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久之前,我跟C爸一起看過一個于謙的綜藝。
當被問道:「你最怕你兒子跟你說什麼?」
于謙說:「我最怕他什麼也不說。」
于謙透露,自己每次問兒子:「學校生活怎麼樣啊?」
兒子的回答永遠就是:「挺好的」、「就那樣」,剩下的再沒其他話可說了。
于謙也是無奈:「這個是我最害怕的,因為你不了解他,也開始進入不了他的世界。」
還真沒想到,在台上「句句珠璣,侃侃而談,啥梗都能接」的相聲皇后,在兒子面前竟然怕「冷場」。
當時我跟C爸面面相覷,是真的嗎?娃才12、13歲就要面臨無話可說了嗎?
后來只要見著身邊有十幾歲孩子的朋友,就下意識的問問,沒想到,這真的是很多家庭的常態。
小的時候小嘴叭叭叭,不聽全家人都要聽TA說的「小八哥」,如今變成了沉默是金的「大石頭」。
吃了嗎?——吃了;穿暖點。——知道了;然后,就沒然后了。曾經有一項針對20870名中小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
只有26.73%的人表示有了心里話最想告訴的人是父母,并且這一比例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而呈現逐漸下降的趨勢。
其中,中學生首選「和同學、好朋友說心里話」的比例為57.54%,小學生為42.89%。
為什麼孩子越長大,和父母越無話可說了呢?
原因之一:大人不會聽
如果我說是你親手堵住了孩子的嘴?你可能會反駁。
但,大多數父母,都不是一個很好的傾聽者。
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帶著成人理性的頭腦去聽,在聽的時候,大腦忙著高速運轉,忙著分析、評價,把自己以為的正確的認知強加給這個人。
不妨自我對照下,我們真的有「聽」孩子說話嗎?
孩子正嘎吱嘎吱地吃著炸薯片:「媽媽,薯片真好吃!」
「那也別光吃薯片這些沒營養的了,多吃點魚,吃魚更聰明!」
孩子興沖沖地跑過來:「媽媽,我發現了一塊特別奇怪的石頭,你看像不像烏龜。」
「在哪兒弄的啊,臟兮兮的,扔了,趕緊回家洗手吃飯去!」
孩子把腿磕破了,抱著腿疼得直哭。
「我說什麼了,讓你慢點,看著點,不聽吧,這下知道疼了吧,長記性了吧!」
就這場景,熟悉不?
事實上,我們只「聽」到了「沒營養、不衛生、急于評價、講道理、解決問題」,就是沒「聽」到孩子。
我們總是「來不及」聽完孩子分享的趣事,就「等不及」告訴孩子你想傳達的內容。
真正的聽,是一種簡單的,單純的接納。
就像台灣心理咨詢師周志堅博士所說:
我們必須把自己「變成五歲的孩子」,用一顆「赤子之心」進入生命,它是情感的、靈性的、直覺的。
說白了就是,不帶有任何評判去傾聽,心理學叫「無條件積極關注」。
在親子關系中,我們考慮更多的是「怎麼說,才能讓孩子聽進去」。
但是,你只想表達自己,甚至強迫孩子接受你的觀念,天兒都沒法兒聊,誰又愿意聽?
當孩子的感受總是被否認或者忽略的時候,他們會感到難過和憤怒,信號也就自動斷開了,慢慢就不說了。
如果你「聽對了」,完全理解了孩子的心思,信號就連上了,也為進一步溝通創造了條件。
所以,我們總抱怨孩子不和我們說,可事實上孩子曾經不止一次開過口,是我們堵住了孩子的嘴,捂住了自己的耳朵。
縱使你有再多的愛,孩子也接收不到了,縱使孩子有多麼想說,也就說不出口了。
原因之二:大人不會說
國際著名的親子溝通專家阿黛爾·法伯說過:
永遠都不要低估親子對話對孩子一生的影響力。
同時,她還寫出了「十大娃希望你閉嘴」的場景。
這麼說吧,1、4、5、9、10我全中了~
今天我把「十大娃希望你閉嘴」的場景羅列出來,跟大家一起共勉,看看這幾種場景你有沒有格外熟悉。
為了達到最佳觀賞效果,C媽建議你觀看的同時,角色代入一下:
把自己當成孩子,或者假裝是兒時的自己。
場景一:責備和問罪「怎麼老是這樣,都說了多少遍了,進屋洗手,進屋洗手,你看弄得墻上又是一片臟印兒!」
「到底怎麼回事啊,你就不能按媽媽說的來嗎?」
不同孩子的不同反應:
墻可能比我還要重要;
我就不承認,說這不是我弄的;
我真的這麼糟糕嗎?
