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同事和我訴苦說:
和老公越來越沒話聊,在一起就像搭伙過日子。生活里不再有驚喜、不再有浪漫。
聊天記錄上一次溝通,還是老公一個月前去出差。
在家常態是我做家務,他理所當然地玩手機。
動不動就為一點小事和我爭吵,現在每天看見他就覺得來氣……
然而,這還不是最要命的。
最心酸的是,家里還有一青春期兒子,每天得活得像孫子一樣,生怕哪句話就把兒子惹炸了。
中年夫妻,最心酸無奈和卑微的就是,孩子到了青春期。
最心酸的是,把孩子養成仇人
綜藝《超級育兒師》,有一幕讓我印象特別深刻。
一位媽媽提起女兒,崩潰哭泣道: 「想到女兒我就想逃跑,我就想失婚,我已經對她喪失了信心。」
這位媽媽的女兒叫李卓卿,13歲,是一個非常叛逆的女孩。
極度厭學,整日沉迷于網絡小說、電視劇。
媽媽提醒要寫作業了,女孩就氣得把作業本撕個粉碎。
再多說幾句,女孩憤怒大喊:「你有完沒完?煩死了!」「你是不是有病!」
更嚇人的是,她拿起水杯把水潑向媽媽,然后砸碎玻璃杯。
但女孩的父親卻表示,孩子上國中之前成績一直很好,各方面都很乖。
可是上了國中后,孩子開始出現一大堆問題,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厭學,對父母很反感,父母說啥都要頂嘴。
曾經優秀的孩子為何變成這樣?
其實,從更多相處細節我們就能發現:
當女孩不聽話時,媽媽就讓孩子寫保證書,下次還是不聽話媽媽就當著大家的面開始念保證書。
孩子表現出反感,媽媽就開始吼叫、哭鬧綁架孩子:
「媽媽每天為你忙上忙下,就讓你好好讀書有那麼難嗎?」
「你真的是魔鬼!這個家我待不下去了,我要失婚!」
蘇珊·福沃德說:「情感勒索是控制行動中一種最有力的形式。我們身邊的親朋好友會用一些直接或間接的手段勒索我們,我們如果不按照他們的要求去做,就有苦頭吃了。」
當彼此之間溝通變成了情感勒索,當父母的關心只有成績,孩子能感受到的只會是對父母的反感、委屈,孩子的心就會離父母越來越遠,這對于親子關系其實是很糟糕的。
知乎上有個熱門的話題: 青春期時,你最受不了父母什麼?
底下有幾萬條答案,網友總結了8條「罪狀」:
不關心我真實的想法、只談學習、嘮叨、激將、否定、情緒失控、講大道理、窺探隱私。
西方心理學家表示,青春期是個體發展的「敏感期」。
這一階段的孩子,敏感、自尊心強、愛面子,非常容易受外界的影響而產生情緒上的波動。
比如學業的壓力,父母的管控、抱怨、嘮叨、不理解等負面情緒,都很容易讓其整個人變成了一個火藥包。
最典型的情景就是,對著干、發脾氣等負面行為,來反抗自己對父母的不滿。
神經學家弗朗西斯·詹森說,人類大腦即便在20歲,也只有「八成熟」。
青春期孩子叛逆、沖動、發脾氣等不良行為,不是因為他們變壞了,其深層原因是大腦額葉發育不完整。
這一階段的孩子,心理發展遠遠跟不上生理發展,「理智」和「情感」發生劇烈沖突,導致孩子沒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李玫瑾教授曾說: 「教育孩子一定要情感在前,管教在后。」
對于青春期的孩子要少說多教,耐心了解孩子的內心,和孩子建立良好的關系,然后有針對性的對孩子引導和糾偏。
