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會聽老人說:「三歲看七,七歲看老」。育兒專家李玫瑾在節目中也提到過:孩子在3-6歲,家長一定要嚴加管教,否則過了6歲,家長想管可能也管不了了。由此可見,3歲對于孩子來說,至關重要。
那麼,在孩子3歲后,家長要怎麼做孩子才能成長的更優秀呢?
一、家長要記住「五不慣」:
1、不慣孩子的「臭脾氣」
有些孩子非常的「固執」,一不順心就開始發脾氣,甚至打砸東西或者打父母,更嚴重的還會用自殘的方式來威脅家長,而家長看孩子非常痛苦就一步步的妥協,結果孩子卻變得變本加厲,不服管教。
李玫瑾教授在節目中提到:孩子遇到事情亂發脾氣,甚至自s威脅家長,那是因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只讓孩子知道自己愛他。卻沒告訴孩子,在孩子做的不對的時候,你不愛他。
孩子會覺得「既然家長這麼愛我,當你不滿足我時,我就用你的愛來懲罰你」。
所以,當孩子亂發脾氣的時候,家長一定要告訴孩子「你做的不對,媽媽就不愛你」,不能慣著孩子的「臭脾氣」。
2、不慣孩子的「嬌氣」
現代的孩子,普遍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一點挫折就承受不起,哭天搶地。這也是因為在小的時候家長的嬌慣造成的。家長過于的嬌慣,讓孩子變得「嬌氣」,承受不住一點風吹雨打,在孩子長大后,也不敢去面對未知的世界。
3、不慣孩子的「怨氣」
因為孩子小不懂事,做的錯事會相對較多,有的家長可能會責罵孩子。這個時候,孩子就可能會因為家長的教育而產生怨懟心理,這對孩子的成長非常的不利。所以,當孩子做得不對的時候,家長先不要打罵孩子,問清孩子犯錯的原因,再作出相應的處理。
4、不慣孩子的「悶氣」
還有部分孩子比較內向、膽小,遇到事情的時候,不喜歡說給別人聽,總是悶在心里,時間長了就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重大的壓力,非常容易讓孩子走上歪路。所以,家長一定要開明一點,不要遇事就認為是孩子的錯,要引導孩子敞開心扉,這樣才能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
5、不慣孩子的「小氣」
真正情商高的人是懂得如何分享的人,而現代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小皇帝」,全家人都寵著一個孩子,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結果讓孩子養成了「小氣」的性格。比如:不允許別人動自己的東西等。這樣長期下去,對孩子的人際交往很不利。所以,家長要教會孩子「分享」。
二、「五不幫」:
1、不幫「代寫作業」的忙
有些家長看孩子作業比較多,孩子寫得慢,于是就代替孩子去寫作業,讓孩子早點去睡覺。這樣看起來是愛孩子的表現,但是家長也破壞了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也讓孩子變得懶惰和不思進取。所以,孩子寫作業慢或者不會的時候,家長要耐心的教導孩子,一定不要幫忙代寫。
2、不幫「不懂感謝」的忙
在孩子小的時候,家長一定要教孩子學會「感激」,在接受別人幫忙的同時,一定要記得感謝對方,這是我們做人的基本準則。同時,也能培養孩子勇于承擔責任的能力。
3、不幫「金錢」的忙
孩子乍一出生,家長就做好了為孩子提供一切的準備,家長總想把最好的搬到孩子面前,孩子成長過程中也是要什麼就給什麼,零花錢也是孩子要多少給多少,殊不知,這樣會讓孩子認為金錢來的非常容易,不懂感恩父母的付出。
所以,家長要在合理范圍內給孩子零花錢,并培養孩子的金錢觀念,也要讓孩子懂得金錢的來之不易。
4、不幫「護短」的忙
有些家長非常的「護短」,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總是想方設法的為孩子開脫,從來不給孩子分析犯錯的原因以及改正的做法,這樣長大的孩子會變得不明事理,愛推卸責任,也不會有大的成就。
5、不幫「超能力」的忙
要求孩子獨立自強是沒有錯的,但是家長一定要注意,不要讓孩子做「超能力」的事情,這樣容易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從而讓孩子變得自卑。孩子需要正視自己的能力,根據自己的能力去做事。
最后,孩子在不斷成長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有各種各樣的不好的行為,家長要有耐心,并加以正確引導,盡力找出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這樣孩子才能成長的更加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