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在后台看到家長的留言,傾訴自己的苦惱:
「孩子一言不合就發脾氣,一點小事就大哭大鬧,稍有不順心還摔東西。」
「兒子越大越不懂事,脾氣也越大!跟個火藥桶一樣,一點就炸,根本就不聽解釋,也不講道理。」
愛發脾氣的小孩,總的來看,就是不愿意商量,脾氣大,玻璃心。
面對這樣一個噴火娃,不禁疑惑,孩子究竟是怎麼了?
這個問題也曾糾纏過我。
小時候豆包是個天使寶寶,可隨著他一點點長大,脾氣越來越大,開始變身小惡魔,常常令我失控抓狂。
後來看了很多兒童心理的書,才發現發脾氣,往往是孩子的求救信號。
父母不僅要看到孩子的小脾氣,更要看到他情緒背后隱藏的需求,正確引導孩子表達情緒。
前幾天,我跟豆包談了兩個多小時的情緒管理,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些:
孩子感受好了,行為才會好
相信父母都會有這樣的體會,在孩子狀態好的時候,他們會更愿意聽取我們的建議,和我們溝通,調整他們的行為。
相反,在他們狀態不好,比如憤怒、沮喪、焦慮的時候,孩子就像一只躲在自己世界里的小刺猬,難以接近,更不說去影響說服了。
「狀態」的基礎就是感受,只有在好的感受下,孩子才可能擁有好的行為表現。
因此,熟練地處理孩子的負面感受,幫助他們找回良好的感受,是親子溝通的第一基礎。
那麼,應該怎麼做呢?
大家來感受一下這個場景:假設明天要考試,孩子一整天都表現得很焦慮,你會怎麼和他溝通?
A、早就讓你復習了,你非要看電視,你看,現在知道著急了吧?
B、放輕松,沒問題的,來,我和你一起再復習一遍。
C、你現在有些焦慮,是因為擔心明天的考試對嗎?真希望明天能夠順利度過。
A,完全從家長角度出發,體現出一種強勢的權威,展示了一種居高臨下的狀態,向孩子傳達這樣的信息:我是對的,有道理的,你應該聽我的,而你是錯的。
這絕對是單向的、無效的溝通。
B,是很多溫和的父母會選擇的——安慰式溝通。聽上去我們似乎是孩子的貼心好友,陪著他們一起努力解決問題。
但你會發現,大多數情況下,孩子并不愿意接受我們所謂的「幫助」
,甚至會找出各種理由拒絕、反抗。這是因為當孩子處于負面感受中時,他們需要的不是幫助,而是一個宣泄的出口,一種被真正理解和接納的感受。
所以,最有效的方式,其實是C——放下我們的主觀想法,從孩子的角度,感受他的感受,和他共鳴。
讓孩子明白,我們懂他的焦慮,也懂他的渴望。
不要太著急把他拉到正軌,更不要覺得我都犧牲我自己的時間陪伴你了,你為什麼還不能好好學學。
孩子只有感受好了,才能正向溝通,才能行為改善。
認可孩子的情緒,是讓孩子感受變好,走近孩子的第一步。
如何認可孩子的情緒
那要怎麼做到這一點呢?我們需要記住兩個事實。
第一,即便對待同一件事,我們和孩子的感受程度,也大不相同。
《小王子》里說:「每一個大人都曾經是個孩子,只是我們忘記了。 」
我們忘記了,自己也曾經那麼在乎一塊橡皮、一輛玩具車和一張閃亮的貼紙,這些在我們父母的眼里不屑一顧的事,也曾經是我們的整個世界。
我們常說要尊重孩子,其實尊重就是允許孩子有和我們不同的、獨立的感受。
所以,當我們的腦海中閃過「就這麼點小事」的念頭時,請提醒自己,孩子在乎的事,對他們來說就是大事。
第二,孩子的每一種情緒背后,一定都有他的真正需求。
行為背后必有情緒,情緒背后必有需求。
當需求被滿足,需求引起的不正確行為自然會消失。
大多數情況下,孩子在乎的,并不是我們眼前看到的事,而是隱藏在這表面現象之后的某種需求。
所以,沒弄清孩子的真實需求,就隨意出手幫忙,是很難產生效果的。
打個比方,孩子之間搶玩具,是不是因為他剛好想要玩這個玩具呢?大多數情況下,都不是!
