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父母而言,教育孩子是一場隆重而漫長的考試。
孩子最終擁有怎樣的人生,就要看父母交出了怎樣的答卷。
教育界有一條普遍認可的公式:
「一個優秀的孩子=60%的家庭教育+30%的學校教育+10%的社會教育。」
由此可見,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線,而父母的言傳身教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那麼,父母要怎麼做才能培養出自信、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呢?
北京小學校長李明新給出了他的答案:
慢養、牧養和順養。
慢養,尊重孩子的生命規律;
牧養,教會孩子如何與世界相處;
順養,讓孩子全力以赴追求自己的熱情所在。
只有三者齊備,孩子才能懷揣著熱情與敬畏,一步步走向那個更加優秀的自己。
慢養
給孩子一個好性格
李明新校長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
「慢養,就是在育人上尊重生命,有耐心、不盲從、不急于求成、更不能夠急功近利,應該讓生命按著自身的規律一點兒一點兒地成長。
因為生命的成長是需要日積月累的,絕不能‘催化’成長。」
這讓我想起了台灣的一位父親。
他事業有成,曾擔任過美國休斯飛機公司經理、台灣文教視聽節目副社長等重要職務。
然而,他的四個孩子中,卻有三個都是「問題少年」。
特別是老二,小小年紀就滿嘴臟話,經常打架、闖禍,甚至曾試圖用火柴點燃鄰居汽車的油箱。
可沒想到,在父親的悉心引導下,多年后,這四個孩子居然都成材了。
老大畢業于耶魯大學,成了卡內基培訓機構的總經理;
老二讀了加州大學的博士,成為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副院長;
女兒從加州大學法學院學成歸來;
小兒子則讀了斯坦福大學的碩士,自創公司。
而這位父親的秘訣,總結起來就兩個字—— 慢養。
老二上國中時,成績很差,甚至還考過零分。
但父親卻始終沒有對他發火,而是耐心地詢問兒子,對以后有什麼想法。
正值叛逆期的兒子無所謂地說:「上職高、當垃圾車司機。」
還嘲笑父親孤陋寡聞,說垃圾車司機的薪水比教師還高。
雖然內心很焦慮,但父親還是摸著兒子胳膊上的肌肉,鼓勵道:
「去考垃圾車的司機,大概可以考得上!」
后來上了高中,老二又迷上了摔跤。
母親擔心兒子會受傷,但父親還是一如既往支持他,讓他感到自己被尊重,漸漸理解了父母的苦心。
從此,開始發奮讀書,成為名校的醫學博士,最終成為醫學院的副院長。
這位父親,就是被稱為「台灣卡內基之父」的黑幼龍。
教育,本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養娃也不是馴獸,而是種樹。
教育的本質,是通過引導,讓孩子認同做事的共同目標,從而產生內在的驅動力,主動自覺地去做事。
父母多一點耐心,多一分淡定,暴戾、叛逆的孩子才會變得上進、積極和懂事。
就像黑幼龍在《慢養》一書中寫的:
「教育孩子不要太擔憂、太著急,不求一時的速度與效率,不以當下的表現評斷孩子,尊重每個孩子的差異。
慢養,可以讓孩子發現最好的自己。」
每個孩子都有屬于自己的花期。
作為父母,我們能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的成長軌跡。
不強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不拿孩子跟別人作比較,不逼迫孩子進入快車道。
被這樣「慢養」大的孩子,才會變得自信且樂觀,溫暖而堅定。
牧養
讓孩子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
曾有人問國學大師曾仕強,為什麼有的孩子走到哪都不受歡迎?
