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什麼事情都辦不好……」
「我現在看見你就煩,太沒用了。」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經常對著孩子們說這些話,有時候當父母的,好像總會看孩子不順眼,老想說她。
就比如說,我家女兒在小升初那個時間段,我每天的情緒都異常焦慮,生怕她沒考上我理想的那所學校。
每天看見孩子上學前慢悠悠地收拾書包、穿鞋,心里就異常不痛快,反復地催促她搞快點,考試成績下降一點,我就著急起來,不停地挑刺。
最后女兒實在忍受不了我反復無常的猙獰模樣,在家跟我大吵了一架。
老公這時出來點撥,「不是女兒做錯了,而是你的期待變高了」,我才醒悟過來,「父母總看孩子不順眼,很多時候錯誤可能并非出在孩子身上,我們自身的問題可能更多。」
之前有提到過一個訪談節目,分別讓父母和孩子給對方打分,小孩給父母打的基本都是滿分,可父母那邊不僅沒有滿分出現,有些還給了「不及格」。
他們不滿意的點有很多,不好好吃飯、太鬧騰、不聽大人話、不好好學習等,都能成為父母挑剔的點。
而教育專家分析,大人總看孩子不順眼,有時候可能與以下兩點有關——
①父母過分焦慮
知名的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曾經提到過父母的「分離焦慮」。
其中提到,伴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會意識到自己與孩子的關系漸行漸遠,子女越來越渴望獨立、渴望能自己做主,這時父母就容易出現「分離焦慮」。
因此他們能明顯地感覺到孩子離自己越來越遠,逐漸脫離了自己的掌控,開始有自己的社交圈和小秘密,這種「分離」會令父母們緊張、焦慮,于是對孩子們的態度也會更加地苛刻。
另外一點,父母在潛意識中對自己的人生缺乏自信和安全感,他們認為這個世界危機四伏,而孩子是自己人生的一部分,所以父母便會把對自我的擔心和畏懼都投射在子女身上。
他們害怕孩子們重復走上自己過去的老路,受自己的苦,所以會對小孩要求過多。
例如,我們可以觀察到——
生活中那些越是自己成績不好的父母,越會要求孩子能好好學習,將來功成名就為父母爭光; 而越是婚姻不順的父母,越會對子女的情感生活和擇偶標準多加干涉,過分挑剔,其本質還是因為他們自己生活的不幸,所以把自我的焦慮轉移到了孩子身上。
②父母對孩子抱有過高的期待
中國父母養育一個孩子長大,付出的成本是頗高的,有些家庭甚至是為了孩子傾其所有。而高投入、高成本相對應的則是「高回報」。
正是如此,所以父母對孩子的期待值也會很高。
在孩子幼年時期,由于他們的自理能力有限,再加上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多半比較調皮、愛闖禍,所以這時父母出自對孩子的疼惜之情,對孩子犯錯的容忍度會相對較高。
可伴隨著孩子長大,父母投入的時間、精力和金錢越來越多,他們對子女的期待值也會隨之增加,對孩子的標準和要求也會變高。
因此,我們能發現很多家長都會說「我家孩子小時候多聽話,怎麼越長大越煩人」,其實有時候并非是孩子有問題,只是因為他們沒能達到自己的期待,所以父母才會失望、憤怒,處處看孩子不順眼。
就好像我在開篇中提到,和女兒升學時那段時間的相處,其實就是源于我對女兒有期待,希望她能考上我想要她去的那所學校,每天過分緊張,對她更是百般挑剔。
而教育學家們指出,很多親子矛盾的產生,都是源自于父母不懂欣賞,用大人的眼光來挑剔孩子,這其實是一種病。比起小孩,父母可能更應該被教育。
教育家福澤諭吉說:「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
父母與其處處挑剔,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掌控他們的每一個成長動態,不如先把自己做好,自己先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再去影響著孩子。
我們見過太多「雙標」的父母,自己每天愛吵架、怒吼,卻要求子女聽話順從,不能發脾氣;自己不愛閱讀,經常玩手機,卻要求子女們能多看書。
如果父母自身不能嚴格要求自我,又憑什麼去要求孩子能夠按自己的要求生活。
德國哲學家卡爾·西奧多·雅斯貝爾斯說過:「所謂的分數、學歷甚至知識都不是教育的本質,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希望我們都能成為「學習型「、」成長型「的父母,用一顆包容、尊重的心來愛護孩子,陪伴他們的成長。
當與孩子之間發生分歧時,懂得學會傾聽和接受孩子們的想法,而不是只想著打擊、反駁和挑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