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兒女》是一部很經典的家庭教育片。里面有一段母子對話至今令我印象深刻。
劉星和小雨怪媽媽劉梅小時候沒給自己報興趣班:
劉梅說委屈地說:「小時候給你報這班那班,想讓你學,你自己不學啊!」
劉星回:「我不愿意學,你就不讓我學啦!那時候我還小,我還不懂事,難道你也不懂事嗎?您就應該從小培養我、教育我,從小您就逼著我學呀……」
劉梅瞬間啞口無言。
有時候,孩子的童年過得沒一點壓力,長大了未必對父母心存感激,反而,他們也會后悔當初的輕松放縱,甚至反過來責怪父母。
記得有一年去參加朋友公司的年會,看著年輕人各種才藝表演,朋友感慨地說:「小時候學小提琴,沒學幾天,因為沒耐心就放棄了,現在想想,如果那時候有人逼自己一把就好了,說不定啊,今天也能上去秀一秀。」
正如美國著名作家安娜·昆德蘭曾經說: 「有些路很遠,走下去會很累,可是,不走,又會后悔。」
如今的父母,思想觀念早就變了,變得想和孩子做朋友,都聽孩子的,初衷沒錯,但卻在有些事情上卻矯枉過正,比如在孩子學習上、學習才藝上等等。
孩子說不想學就不學,想怎樣就怎樣,其實這是很不負責任的。
在孩子選擇放棄之前,父母都要學會適當地逼孩子一把。因為不逼孩子一把,他可能永遠不知道自己有多優秀。
一、關于學習
「快樂教育」是一個挺流行的教育理念,但是很多父母卻曲解成:放任式的順其自然。
我認識一位家長朋友,曾經特別相信快樂教育,他常自豪地說:「我兒子從出生到現在,什麼興趣班也沒上,連學校作業我也不會逼著他做。孩子嘛!就該無憂無慮地玩!」
結果孩子現在3年級了,經常在學校闖禍,作業不做,成績墊底,讓老師們很頭疼。
家長也開始著急了,可是想要糾正孩子各種學習問題,卻無從下手。
其實在我眼中,「快樂教育」應該寓教于樂,是一種更適應孩子天性的學習節奏和方式,讓孩子感受到學習的快樂,而不是不學了,或者多玩少學。
學習雖然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但讓孩子主動學習,也離不開父母在背后默默的督促和付出。
古人說:「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話一點不假,年輕時努力學習,未來才會有選擇。
二、關于約束
這個時代,擺在孩子面前的誘惑太多了,手機,電視,游戲......孩子很容易沉溺于這種快樂之中。
而一個在童年只懂得貪圖享樂的孩子,長大后很難有競爭力。
所以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需要約束,都要學會克制任性和抵制誘惑。
有個年輕的朋友,小時候家中的規矩很多,比如起床后被子必須疊得整整齊齊、 早餐必須要吃、看電視不能超過9點、早睡早起......
從前,她很煩父母給她這麼多約束,甚至羨慕別人家小孩自由自在。直到畢業工作,見到太多同齡人房間臟亂不堪、放不下手機、吃各種垃圾食品、生活黑白顛倒,她才明白了父母的一片苦心。
孩子也不是從一開始就會約束自己,也是靠父母「逼」著他們,狠得下心腸來對孩子的壞行為say no,簡單來說,最開始約束孩子的力量不是靠孩子,而是父母。
幫助孩子約束自己,有時候可能會感到心疼,但作為父母必須要堅持原則,直到孩子將這些規則內化為自己的行為習慣。
三、關于閱讀
說到閱讀,經常有父母跟我們說:
「孩子不愛看書,沒辦法,不是讀書的料!」
「我的孩子只愛玩手機、不愛看書!」
相比較動畫片、手機游戲,閱讀好像顯得有些乏味。
實際上,這是因為孩子只看到電子產品的快樂,卻沒有嘗到閱讀的甜頭。
這個世界上,極少有孩子天生就愛閱讀的,一個愛閱讀的孩子,離不開父母的幼時啟蒙和言傳身教。
讓孩子喜歡上閱讀,與其說是逼孩子,不如說是逼自己。
有人問日本「繪本之父」松居直先生:怎樣才能讓孩子喜歡書——是靠文字呢?還是靠畫?
松居直先生的回答是:靠耳朵。
小時候,大人堅持讀書、講故事給孩子聽,這種體驗對今天的孩子來說特別重要,是孩子養成閱讀習慣的基礎。
在這之后,盡量讓孩子少接觸手機電視,并且多給孩子接觸書的機會,營造滿是書的生活環境,有好的家庭氛圍,孩子喜愛閱讀,不用逼迫,反而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始終相信,讓孩子愛上閱讀,是父母送給孩子的這一生,最好的禮物。
其實,逼孩子一把,不是讓父母每天耳提面命,逼著孩子學這學那,定下很多條條框框,不給孩子放松的機會,而是培養孩子堅持的習慣,不輕易選擇放棄。
李亞鵬曾經對鋼琴考級失敗的女兒說:
「你不想考樂理了,沒問題,人生總要面臨一些放棄和失敗,就像我,我考交規考了兩次都沒過,但是你才12歲,你要不要讓你人生的‘第一次放棄’來得這麼早啊?」
深有感觸。學習的過程,是一個需要付出大量時間和精力的過程,也是約束自己的過程,或許會痛苦,但是千萬別讓孩子的放棄,來得太早太容易。
有個朋友跟我說:人生來就是要吃點苦的,前半生不受苦,后半生總得吃點苦頭,沒人逃得了。
學習的「苦」,規則的約束,是每個孩子都應該學著去承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