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挑剔大于滿意,
別讓批評多過贊美。
席慕蓉說過這樣一段話:
家的定義不是房子,它應該是一個有愛你的人,有你的父母,有你的童年,有你的妻子,有你生活奮斗的痕跡。
你的所有人生,在一個小小的范圍發生了,那里就是你的家。
家的溫度,往往決定了一個人的生活質量和幸福程度。
一個家庭是否幸福,看看網上流傳的這6張圖片就知道了。
1
積極對話vs消極對話
聽過這樣一句話:「語言,要麼是窗,要麼是墻,全看你抱著怎樣的態度。」
在家庭中,家人之間遇到事情,若總是消極對話,不僅無法解決問題,感情也會慢慢破裂。
心理學家陳海賢,曾講過一個故事。
他有個朋友阿偉,平時熱衷于提升自己,有空不是在家看書,就是去外面聽課。
可對于阿偉的興趣,妻子卻非常不理解,很快兩人就產生沖突。
妻子經常嘲諷他說:
「你以為還在學校呢,有那工夫不如花在工作上,老老實實掙錢比什麼都強。」
阿偉也不甘示弱地回擊說:「除了柴米油鹽,你還懂啥。」
兩人誰也說服不了誰,后來彼此就互不搭理,冷戰了一個多月,最終還是失婚了。
法國心理學家勒洛爾說:
「如果你能克制自己,不把情緒帶入溝通當中,而是就事論事,那麼解決問題的效率就會大幅提升。」
一家人相處,難免會發生矛盾和碰撞,若一味埋怨指責,只會讓整個家庭分崩離析。
遇事不妨心平氣和點,有話好好說,多一些理解,少一點對抗。
抱著解決問題的態度,再大的事也能妥善處理。
2
舒適vs緊張
美國心理學家薩巴瑞在《家庭的覺醒》里,講了自身的經歷。
有段時間,薩巴瑞因為工作,情緒非常不好。
回到家,孩子一哭鬧,她就大聲斥責,結果孩子哭得更兇。
老公下班后,做的事說的話稍有不對,她又大發雷霆。
最后不僅孩子天天撒潑打滾,老公也發了脾氣,經常因一點小事跟自己爆發爭吵。
整個家的氛圍變得緊張和壓抑,每個人都感到不開心。
看到這個結果,薩巴瑞開始反思,并調整自己的情緒。
孩子淘氣,她就給他擁抱和安慰,陪他玩耍,對老公她也給予更多溝通和包容。
慢慢地,家庭里又充滿了歡聲笑語。
作家姚樂絲·卡耐基說過:
「不要太注重家庭的外觀及形式,最主要的,是要注意家庭里特有的充滿了愛、溫暖與明朗的氣氛。」
相比于壓抑的氣氛,寬松舒適的家庭環境,使得家人彼此間更加親近,相處也更舒服。
在這種氛圍里,每個成員都能感到自在溫暖。
一個充滿輕松與趣味的家庭,才會相處不累,和和美美。
3
贊美vs指責
作家安徒生寫過一則故事。
有個淳樸的老頭,他把自家的馬趕到集市,想要換點「有用的東西」。
他先是把馬換成了牛,接著用牛換了羊,后來,又把羊換成鵝,鵝換成雞……換到最后,換了一堆爛蘋果。
用一匹大馬換來一堆爛蘋果,很多人都覺得老頭這次回去,少不了要挨頓罵。
沒想到他回家后,卻得到了一個甜甜的吻。
當老頭講起交易的經歷,無論換了什麼,老婆子都開心地說:「那簡直是太好了。」
最后,老婆子夸贊他說:「老頭子做事,總不會錯。」
故事里的老頭子并不是一個聰明人,但老太婆不僅沒有責備,反而總是無條件相信他。
很多不幸福的家庭,歸咎起來往往都是因為一句責備,一次抱怨。
聽過一句話:「和家人相處,別讓挑剔大于滿意,別讓批評多過贊美。」
在家庭中,遇到事情,與其吹毛求疵,不如多些肯定。
一個家庭保持和諧的秘訣,不過是懂得體諒彼此的苦,欣賞彼此的好。
4
以身作則vs粗暴教育