他的答案十分扎心:
一味放養。
在孩子小時候,給他們無限的自由、快樂,盡情釋放孩子的天性。
自以為是「靜待花開」,可實際上,卻是放棄、是放縱。
其實,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用無理取鬧的方式來試探父母的底線。
正如心理學家喬丹·彼得森說的:
「小孩子就像尋找墻面的盲人一樣,需要不斷地前進和嘗試,然后才能發現自己的邊界在哪里。」
而有遠見的父母,絕不會撒手不管,而是像有經驗的牧人放牧一樣:
給予孩子充足的愛。
但同時,也不會忘記用規矩和懲罰為孩子建立起邊界意識。
所謂「牧養」,就是在愛與規矩中找到一個平衡點。
繪本《我永遠愛你》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主人公阿力是一只小熊。
有一天,他想給媽媽做早餐,卻不小心打碎了媽媽心愛的碗。
于是,他小心翼翼地問媽媽:
「媽媽,如果我把枕頭弄得羽毛滿天飛,你還愛我嗎?」
媽媽笑著回答他:
「我永遠愛你,不過你得把羽毛收拾起來。」
阿力又問:
「如果我把畫畫的顏料撒在妹妹身上,你還愛我嗎?」
媽媽耐心地說:
「我永遠愛你,不過你得負責給妹妹洗澡。」
阿力想了想,繼續問道:
「那如果我忘了關冰箱門,妹妹把冰箱里的東西都拽了出來,你還愛我嗎?」
媽媽還是那句話:
「我永遠愛你,不過,咱們就沒有點心吃了。」
《規矩和愛》一書中這樣寫道:
「在沒有規矩的愛中長大,孩子失去了敬畏;
在沒有愛的規矩中長大,孩子學會了自卑。
只有在愛與規矩中長大,孩子才能學會謙卑和自信。」
牧養就是要告訴父母:
愛孩子與立規矩,從來都不是一道單選題。
相反,越是愛孩子,越要給孩子立規矩。
小到做錯事情要承擔責任,大到遵守學校、社會的規章制度,堅守內心的道義。
最終,讓孩子學會如何與世界相處,如何與他人交往,成為一個知書達理、溫文爾雅的人。
順養
幫助孩子發掘內在的潛能
「木桶理論」告訴我們,一個桶的蓄水量正是取決于木桶的最短板。
然而,最近網上卻出現了一個「新木桶理論」:如果將一只木桶傾斜,那麼它最終能盛多少水,將由最長板決定。
其實,教育孩子也是如此。
與其盯著孩子的不足,逼著孩子跟自己的「短板」死磕。
倒不如順應孩子的興趣和愛好,因材施教,讓孩子發揮出自己的「長板」。
最近,北大「韋神」又一次登上熱搜。
雖然很快被證實是一則假新聞,但韋東奕在數學領域的智慧和高度依舊是無可置疑的。
高中期間,他曾連續兩次以滿分的成績獲得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的金牌;
被保送至北大后,又參加了丘成桐大學生數學競賽,并勇奪四項金獎。
從此,他的解題方法被稱為「韋方法」,還開宗立派創立出了「韋東奕不等式」;
28歲那一年,他就已經是北大的助理教授。
抵達了這樣的高度,當記者詢問他學習數學的經驗時,他卻只是淡淡地說:
「沒什麼,就是感興趣,和受父親的影響有關。」
原來,韋東奕的父母都是知識分子,但他們對兒子卻沒有過高的要求。
直到有一天,父親帶回來一本《華羅庚學校數學課本》,讓韋東奕一下子對數學產生了興趣。
看到兒子有天賦,也有興趣,父母便一直默默支持他,鼓勵他追隨內心喜歡的事情。
最終,讓兒子成了「韋神」,迎來了自己的開掛人生。
但遺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有順養孩子的智慧和遠見。
之前看過一檔節目,里面有個小女孩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從小喜歡寫作,從小學開始寫小說,寫了整整56本,累計30多萬字。
然而,女孩的爸爸卻認定,女兒是因為寫小說才耽誤了數學成績,一氣之下,將女孩多年的心血狠狠撕毀。
隨后,又給哽咽的女兒打氣道:
「別人能學好(數學),你也行,爸爸相信你!」
或許為人父母都曾想過用控制和暴力,讓孩子走上自己規劃好的道路上。
但事實上, 相比制造各方面都平平無奇的孩子,我們更應該培育的是心懷熱愛、潛力無限的孩子。
曾獲得過74屆雨果獎的郝景芳說:
「再怎麼聰明,都比不上真正的熱愛。
因為真正的人生成就,永遠屬于極致的沉醉者。
聽一個音符,就像音符里包含著全宇宙;
推一個公式,愿意數十年如一日;
寫一行代碼,就像全世界都安靜下來。」
所以,與其強迫孩子拾起短板。
倒不如允許孩子按照喜歡的方式而活。
發掘他的閃光點,讓他將熱情當作燃料,從平凡一步步走向卓越。
家庭教育,從來都是一個艱辛而漫長的過程。
沒有什麼從天而降的幸運,也不會有突如其來的驚喜。
有的只是千般投入、萬般辛苦后的得償所愿。
慢養,穩住自己的心態,孩子才能變得自信、志氣昂揚;
牧養,守住自己的底線,孩子才能學會明辨是非、懂得進退;
順養,不干涉孩子的決定,孩子才能更加快樂、大有作為。
點個 「贊吧」,希望在未來的日子里,我們都能把握好這三個關鍵詞,為孩子營造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
最終,收獲一個心里有愛、眼里有光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