這個玩具擺在面前半天了,他都沒有在意,直到另一個小朋友拿起來,他才想著去搶。
他搶的,不是玩具,而是玩具背后的控制欲。
當我們明白了上面這兩點,孩子發脾氣時該怎麼做,就非常明確了。
第一步,允許孩子說,鼓勵孩子說,讓他們充分傾訴。
對于孩子來說,一個大人愿意真正耐心地聽他說話,是很重要的。
第二步,你需要簡單地重復或者描述孩子的感受。
在大多數情況下,通過這兩個步驟,孩子充分地表達了心中的感受,又得到了爸爸媽媽的理解和共鳴,他們的內心能量就會慢慢恢復。
特殊情況處理
當然,也會有一些特殊的情況需要處理,比如,有家長會問:孩子容易為了一點小事就大發雷霆、情緒失控,怎麼辦?
其實,不是孩子為了一點小事。而是,孩子不適應「一點小事」帶來的「突然的變化」。
孩子的世界很小,能量也相對更小,面對變化,孩子無法處理或者接受變化,就會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
有兩個突破口:
1、提前告訴孩子相關的安排,給孩子一些緩沖的時間,來調整狀態;
2、如果孩子期待發生的事情難以實現,那麼可以用夸張的方式幫孩子表達愿望,讓孩子在開心中明白,自己的想法過于理想,由此更容易面對現實。
對于大一些的孩子,可以順著孩子思路表達他想出去玩的愿望,并且做出彌補的承諾(一旦許諾,一定要盡力實現哦)。
還有一個常見的問題,在多個孩子的家庭中,孩子間總是會下意識地互相比較。
比如,當一個孩子獲得生日禮物時,另一個孩子很可能會問:為什麼他有,我沒有?
這個時候,我們要一定記住,孩子的「為什麼」并不一定是真有疑問,例如此刻他的「為什麼」,只是在進行比較。
我們要跳過「因為,所以」的思維定式,不要用「因為」來回應。
這時候,無論我們如何解釋原因,孩子都不會滿意。孩子需要的,是我們真正接納他的感受。
既然他已經說出了自己的想法,那我們依然只要用剛才的步驟——重復他的感受就可以。
比如,可以告訴他,「這次你沒有禮物,你一定也很希望在生日時得到一份禮物。」
讓孩子知道我們懂他的心情,同時也暗示他,生日時他也一樣會有禮物。
這樣表達比直接說「因為他過生日」,效果要好得多。
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接住孩子的負面情緒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當孩子發脾氣時,大部分父母很難做到的一點,就是看見,并感同身受的理解孩子的心情。
其實,當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情緒是被允許的、被接納的,怒氣就減少了一半。
所以,請牢記處理孩子負面情緒的兩個關鍵步驟:傾聽孩子+重復孩子的感受。一定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當孩子心情平復之后,再來和孩子回顧討論:為什麼會發脾氣,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感受。
比如孩子晚上睡覺前還想吃蛋糕,媽媽不答應,就大哭大鬧。
可以心平氣和地討論:為什麼大人會拒絕他的要求。
再告訴孩子,有話要好好說,才能讓爸爸媽媽準確知道你內心的感受,扔東西、大吼大叫,反而會讓人不知道你在想什麼,你需要什麼。
談論的過程中,就事論事,不要指責否定孩子。
讓孩子明白:你的所有情緒,爸爸媽媽都理解。但不當的行為需要改正,過激的情緒表達也不可取。
只有這樣,發脾氣這件事才能變成教育孩子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