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一位家長心中,都曾經有過這樣的疑問:天才是怎樣煉成的?
別說,不只是家長,科學家們對于這個問題也很關心。1971年,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和范德堡大學在美國教育部的扶持下,發起了一個名為SMPY(Study ofMathematically Precocious Youth,數學能力超群兒童研究)的研究小組。這個小組以三位美國頂尖教育科學家為核心,追蹤全美5000名最聰明的兒童的成長軌跡,尤其是那些在數理邏輯上Top 1%、0.1%甚至是0.01%的孩子。
這是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天才兒童研究實驗,它整整持續了40多年。
你猜結果怎麼樣?
經過數十年的研究,科學家們取得了「重大」的發現——
哪怕是再聰明的天才孩子,他們也需要通過家長和老師的幫助,才能讓潛能充分發揮。換句話說,孩子將來能否有所成就,關鍵在于后天的培養。
你是不是也對這個結果大跌眼鏡?但其實,這個結果還是很有意義的,它肯定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表明了天才,是后天培養出來的。
SMPY研究小組的發現也說明這樣一個事實——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有很多的興趣點,他們會為之著迷,如果我們可以敏銳捕捉到孩子為之著迷的興趣點,并對此不遺余力地加以重視、給予支持,那麼興趣就會變為孩子的特長,并最終將助力孩子取得更大成就。
美國心理學專家彼得•L•本森提出過一個「火花理論」。他認為,幾乎每個孩子都具備某種潛力——包括興趣、熱情、天賦或者關注等等。這些潛力是他們的「火花」,一旦被激發,則能為他們帶來巨大的快樂和自信,讓他們更具前進的動力與方向。
但他同時也指出,僅有四分之一的孩子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大部分家長卻沒有讓孩子的這股「火花」充分燃燒,甚至是完全忽視了它。
那麼,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怎麼發現孩子的「火花」呢?
如果我們去查一些名人的父母,會有一個奇妙的發現:
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母親是美國著名商界人士,曾任IBM高級主管;
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父親其實才華橫溢,有著超凡的演講能力.
.....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我想說的,不是才華可以遺傳,而是家庭氛圍的熏陶對孩子影響會非常大。一般來說,父母喜歡什麼、擅長什麼,往往也會耳濡目染的傳遞給孩子。
社交網站Facebook的研究團隊在針對英語國家560萬個用戶數據進行分析統計后發現,孩子更可能嶄露頭角的領域,的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遺傳」,會多多少少受父母職業的影響,傾向于跟隨父母的腳步——比如,科學家父親培養出科學家女兒的機率,比其他職業的父親高出3.9倍。
因此,在孩子小的時候,家長不妨直面自己的長短板,總結一下自己擅長的方向。要知道,那可是找到孩子天賦的一條捷徑,說不定能夠更高效地發掘出他們的潛能哦。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耶魯大學羅伯特•斯騰伯格教授制作了一個表格,里面列舉了20項孩子的日常行為,包括唱歌、畫畫、情緒表達、思維邏輯等方方面面。
比如,孩子「唱歌時音階很準」、「能夠精彩地講故事」、「善于模仿各種動作和表情」等等。
這項測試旨在根據孩子的表現,推測出他們在某些方面的天賦所在,并重點加以培養。
根據表格內容來看——
當孩子的天賦被及時發掘時,他們在某個領域被認可之后,這份成就感將會大大激發他們的自信心,從而有助于他們在相對不熟悉的方面積極拓展,有所突破。
高爾基曾說:「天才就是勞動,人的天賦就像火花,它既可以熄滅,也可以旺盛地燃燒起來,它成為熊熊烈火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勞動。」這里的勞動,其實就可以理解為實踐。
有的時候,我們想培養孩子對一些事物的興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有針對性的努力,也就是「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這一概念,是由德國認知心理學家安德斯•埃里克森提出的。
它并不僅僅只是單純把一件事情做一萬遍的簡單重復,而是需要建立一套反饋體系,幫助我們做到高效的勤奮。
學習樂器就比較有代表性,想要小有所成,就必須持續的花費大量時間,同時也需要遵循一定的方式方法。
這其中心態很重要,重復只是方法,但興趣才是動力,如果只是一味的強迫學習,只會適得其反。
作為家長,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但成長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無論是智商爆表的天才兒童,還是大部分的普通孩子,只要接受良好的后天教育,都可以成材。
愿每一個孩子都能夠種下興趣的種子,讓夢想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