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希望將孩子培養成內心強大,自信滿滿的人,這不但可以讓他們在社交方面廣交朋友,也可以在成功的路上走得更加順暢。
愛默生曾經說過:「自信就是成功的第一秘訣」。
在孩子成長的路上,父母的養育方式,不僅影響了孩子的性格塑造,甚至影響了孩子內心的成長。
在孩子心智尚未健全的時候,父母就是他的全世界,父母對待他們的方式,決定了他長大以后是否擁有強大的內心,敢于將自己展示于人前。
在教育孩子明斷是非的確重要.
但當孩子處于無助與彷徨之中,父母若能施以援手或給予及時的回應,這都是建立孩子自信和安全感的基礎和保障。
隨著孩子長大,看到是世界也不再是明媚的陽光,當孩子與生活中的黑暗面碰撞,或者被他人的惡意中傷,這時候父母一定要「剛」。
不是強詞奪理,不是恃強凌弱,而是做他心中的一根柱子,頭頂的一片陽光,為他們驅散眼前的迷霧,讓內心的黑暗被照亮,成為孩子內心強大的依靠和力量。
在下面的4個情況下,請為孩子「撐腰」,讓孩子的內心自信又強大。
當其他人要求孩子展示才藝時,請出面為他們緩解尷尬
傅首爾曾在某綜藝中說出,在家庭聚會中,常有家人對他兒子說:「來多了,給阿姨們背首詩!」。這時候,她就會站出來,為孩子出頭,并說「我來背!」
在這種大型的家庭聚會中,當孩子在面對眾多家人展示自己時,常會感到局促和不安。同時也在無形攀比之中,與家中的其他小朋友形成了競爭關系,如果自己背誦的詩歌數量比別人少,或者表現得不盡如人意的時候,孩子的自信心就被打擊,從此覺得自己不行從而否定自己。
在生活中遇到這樣的狀況,父母用智慧來緩解這種比較,并善于挖掘孩子的優點,在父母的包容和理解中,孩子的自信心才會逐漸增長。
當孩子的玩具被搶走時,告訴他們你有權要回來
很多孩子在與其他小朋友玩耍時,都經歷過玩具被搶的時刻。
在知乎類似的提問中,不少網友對自己小時候心愛的玩具被搶走時的那份無助與心疼記憶猶新。
而讓他們更心痛的是,在那個時刻, 愛他們的父母并沒有關注他們內心的感受和需求,只是為了所謂的「面子」,不讓自己處于尷尬地位,便或者強迫孩子將玩具與其他小朋友分享,或者再為孩子買一個新玩家來代替,事情就這樣被潦草得解決了。
殊不知,那心愛的玩具對孩子而言不僅是珍貴的回憶,而且可能是尋求安全感的重要途徑。
而心理學家也曾表明,不要強行要求孩子事事都與他人分享,這種所謂的「大度」只會讓孩子感覺非常的委屈和受傷。
孩子的自我意識正是建立在這種物權的基礎之上的。只有當孩子內心擁有足夠的安全感,才能在生活中敢于向外擴展。
當在生活中,遇到孩子的玩具被搶走的時候,父母又該如何處置呢?
首先:客觀公平的評判并加以引導
比如:當我家孩子在與其他小朋友玩耍的時候,玩具小車被搶走,跟孩子說:
「 那輛小車是你的,你不但具有擁有它的權利,更有保護它的必要。如果你不喜歡分享你的玩具,
你可以跟小朋友說:這是我的玩具,請把玩具還給我,如果有需要的時候,我也會予你鼓勵和幫忙。」
當孩子特別想玩別的小朋友的玩具時,也會告訴他:
「這個玩具是別人的,如果你想玩,你就需要去跟他商量,只有征得人家的同意,你才可以玩。
其次:尊重孩子的選擇
當有其他小朋友來家中做客的時候,先跟孩子溝通,告訴她今天家里會有小朋友來家里做客
并詢問孩子是否愿意把自己的玩具拿出來分享,而那些自認為特別珍貴的玩具,可以先好好收藏。
當孩子面對生活中的欺凌和掠奪,應對的方式只是逆來順受時,就會將孩子培養成「受害者思維」,久而久之會讓孩子產生無力感,也會沉溺于自己被欺負氛圍當中,失去生活中的主動權。
當孩子被嘲笑的時候,給予他們正向的引導
菲利普斯可謂是奧運史上身掛獎牌最多的運動員,擁有贏得22枚獎牌的記錄,飛魚稱號當之無愧。但在他小的時候卻飽受來自其他孩子的譏諷和嘲笑,只因他說話口齒不清和耳朵形狀相對比較大。
好在他的父母發現了問題所在,并引導他全身心得投入到游泳的運動中,內心的負面能量才得以釋放。
在年少的時候,孩子多多少少都有過被嘲笑的經歷。對于嘲笑者而言,這些行為有時候并無惡意,大多數出于娛樂或者玩笑.但對于被嘲笑者而言,內心卻經歷著挫敗和沮喪。
如果當孩子面對嘲諷時,父母處置不當,孩子的內心會產生委屈與怨恨,極端的還有可能報復他人。
俗語曾經說過:良言一語三冬暖,惡語一句九月寒冷。
足以看出,語言是很有力量的,它可以撫慰人心,也可讓人受傷。
當孩子遭遇嘲諷時,父母可以對孩子進行正向的引導,可以說:「媽媽在你這麼大的時候,也有過你這樣的經歷,這只是成長路上的一個小環節。」
面對來自他人的不友好的語言,孩子心里難免有所受傷,這時候父母耐心地聆聽和恰當的理解,會讓孩子內心的負面情緒得以釋放.
同時引導孩子從內心深處聚集力量,才有信心去應對來自外在的嘲諷,將經歷的坎坷轉化為動力,孩子便會更好的成長。
面對老師的批評時,不要放大缺點貶低孩子
在生活中,當老師在學校批評自己的孩子的時候,常聽到父母這樣對老師做出回應,并說道「老師您說得太對了。我這個孩子總是有這個毛病,的確是讓人不省心。」這樣一味得討好老師,貶低孩子的行為,不僅會挫敗孩子的自信,還會讓他們內心特別受傷。
要知道,老師對孩子的評價很多時候是基于更好的班級管理,如果只是依賴老師的評價就給孩子定性是很不負責任的行為。很多時候,只會讓孩子感覺受到兩面的夾擊,也讓他們覺得全世界都沒有懂自己的人.
在我們以往的認知中,老師就代表著權威,他們不僅比我們有智慧而且比我們懂得多, 而且給我們提出的建議也通常是有益的,讓我們在不假思索的情況下,便順從他們提出的建議。
這種盲目的順從其實無法對孩子的情況作出客觀的判斷。
在生活中,當在聽到老師批評時,要對這些獲得的信息進行判斷和加工,并用積極正面的方式傳達給孩子,和他們一起去面對并解決問題。
博媽寫在最后:
想讓孩子成長成自信又強大的人,父母就一定要記得為孩子「撐腰」。
別小瞧父母的一次次撐腰。
正是因為孩子感受到父母在關鍵時候的挺身而出,他們才能內心篤定在自己的路上不斷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