最心酸的是,孩子越管越反
電視劇《好好說話》里,有著讓人心酸的一幕。
名校畢業的媽媽,從孩子1歲起就放棄事業全職在家。
可結果,兒子卻跑到電視台,控訴自己的不滿,并要求媽媽向他道歉。
節目現場,壓抑多年的媽媽委屈到不行,幾次快要崩潰。
她接受不了,自己為了孩子傾其所有,努力做一個好媽媽,結果兒子卻總是和自己對著干。
而兒子卻表示,媽媽管他管得太嚴了,經常動不動就抱怨、嘮叨、發脾氣。
有壓迫就會有反抗,青春期的孩子是通過反抗,來宣布獨立。
有調查顯示: 約70%的孩子在青春叛逆期會和父母唱反調,75%的家長認為頂嘴是孩子成長中最令人討厭的事情。
這就是為什麼青春期孩子越管越反的原因。
作家魯鵬程說:青春期的孩子叛逆其實是「被迫」形成的。
這個時期的孩子,自我覺醒意識發展到巔峰,他們渴望獨立自主,想要擺脫父母的「控制」。
但是對外界又敏感多疑,父母一句不恰當的話,或者讓孩子不舒服的行為,都可能讓孩子變得叛逆。
所謂的叛逆、唱反調,只是孩子在用對抗來維護自己的心理空間,用頂嘴來維護自己的主權。
青春期,是孩子教育的關鍵
有研究數據表明,女孩10歲、男孩12歲左右進入青春期。
美國心理學家霍林沃斯稱:青春期是「心理性斷乳期」。這個時期的孩子,大腦、生理、性格、價值觀念等都在發生劇變。
他們會突然有著極強的獨立意識,渴望自由和獨立,希望被父母當成大人看待,拒絕做父母眼里的乖孩子。
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那個突然優秀的孩子不愿意聽我們的了,因為我們的孩子正在經歷一場心理與生理的抗爭。
作家劉娜曾分享了一個叫「勁姊」的媽媽的故事:
她有一個特別不讓人省心的兒子,中學時被老師請到學校是家常便飯。
一次,老師打電話給說,她兒子偽造走讀證多次混出學校。老師告訴她孩子停課3天,記過處分。
當時,她正在外地出差,嚇得她立馬回來,晚上10點趕到了學校。
見到兒子時,這位媽媽什麼都沒說,把買的飯菜遞給了兒子。
停課三天里也沒提這件事,第四天在學校門口才問他,你怎麼和保安叔叔斗智斗勇的。
聽媽媽這表情,兒子笑著把事情從頭到尾講了一遍。孩子出校倒也沒做什麼,就是出去走走買了飲料。
媽媽聽了說了句: 「何苦呢,一個人的檔案是要陪伴終生的,要珍惜自己的榮譽。」
又順便告訴他:「媽媽眼睛不好,那天趕去學校,心里又急,晚上開車上高速,萬一出點事,你日子怎麼過呢?」
從這以后,他的兒子開始特別努力學習,再也沒給媽媽添過亂。
《解碼青春期》一書中寫的:
「當一個孩子不斷地推開他的父母,挑釁他的父母,不斷地做這個測試的時候,其實他就是想看看父母愛不愛自己。」
那作為父母,該如何和青春期的孩子相處呢?
麥家給出了很好的答案:
「陪伴青春期的兒子,就是陪伴一頭老虎,你得小心翼翼!
我們作為父母,能做的就是幫助他變成一朵花,抹平堅韌的地方。幫助他度過最搖擺不定,定時炸彈的這樣一個階段」。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要做到以下幾點
《解碼青春期》一書說: 「在青春期,每一個看上去叛逆、難以接近的孩子,都需要父母強有力地支持。」
當青春期的孩子遇上更年期的父母,想要融洽相處,其實是父母和孩子共同經歷的一場考驗和蛻變。
和青春期的孩子相處,到底應該怎麼做呢?
