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們在形容父親的時候,總會說父親就像一座大山,剛直偉岸,庇護全家。
可如今的孩子們在形容父親時,通常都會交白卷,孩子們給出的回答是:
「我一周見父親的面,不超過三次,對他的印象,實在不深。」
這讓我們想起作家劉墉說過的那句話:「許多爸爸在孩子圖畫里,都沒有手。為什麼?因為在孩子的記憶里,爸爸像一團影子,總是抓不住。」
本文配圖均源于網絡,圖文均無關
想想現實情況,發現「父愛缺席」的情況比比皆是,因為缺席的父親多了,好像就成為一件正常的事情,大家都見怪不怪,甚至誤以為一個家里沒有父親也可以生存。
殊不知,對于孩子們來說,父親是很重要的存在。從小父子關系的疏遠或仇視,都會影響孩子將來的性格發育。
2015年,上海社科院做過一項調查研究,發現在近十年間,孩子教育主要由父親負責的比例,從30%降低到了20%左右。
這些「消失不見」的父親,都去哪兒了呢?
最常見的理由:忙著在工作,養活全家。
這是很多普通家庭的無奈,父親作為家庭的頂梁柱,需要在外奔波忙碌,成天忙著在外面應酬,回到家里孩子已經睡著,等出去工作的時候,小孩還沒醒。
更有甚者,為了賺到更多的錢,背井離鄉去大城市打拼,一年可能見不到孩子一面。
殘酷的現實下,父親與孩子難以培養感情,關系自然不親近。
最令人生氣的理由:父親忙著玩,認為孩子就該母親管
除了生活的無奈以外,很多父親明明有時間有精力,卻忙著自己玩手機或者出去跟狐朋狗友鬼混,絲毫不在意家庭,更別談教育孩子。
這類男人大多比較「大男子主義」,覺得自己在外辛苦養家,相夫教子是女人的分內之事。
網絡上之前就流行過這樣一個段子——
一位男性吹噓:「我老婆能洗衣服、做家務、做飯、帶娃、逛街,自己賺錢。」
底下有人評論:「像你老婆這樣的,在我們這里叫寡婦。」
一段對話,充滿了辛辣諷刺的意味。可惜現實生活中,這樣的男性還不少。
他們的「不作為」,不僅會為家庭矛盾埋下伏筆,更會導致和孩子之間關系變得疏遠,難以親近起來,對小孩的心理健康和個性發育都會留下缺陷。
1、性格自卑
著名的心理學家格爾迪認為,父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獨特的角色,他的存在,對孩子們來說,意味著一種特別的力量。
曾經看到一篇報道,里面提到父親在家庭中的缺席,對男孩和女孩都會造成影響。
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母親的無條件的愛,無微不至的關懷,與父親的「不作為」形成對比,這種強烈的反差會讓孩子反省:我是不是還不夠完美,所以得不到父親的愛。
在長時間的負面心理暗示下,孩子就會產生自我懷疑,甚至變得自卑起來。
2、性格極端,內心缺愛
與父親的關系疏遠,令孩子們感覺壓力倍增,長期下去,性格可能變得扭曲割裂。
對男孩來說,為了不讓別人失望,他們未來可能會不停地尋找他人的認同感,抗壓能力比較弱,只要他人一句否定,孩子們便接受不了,斗志全無。 對女孩來說,父親在人生中的缺失,會讓她們失去自信,更加渴望異性的關懷和鼓勵,只要對方稍微對自己好一點,就會完全投入進去,誤以為自己遇上了真愛。
這種「缺愛」心理,很容易導致女孩遇上渣男,最終在感情中一次次受傷。
3、容易自我懲罰
無論是冷漠型父親,還是打擊型父親,其實都不利于孩子個性的完善。
因為你們的態度,常常是通過心理上的折磨,來教育孩子。
例如,當孩子犯錯以后,父親經常對著孩子使用「冷暴力」,任憑孩子如何認錯,他就是不理不睬。
抑或拼命地用言語來攻擊孩子,反復強調孩子的錯誤有多愚蠢,絲毫不給孩子懺悔和改過的空間,只是反復揪著他們的錯誤不放。
這種錯誤的教育方式,往往會讓孩子陷入另一個極端—— 長大后容易自我懲罰。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會先把錯誤怪在自己的身上,無比后悔自責。
長期如此,孩子內心負擔太重,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疏導,很容易精神崩塌。
4、容易性格暴躁叛逆
「父親」兩個字,對孩子來說,意味著權威、冷靜、客觀。
從父親身上,孩子將會學習到如何遵守社會秩序、處事規范以及與他人交往時的行為準則。
如果父親缺席教育,往往就會讓孩子變得難以冷靜,不能客觀處事,更加容易情緒化,性格變得叛逆、易激怒。
曾經就有研究發現,那些童年缺乏父親教育、陪伴的小孩,長大后出現不良行為的比例是有父親陪伴的小孩的三倍。
綜上所述,可知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也希望各位父親能夠警醒,有時間的時候多陪伴家人、陪伴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