托爾斯泰曾經說過:
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
在家庭中,父母想要教育好孩子,與其粗暴對待,不如以身作則,做好榜樣。
香港藝人陳美齡,曾因為兒子們不愛學習,感到非常頭疼。
一開始,她嚴厲地訓斥他們,逼迫他們看書寫字。
沒想到激起孩子的叛逆心,他們不僅更討厭學習,甚至對母親也產生抗拒心理。
后來陳美齡便改變策略,她主動報了班,拿起書本,繼續自己的學業。
每天在家里,她也投入大量時間看書,做功課。
看到媽媽這麼勤奮努力,兒子們受到感染,也有樣學樣,很快都愛上了學習。
后來,陳美齡取得了教育學博士學位,她的三個兒子也全部考入斯坦福大學。
有句話說得好: 言傳不如身教。
想讓孩子學會節約,你得先吃光碗里的飯菜;要求孩子懂得禮貌,你得先保證自己對人彬彬有禮。
父母以身作則,才能在潛移默化中,讓孩子慢慢實現蛻變。
一個充滿正能量的家庭,父母永遠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5
陪伴vs疏離
《朗讀者》中,有這樣一句話:
「陪伴很溫暖,它意味著在這個世界上有人愿意把最美好的東西給你,那就是時間。」
20世紀80年代,牙科醫生愛德華家的小兒子迷上電影。
父親便從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時間,每天陪兒子玩攝影,最后還拍了部影片。
10歲那年,孩子對編程產生興趣。
當時互聯網剛興起,愛德華雖然不了解,但仍陪著孩子一起搗鼓。
這個孩子就是后來創立了臉書的扎克伯格。
而成名后的扎克伯格,無論日程安排再緊密,每周都會專門抽一天與家人聚會。
幾十年來,無論大事小事,他們彼此之間相互陪伴,從不缺席。
正如汪曾祺說: 「家人閑坐,燈火可親。」
在這個什麼都是快節奏的年代,時間太寶貴,應該把它留給最愛我們的家人。
對一個人而言,最欣喜的事,也莫過于有家可回,有人在等,有盞燈為你留守。
6
敞開心扉vs拒絕溝通
網上有人曾問:「家人相處最可怕的狀態是什麼?」
底下有高贊回復說: 「最可怕的就是拒絕交流,你不說,我也不說,慢慢就有了隔閡。」
演員倪虹潔曾講述過自己的經歷。
倪虹潔的父母,對她進入演藝圈一直不贊同。
一次,全家人正在吃晚飯,電視里突然播放了倪虹潔拍的內衣廣告。
瞬間,飯桌上鴉雀無聲。
父母雙雙選擇埋頭吃飯,一句話也不說,直到廣告播放結束。
她在節目采訪時坦言:
「對于這件事,我們就總是回避,要不就不說,要不就當沒發生過一樣,大家都別別扭扭,特別難受。」
這讓她和父母之間產生了隔膜,家里氛圍也總是很沉重。
缺乏溝通的家庭,相當于每個人的內心都上了一把鎖。
在沉默不語中,把家人關在了門外。
林清玄說過一句話: 「心扉的突然洞開,來自于從容,來自于有情。」
只有彼此打開心門,才能把事情說開,將誤會消解,家才能平順安寧。
▽
有人曾問楊絳先生:「你最大的成就是什麼,是成為作家嗎?」
楊絳笑著回答說:「我最大的成就,是我有一個好家。」
人這一生,無論在外面走多遠,家都是最終的港灣與歸宿。
一家人其樂融融,比贏得全世界更有意義。
愿你我讀懂這6張圖,用心經營好家庭,收獲屬于自己的幸福與美滿。
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