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過了五十歲之后,兒女長大了,自己也等著抱孫子、外孫了。
可是很多家庭的發展,卻不符合常理,兒女找不到對象的問題,頻繁出現。
父母在一旁,干著急,可是兒女卻表現得很淡定,或者連續去相親,但一個都看不上。
漫畫家朱德庸說過:「愛情最大的敵人是‘習慣’:習慣你的行為,習慣你的想法,甚至習慣你的長相。」
年輕人要去愛一個人,很大程度上是習慣和對方相處,習慣對方的言行舉止。若是不愛,也是如此。
作為父母,發現兒女總是找不到對象,那就逼著他們改掉一些習慣,重新塑造自己,做「愛情」的主人。
01
不要「封閉自己」,主動表露自己對愛情的渴望。
很多人,喜歡不動聲色地觀察對方的一言一行,卻不流露自己的心聲。
社交場合,需要有「藏」的智慧,但是愛情不一樣。
你什麼都藏起來,別人沒有義務透過現象看本質,反復猜測你的想法。
也許很多年輕人,性格很內向,但是可以通過友善的表情,借助微信等,進行互動。越善于表達自己,越能夠獲得愛情。
遼寧沈陽有一位小伙子小胡,因為是長途司機,生活的場所不固定,導致32歲了,還沒有對象。
為了不讓自己一直單身,他在貨車上懸掛了一條橫幅,表達自己找對象的急迫性,并且通過網絡,廣而告之。
果然,他找到了心儀的姑娘,然后更換了橫幅——征婚成功了。
是騾子是馬,拉出去遛一遛,亮個相,別人看到了,自然會多一些關注,自己的社交面也拓寬了。
02
不要「一直等待」,主動去接觸有意向的人。
看過一個故事。
一位禪師,學了很多年的「移山大法」。
他學成歸來之后,很多人很好奇,問:「禪師,表演一下吧。」
禪師說:「移山大法,很容易,人人都會啊——山不過來,我就過去。」
大家頓悟。人是活的,山是固定的。你移動大山是不能的,但是移動自己是可以的。
很多年輕人,從小就養成了等待的習慣。
等父母送他去上學,等父母接他放學;等出考試成績,等著父母幫忙找工作,等下一次考公......很多的時間,在等待中流失了。
人到了二十幾歲,還等什麼呢?你在等一個對象,對象也在等你。
也有一些人,遇到了有意向的人,但是彼此等待一次機遇,或者等幾年,多賺點錢,再正式相愛。這都是錯誤的。
時間會改變很多東西,也會讓等待的人失望。與其是等待中變成大齡剩女剩男,不如主動去找那個有可能變成戀人的人。
事實上,那些「漂洋過海來看你」的行為,最容易打動人,最容易獲得愛情。
03
不要「懷念過去」,去擁抱未來的日子。
作家張小嫻說過:「思念只是一種習慣,就習慣一下不去思念任何人吧。」
很多年輕人找不到對象,不是一次對象都沒有找,而是經歷一次失敗的戀情,然后就沉迷在其中了。
覺得一個戀人被自己弄丟了,從今往后,世上就沒有人可以取代他了。這是錯誤的觀念,人哪能一棵樹上吊死呢?
學校的戀情,某次工作中遇到有好感的人,隨著大學畢業、工作環境的改變,過去的感情就弄丟了,沒什麼奇怪的。
「天涯何處無芳草,何必單戀一枝花」,習慣了去懷念過去的東西,不如主動去迎接明天的東西。
人總要向前看,昨天的花朵再美,也會凋零。
把思維調整一下,思念留給明天,習慣性多思念一些親戚朋友,分散開來,自然就會豁然開朗。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這樣的道理,是永遠都行得通的。
要這樣想,你思念的人,已經牽手別的人了,還有什麼意義呢?
04
不要「按圖索驥」,建立靈活多變的找對象的條件。
在找對象之前,我們會設計很多的條條框框。
比方說,某姑娘,要找身高一米八、有穩定工作、有房子車子、父母都得有工作的男人,年紀比她大一點。
條件設計好了,但是遇到的人,不太符合,因而習慣性「否定」。
更多的家庭,一開口就會要求兒女,一定要遇到「門當戶對」的人。可是,很多父母都沒有搞清楚,什麼是門當戶對。
家庭的經濟條件、地位、身世背景、學歷等,組合在一起,就是「門當戶小」。顯然是狹隘的思維。
真正的門當戶對,是兩個年輕人都積極向上,敢于白手起家,擺脫原生家庭的控制和依賴。
拿著圖紙去找千里馬,多半會失望。善于變通,敢于打破常規,找對象就簡單多了。
窮小子可以愛富家女,富二代可以牽手窮女人,他們都可以不要父母留下的財產,從零開始。
倒是那些好吃懶做的人,不管家庭背景如何,都別要,就算是「門當戶對」,也不會有幸福的。
05
作家馬克吐溫說過:「習慣就是習慣,誰也不能將其扔出窗外,只能一步一步地引下樓。」
如果父母發現兒女有不好的習慣,也不要急著去改變,避免病急亂投醫的情況。畢竟,找錯了對象,比不找對象更麻煩。
最好是,用新的習慣去取代舊的習慣,從而達到人生「積極向上、全新」的目的。
主動表達自己、主動去看望喜歡的人、把思念留給將來、設定寬松而既定的擇偶條件,好的愛情,也會如約而至。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真愛無模式,只要有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