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長期不學習導致思維受局限
現在很多媽媽都是既要上班又要照顧孩子,所以平時都沒有什麼多余的時間用來學習,這自然使得她們無法進步。只是很多家長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她們不會覺得自己的行為有錯誤,自然也就不愿意去改變。
有些媽媽雖然知道自己對孩子總是發火也許是不對的,但她們認為孩子是自己生的,所以完全有權利去教育他們。媽媽寧愿自己一錯再錯,也不愿意做出一些讓她們覺得是向孩子示弱的行為,況且她們單方面的認為孩子長大后總會理解她們的苦心。
2、不知道如何用正確的方式教育孩子
育兒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同的父母會用不同的方法去對待孩子,但并非意味著所有的父母知道如何正確去教育孩子。所以她們一直根本找不到合適的方法去和孩子交流溝通,只能依靠言語和行為上的暴力來樹立自己的威信。
她們迫切想要孩子能夠聽自己的話,這應該是很多家長內心的想法,畢竟在我國流傳下來的傳統思想還是父為子綱。
所以很多媽媽們會錯誤的認為專制型的教育才是最正確的。
3、大吼大叫會成為一種習慣
任何事情做多了都會成為一種習慣,這其中包括好的,當然也包括不好的。特別是現在很多媽媽面臨的生活和工作壓力都非常大,她們迫切的得想要發泄情緒,而作為在家庭中最為弱勢的孩子必然會成為替罪羊。
這就使得不管孩子是不是真的做了錯事值得被罵,媽媽們總會有意無意的對他們大吼大叫。這時與其說她們是在教育孩子,不如說她們只是在宣泄自我,當她們心中有怒火需要釋放時,便會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孩子。
媽媽們在家庭中的教育作用是任何人都無法取代的,只有好的媽媽才能教育出好的孩子。雖然這句話有一點絕對,但同樣也有一定的道理,因為媽媽永遠是孩子最大的榜樣,她們的言行舉止在無形中會對孩子產生巨大的影響。
如果媽媽總是對孩子大吼大叫,必然會讓孩子覺得媽媽不愛自己,很容易引起親子之間的隔閡;而且還會讓孩子產生自卑感,他們會覺得是因為自己做得不好,所以才會惹媽媽生氣;當然孩子也會出現另一種極端,那就是因為感受不到母愛而變得叛逆,用自己的方式去懲罰父母,傷害自己或者傷害他人。
做不吼不叫的媽媽真的這麼難嗎?學會這幾點,相信瞬間就會覺得輕松很多
1、用正面的情緒,去回應孩子負面的行為
孩子有很多時候行為都是有所偏差的,這和他們的心智不成熟有關。最讓媽媽們焦慮的也許就是他們的學習,如果碰到孩子寫作業拖拉的時候,相信大部分媽媽都會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對著孩子就是一聲大吼。
但是如果此時媽媽能用平和的語氣告訴孩子:媽媽發現你最近寫作業的時間花得有點長,這樣會影響到你上床睡覺的時間。不如我們一起想想辦法,用什麼樣的方法能夠很好的解決這個呢?
學會接納孩子并且幫助他們,才是媽媽們真正應該做的事情。
2、學會自省,面對并接受自己的錯誤
我們都是凡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有時我們對待孩子的方式有誤,也許事后能夠很快的意識到。但這時很多家長都會選擇刻意回避,不愿意向孩子認錯,也不愿意向自己認錯,因為家長的權威不允許他們這麼做。
父母應該經常性的對孩子進行鼓勵,學會和孩子一起親子互動。當然也要認識到自己情緒上的波動,盡可能找出釋放情緒的最佳方式,而不是只會拿孩子當出氣筒。
3、和孩子做朋友,學會平等相處
父母應該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權威感,嘗試著和孩子進行心與心的交流,只有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和自己的地位是平等的,才會真正的愿意和父母做朋友,這樣其實更有利于父母了解孩子。
當然想要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父母必須嘗試著改變自己的育兒方式,特別是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這是和孩子做朋友的前提條件,學會尊重孩子,適當放下自己的自尊,也許能夠發現孩子會變得更好。
4、真正的讀懂孩子,才能讓愛在心間流動
孩子是一本書,如果不用心去閱讀,是很難體會其中精髓的。所以父母要多花時間陪伴孩子,這樣才能有機會更好的了解孩子,只有把一本書讀通讀透,這本書才是真正屬于自己的。
所以不要吝嗇自己對孩子的愛,我們在讀孩子內心想法的同時,也會讓孩子感覺到更多的愛意。父母要時刻把愛孩子的心放在首位,這樣才能在怒火上升時控制自己的情緒,減少對孩子的傷害。
改變一種習慣很難,但是只要堅持總會有所收獲,我們必須要學會接納自己,這樣才能更好的接納孩子。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情緒有些難以把控,行為有些傾向粗暴時,就一定要及時的控制自己。
因為我們很多情緒都只是在一瞬間產生,從意愿到覺察再到接受,只有做到這些,才能控制不良情緒,實現最后真正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