵的男生時,就被他吸引,和他相處有了久違的輕松和愉悅,原來,生活還可以這樣過!
但婚后生活非常不如意,因為她發現,這個男人什麼心都不操,家里的,家外的,他自己的父母,一概不操心,總說車到山前必有路。她可是把什麼事都得事先安排好的人,一切得井井有條。
她發現最后承擔一切的人都是她,因為她習慣了承擔一切。
可她這位高興、灑脫的先生只顧活在當下,這在她看來就是完全不負責任,後來兩人經常爭吵,最后先生在家里笑得越來越少,再後來就盡可能不回家、晚回家、少回家,最終以性格不合為由長期冷戰。
點評:
在建立親密關系的初期,吸引對方的某些東西,在中期、后期往往就會變得令對方無法忍受。
世界的真相就是這樣,能干的人勢必有強勢的一面,認真細致的人往往思慮過度,樂觀灑脫的人常常單純天真,什麼都不太在乎。
一個人的性格有很多方面,往往在不同時刻表現出來,你的感受也會不同。
在你認為合適的時候出現——你會覺得這是他的個性,甚至是優良質量; 在你認為不合適的時候——就成為他的缺陷。其實自始至終,人家并沒有改變。
你享受了這種個性優勢的一面,就要承受這種個性缺陷的一面,這是一枚硬幣的兩面,不可能只取其一。
其實在親密關系中,根本不存在性格合不合的問題,而是愛與不愛的問題。
生活在一起后,當雙方熟悉到一定程度,突然發現走得那麼近,彼此間有那麼多不同,這個階段兩人的疏離不是性格不合,只是親密關系進入了一個特殊階段的必然結果。
可以說性格不合的階段恰是夫妻相濡以沫的開始。
相互之間摩擦的開始,就是回答以下問題的時機:
1、你到底喜歡什麼?
2、你到底需要什麼?
3、你希望我怎樣說、怎樣做?
4、你希望我做什麼、不做什麼?
5、我怎麼做,才能讓你覺得舒服?
比如:你可以問:「我特別想做你打 10分的愛人,你現在給我打幾分?」
如果對方說「我給你打 6分」 ,你可以接著說:「那 6分太差了,我想當個8分的愛人,我怎樣才能變成你 8分的愛人?」
現在,閉上眼睛,感受一下,如果你不高興的時候,你的愛人心平氣和、充滿關切地問你這些問題,你的感受會是什麼?你會怎麼回答?結果會是什麼?
情侶或夫妻之間性格合與不合,不是與生俱來,而是相互摩擦的結果,所以叫磨合。
我見證了許許多多的家庭從產生矛盾沖突,到瀕臨失婚,到學習后改變,到相愛如初。
一切都可以改變,只要愿意面對和學習。
幸福婚姻,需要學會好好說話
還有一位朋友,她是一個脾氣很「分裂」的人。
不能說她脾氣差——她在公司3年,對誰都能和顏悅色,有時候領導心情不好,刺她兩句,她也不說什麼;
也不能說她脾氣好——有一次去她家,正好遇到她老公丟了錢包,她拍著桌子教訓老公:「都這把年紀了,還沒記性,工資掙得少,丟錢倒挺痛快。」
旁邊的女兒也遭到了「池魚之禍」,一兩個月前丟玩具的事,也被她拿出來一頓說。
私底下,朋友對她說,你這樣講話不好吧,老公和孩子聽著多難受啊。
她無所謂地說,「一家人,講究那麼多干什麼,對他們兇,也是為他們好。」
從小到大,我們真是聽了太多的「為你好」,罵你是為你好,揍你是為你好,懲罰你是為你好……
可是,為我好,是不是需要先聽聽我想要的是哪些「好」。
這位朋友的老公說:「丟了錢包,我最難受,告訴她,就想聽她說,不就是幾百塊錢嘛,有什麼大不了的,根本不值得難受……」
結果她只知道教訓我。以后有事,我再也不說了。朋友的咄咄逼人堵上了夫妻間的溝通之路。
伴侶做錯了事,我們當然可以說,但說話的方式最重要。對路人我們尚能口氣溫和,更何況是自己的愛人。
很多時候,孩子都比我們懂得怎麼和愛的人相處——每次朋友做錯事,她5歲的女兒只是嘟著小嘴說:「媽媽,你今天這樣做可不對,懲罰你沒有親親。」
點評:
現在,我們都是成年人,大道理誰都懂,書本可以告訴我,社會可以教會我,真的不需要枕邊人再教訓我。
當我決定與你一生相伴時,就是想在你面前,可以毫無戒備袒露自己。不管是陰暗的一面,還是軟弱的一面,你都可以坦然接受。
你的笑容、你的言語、你的一舉一動,都可以春風化雨般地卸去我心頭的重擔,讓我有力量去和這個世界戰斗。
婚姻中最怕的就是:我只想讓你好好聽我說話,誰知你卻做了我的差評師。從此之后,我的滿腹憂愁,如何向你訴說?
夫妻之間當然可以吵架,相敬如賓是婚姻最大的謊言,但是我們需要學會怎麼吵。夫妻吵架的目的不是為了輸贏,而是為了讓你知道我的心。
曾經有個電影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絕妙的夫妻吵架范本:
丈夫:你怎麼知道我每次都躲在這里?
妻子:因為你每次都躲在這。拜托你再找幾個新的地方躲,好讓我有點成就感。
丈夫:可是我不躲在這,怕你找不到我。
妻子:我真受不了你,拜托你不要這樣。
丈夫:我只是個血肉之軀。你每次都這樣說我,我不知道哪一天就忍不下去了。
妻子:忍不下去,那你走。
丈夫:你會不會肚子餓啊,我下碗面給你吃。
這才是夫妻吵架的正確打開模式。
不嘔氣,不冷戰,有事說事,就事論事,你無理取鬧,我就給你下碗面吃,你覺得自己沒用,我就說你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那些人不喜歡你,只是他們不懂欣賞罷了。
吵完架,我們依然是彼此最愛的人。
好好說話,慢慢變老,最終成為彼此在世界上最適合的那個人。
▼
婚姻恰如錢鍾書老先生所說的「圍城」,城里的人在折騰,城外的人才看得懂。跳出來做觀眾的時候,我們都能分析得頭頭是道,身處其中的時候,卻總是難以自洽。
但婚姻百態,唯一不變的宗旨就是創建。怎麼開始并不重要,怎麼經營才重要。
走入婚姻后,面對每一個矛盾、每一次沖突、每一次選擇的糾葛、甚至面對每一次苦難,你是什麼態度、是什麼立場、是怎麼想怎麼做的,決定了你婚姻的走向。
好婚姻就是這樣,互相扶持,互相愛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一蔬一飯、一言一語、一舉一動中,一點點去靠近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