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惜朝
一個家庭,哪怕家徒四壁,只要有一個愿意陪伴的父親,一個三觀正確的母親,一個重視教育的氛圍,就是子女最大的福報。
始于陪伴
前段時間,考上北大考古系的女孩鐘芳蓉火了。
留守農村18載,她以湖南省文科第四名(676分)的成績被北大錄取。但與父母聚少離多的她,面對鏡頭情不自禁地哽咽:
「因為很久不見(爸媽),只有一年見一次,感覺有點不熟。」
哪怕從小不能在父母身邊長大,鐘芳蓉卻十分理解父母的難處,默默扛起了父母對她的期待。
然而,世上又有多少個「鐘芳蓉」?
鐘芳蓉這樣的孩子,其實很難得,大多數缺少陪伴的孩子只會和父母產生深深的隔閡。
以前認識一個同學,父母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出去打工,把他留在爺爺奶奶身邊長大。
被老一輩寵壞了的他非常叛逆,經常在學校里闖禍,國中畢業后就不讀書了。
聽說后來他和父母鬧翻了,寧愿在外面風水日曬,也也不愿再回那個家。
父母總渴望家庭和睦,渴望子女成才,可你若長期缺席,憑什麼經營一個幸福的家,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呢?
有遠見的父母,都舍得花時間陪伴孩子。
曾國藩,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卻成功培養出好幾代優秀的子女兒孫。
因為不管他有多忙,都會花時間陪伴孩子。
每天早晨,他和孩子一起起床,一起練字、讀書、打掃院子。
孩子今天讀了什麼書,寫了什麼習作,他也會一一過問指導。
正因為父親親力親為的陪伴與引導,他的兒子個個都有出息,一個成為數學家,一個成為外交家。
當今父母,誰不是傾盡所有,想把最好的都留給孩子?
但往往忽略了一個道理: 精神上的富養遠比金錢重要!
父母是孩子一生的老師,父母的陪伴是孩子最需要的教育。
這一份陪伴,不僅滿足了孩子情感上的需要,更在潛移默化中讓孩子看到父母是怎樣的人,知道自己要成為怎樣的人。
窮養富養不如愛養,說教吼叫不如陪伴。真正的教育,一定從陪伴開始。
陷于教育
如果問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白眼狼嗎?
父母的回答一定是:不想。
然而,許多父母正在不知不覺中培養出白眼狼。
孩子上學時第一次打架,父母視而不見,第二次打架,父母把責任推到被打的孩子身上。
那就會有第三次、第四次……總有一天,孩子的拳頭會落到你的身上。
慣子如殺子,你的寵溺與放縱,就是懸在孩子頭上的一把刀。
我們都要明白,即使再愛孩子,也管不了他一輩子。
趁著他年紀還小,好好管教,讓他知道何為規則,何為道德。
否則,年齡的增長只會讓孩子變得更加肆無忌憚,冷酷無情。
父母不能一直聽之任之、逆來順受,培養出一個無法獨立的「巨嬰」。
好孩子是管出來的,熊孩子是慣出來的。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真正優秀的父母,都舍得對孩子「狠心」。
董卿說過,她小時候很不理解父親的的嚴厲,除了每天都要讀書背詩外,還要當著全校同學的面晨跑,不能經常照鏡子,放假時要到賓館做清潔工……
直到長大后,她才明白父親的良苦用心。
堅持晨跑,是為了讓她鍛煉一副好的體魄,也是鍛煉她承受不同目光的能力;
少照鏡子,是讓她少在意自己的外在,多提升自己的內在;
打掃衛生,是為了體驗現實生活的艱辛,學會吃苦耐勞。
「我曾憎恨父親的‘狠心’,但后來發現,沒有他就沒有我的今天。」
孩子就像一張白紙,父母就是第一位著筆者。有管有教,孩子才能夠成才。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父母這輩子最重要的事業。
終于三觀
還記得一年前,那個奸殺10歲女孩的13歲男孩嗎?
他強迫與女孩發生性關系,遭遇反抗后,重重地毆打女孩,并用刀連刺她9刀。
當警方順著血跡敲開他的家門時,他的母親還在擦拭地上的大量血跡!
兒子犯下滔天大罪,母親卻只想掩飾,讓人難以想象他們一家的冷漠態度。
有怎樣的父母,就有怎樣的孩子。
所以當男孩在微信群里「炫耀」自己的罪行時,他的父母在幫他隱瞞真相;
當男孩囂張地強調自己是未成年人時,他的父母拒不道歉、拒不賠償:
「我就是不道歉不賠錢,我兒子三年后還不是照樣回來!」
龍生龍鳳生鳳,耗子養兒打洞洞,什麼樣的父母就會養出什麼樣的孩子。
每一個熊孩子的背后,都有一個熊家庭,熊家長。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 「每個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檢驗自己的人格。」
父母現在的模樣,決定了孩子的將來。
三觀正確的教育,才能將孩子引向正途。
董明珠教育兒子時,始終堅持讓孩子學會吃苦耐勞。
一次,出差回來的董明珠想去學校接兒子放學,但擔心會助長孩子的攀比心理,于是掉頭回家。
那天,兒子比平時晚到了半小時,董明珠問原因,他說:
「有空調的公交車要2元,沒有空調的只要1元,我回來晚了就是等1元的公交車。」
憑著母親自小教導的勤奮與節儉,兒子也變得越來越優秀,早已與杰出的媽媽比肩而立。
童話大王鄭淵潔曾說:
「你是什麼人,你的孩子就是什麼人。」
父母三觀正,是一個家庭最大的福氣,更是孩子最大的幸運。
愿所有的孩子,都能在父母正確三觀的引導下,沉淀出最好的人生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