關于青春期叛逆,戈登提出「父母效能」理論:
「青春期孩子叛逆的不是父母,其實他們深愛著父母,他們叛逆的是父母錯誤的養育方式。」
(1)家有青春期孩子,千萬不能硬碰硬
馬未都曾講過他和他兒子的一個故事:
兒子試探地告訴馬未都,自己喜歡一個女孩。
聽到孩子有早戀傾向,馬未都沒有吃驚責怪,而是打趣道:「你太晚了!我比你還小時就有喜歡的女孩了。」
聽爸爸這麼一說,兒子瞬間打開心扉,甚至把爸爸當作崇拜對象,經常隔三差五就找爸爸談心。
薄世寧醫生說:「在孩子的青春期,比逼著他天天學習更重要的,是家長能夠多陪陪孩子,多和他聊聊天,多和他一起分享一些事情。
因為你一旦錯過了這個時期,就永遠也回不來了。」
青春期,是孩子一生發展的關鍵期。
家有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千萬不能和他硬碰硬。簡單粗暴的方法,只會讓孩子的心離父母越來越遠。
為了孩子,我們應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和孩子建立好依戀的親子關系。
因為父母的溝通方式直接決定了能否和孩子融洽相處,也決定了孩子是否能順利度過青春期。
只有構建好親子關系,咱們的孩子才能在青春期向陽而開、向上奔跑。
(2)家長學會放手,孩子才能更好成長
韓國教育專家李柳南曾向大家透露過,她的孩子在青春期時和她關系特別糟糕。
原因是孩子熱愛的東西,和自己希望的方向完全不一樣。為了避免孩子偷偷去學這些,她找人監視孩子。
結果兒子因此患上社交恐懼癥,女兒得了抑郁癥。
從這之后,她才突然意識到自己的教育方式有多麼糟糕,于是徹底放手讓孩子自己做主。
女兒想學糕點烘焙,李柳南支持她的想法。
兒子想學打鼓,這一次她沒有再反對。漸漸地孩子在打鼓這件事上找回了自信,抑郁癥也好了。
從開始時刻想讓孩子按自己設計的路去走,到后面她開始放手,信任孩子能在興趣中有所得,并支持孩子。這一切改變,讓孩子和她和好如初。后來,女兒考上了美國一所有名的大學,兒子也成為一名研究生。
青春期是孩子自我意識萌芽的巔峰期,家長若和孩子過分較勁,很容易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
所以青春期最重要的教育關鍵詞是:放手。
(3)青春期教育的核心,是尊重和信任
《奇葩大會》上劉可樂曾分享過自己的故事:
可樂的媽媽是個極度要求完美的人,考到第二名,都會挨媽媽批評。而可樂爸爸則是很無所謂的人,提倡自由快樂。
這樣的兩個人生活在一起,從此可樂面對的就是火星撞地球,隔三差五就是父母漫無天地的爭吵。
整個高中時期,父母吵架的畫面總會時不時跳出來,這讓她很痛苦。
因此,她患上了「雙向情感障礙患者」,也就是「躁郁癥」,嚴重的時候有自盡傾向。
很多父母,在孩子出生后就很少經營夫妻關系,生活的重心點全放在孩子身上,結果卻因此沒少爭吵過。
父母爭吵,受傷最深的是孩子。
據研究報告,經常爭吵的父母,孩子會在親密依戀關系中變得恐懼,嚴重的有變成邊緣性人格的可能性。
為人父母,是一場修行。
想要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不是給孩子提供多優渥的環境,而是父母給孩子提供安全、有愛的環境,這將是孩子一生的財富。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說:
「青春期總會結束。
如果你和孩子之間的關系很親密,孩子還會在成年之后重新回到你身邊,而你會對他產生很大的影響。
但是,如果你總是批評他、反駁他、要求他,親子關系就破壞了,當他成年后,你就很難再對他有影響了。」
青春期不僅是孩子成長的危險期,也是留給父母的最后機會,是重塑親子關系的黃金期!
作為父母,也許我們會遇到萬般荊棘,但只要足夠的耐心、足夠的理解和信任,終有一天,孩子會感謝你。
要相信,父母每做的任何一次改變,都是孩子破繭成蝶,自由飛向勝利的翅膀。
和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