你不是說我不聽嗎?我就不聽了。
場景二:謾罵「傻不傻啊,現在什麼天氣啊,穿個毛衣出去,熱不熱!」
「洗個手,都能濺得哪兒哪兒都是,你說你還能干個啥?」
「笨死了都,這個題說了幾百遍了,還總是犯錯誤!!」
不同孩子的不同反應:
哼,我下次還要這樣做,我要報復他,下次,我要穿個更厚的!
媽媽說得對,我就是笨,我什麼都做不好,洗個手都會惹麻煩!
我討厭她!
場景三:威脅「趕緊去寫作業,今天不寫完,就別吃飯了!」
「別再碰那個燈泡了!再碰就被電死了,再也見不到媽媽了!」
「我最后再數三下,趕緊放下玩具,跟我回家,三、二、一!」
不同孩子的不同反應:
我早就餓,不寫完還不能吃飯,嗚嗚……媽媽太壞了(他不會知道你不會真的餓他);
我偏不信,等他不在的時候,我還去摸;
總是這樣,三二一,煩死了。
「去,把杯子拿過來!」
「快點,寫作業去!」
「不是說讓你把玩具整理了嗎?還不動!立刻!馬上!!」
不同孩子的不同反應:
我不想動,總是指揮我動。
我怎麼做,才能擺脫這些討厭的事呢?
她真討厭,煩死了。
場景五:說教「你覺得從弟弟手里搶東西對嗎?你不知道好的行為習慣有多重要。你必須明白,如果我們希望別人對我們有禮貌,我們就要對人有禮貌。你是不是也不愿意弟弟搶你的東西?那你就別搶他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衣服疊都疊不好,以后學習怎麼能學好,干啥事,都要認真點。細節決定成敗,明白嗎?小事做不好,以后大事也會出問題!」
不同孩子的不同反應:
沒完沒了的,誰愛聽似的;
我好想遠離這里啊!
不聽不聽,王八念經~
場景六:警告「我告訴你啊,我現在很煩躁,別沒事找事!」
「看著點,看著點,走路不知道看周圍啊,小心車把你撞飛!」
「別再往高爬了,摔下來你可別哭,我可不管!」
不同孩子的不同反應:
我也很煩躁,我也想罵她!
世界太可怕了,太危險了。
那我該怎麼辦呢?我想去爬過去試試。
場景七:控訴「看見我這皺紋了嗎?看見我這白頭髮了嗎,還不都是為了你!」
「讓媽媽省點心吧,這一天天折騰,都要犯心臟病了。」
「等你有了孩子,就知道媽媽的不容易了。」
不同孩子的不同反應:
我覺得我很對不起媽媽!
都是我的錯,我惹媽媽生氣,可能會讓媽媽生病。
光說這個有啥用,反正現在我沒有!我才不在乎!
「你看看***,同樣的年紀,為啥人家那麼聽話!」
「你怎麼就不能像你姐姐一樣,老老實實地吃個飯啊!」
「看你那個表姐,人家每天干干凈凈的,誰都喜歡,你看看你臟死了!」
不同孩子的不同反應:
他愛姐姐比愛我要多一些。
我討厭***。
我自己真的很失敗,哪兒哪兒都不如別人。
場景九:諷刺挖苦「這就是你寫的作業?也許老師能看懂這天書,我可看不懂這鬼畫符。」
「什麼?大冷天的偏要吃雪糕,你也不怕拉肚子!」
「哼,你可真是有本事,把玩具扔公園就回家了,你怎麼不把你自己丟了啊!」
不同孩子的不同反應:
嘲笑我就真的好麼?真是的,真討厭;
怎麼做都是錯,我為什麼還要努力呢?
我就要吃,就要吃,我要證明我不拉肚子,我沒錯。
我覺得我被羞辱了,丟死人了,我要報復她。
場景十:預言「你知道撒謊的結果是什麼嗎?長大后以后再也沒人會相信你了」
「你如果總是這麼自私的話,以后沒有人喜歡跟你玩,你不會有朋友的。」
「讓你干點什麼就喊難?這能有多難?玩個桌游都嫌難,以后上學學習是不是也喊難,工作上遇到難題是不是也要喊難?你要做個永遠的loser麼?」
不同孩子的不同反應:
她說得對,沒有小朋友喜歡我。
我放棄了,我不會有什麼出息的。
說啥都沒用,我就是不想把玩具給他。
我會證明,她說的是錯的。
這10個親子溝通真相,你參與了幾個?
中招的抓緊爬出來,沒中的記得避開。
聊天,其實是父母和孩子最簡單的相處方式,是一種愛的雙向輸入輸出。
跟孩子聊天的技巧,其實就是減少「用力」,克制你那克制不住的表達欲和控制欲。
愿每個大人都不做聊天的終結者,跟娃永遠有話可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