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年幼的時候大多比較調皮,有時候家長溫柔地向他們說理,反而引來孩子的得寸進尺,此時家長都會忍不住批評孩子。
不過,家長有時候再想教育他們,也要挑時間地點,在這五個時間點最好不要批評他們。
孩子這些時候的注意力可能不在反省自己上面,反而關注其他地方,家長的批評不僅沒有效果,反而會傷害他們。
1)人多的時候
有些家長就喜歡在人多的時候批評孩子,覺得這樣能讓他們長記性,但實際上誰又喜歡在大庭廣眾之下被批評呢。
這時的他們可能沒有心情反省自己的錯誤,想得更多的,反而是別人怎麼看待自己。因此,孩子不僅沒改正,卻變得敏感、自卑了。
2)吃飯的時候
一家人吃飯的時候,應該是溫馨、安靜的時刻,肚子餓的時候,誰心情都不好,這時還要聽說教,就更難受了。
孩子可能聽完家長的批評之后,飯也不想吃了,到時候一家人都吃不好飯,影響心情和脾胃。
家長想批評孩子,可以等飯后再說,那時家長和孩子的心情更好,情緒穩定一些,彼此也不會因為生氣說出難聽的話,孩子也更愿意接受批評、反省自己。
3)睡覺的時候
人帶著不良情緒睡覺時,很容易做噩夢,也會損傷大腦,因此家長也不要在睡前批評他們,以免影響孩子睡眠質量,大腦發育。
4)孩子認錯的時候
孩子既然知道自己錯了,已經選擇了道歉和反省,家長這時應該接受他們的認錯。
而不是繼續生氣,言語羞辱。
這樣很容易讓孩子覺得認錯是沒有用的,以后再犯錯的時候習慣性地撒謊和逃避責任。
5)父母生氣的時候
人在特別生氣的時候,是沒有理智的,很容易做出傷害人的事和說出傷害他人的話。
家長在這個時候批評孩子,很容易傷害他們,然后親子關系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孩子在犯錯不知悔改的時候確實需要批評,但有的家長卻習慣性地批評孩子。
比如當他們取得良好成績,向家長匯報的時候;看上某個東西,伸手想去拿的時候;飯前沒有積極洗手的時候;衣服弄得臟兮兮的時候。
很多家長都可能不分青紅皂白就覺得孩子有問題,然后習慣性地批評、嘲諷他們,進行語言上的暴力。
但這些時候家長有沒有想過他們沒有錯呢?
孩子取得良好的成績本該是高興的事情,也沒有驕傲自滿;
伸手去拿某個東西的時候,不一定會將它弄壞;
衣服臟兮兮,可能是今天做了活動,每個小孩的衣服都是這樣的;
飯前沒有積極洗手,可能是突然[插·入]某件事情,讓他們忘了。
家長的習慣性批評孩子并不是孩子的錯,而是家長內心的問題:
①對孩子要求過于嚴格
有的家長希望孩子什麼事情都做到最好,而且不可以犯錯,因此當他們有超出,自己覺得的合格行為時,就會生氣。
②生活壓力大,在孩子身上發泄自己的不滿
還有一部分家長在生活工作中過得特別壓抑,因此想通過說教孩子找回那份自信,于是常常忍不住批評他們,一次次鞏固自己的地位或發泄自己的不滿。
▼孩子大腦受損
哈佛大學醫學院馬丁泰徹博士研究發現,言語壓力會造成孩子大腦「損傷」。
孩子的大腦會為了適應壓力,而調整為求存模式,思維會受到壓抑,不想表現自己、習慣討好他人。
▼做事畏手畏腳、自卑
孩子做什麼事情,家長都習慣性地批評,他們以后很可能什麼事都不敢嘗試,就怕自己出現錯誤。
▼內心壓抑,情緒總有一天會爆發
孩子的想法和要求得不到滿足,不滿的情緒卻一天天地積累,對家長充滿了怨恨。這些不良的情緒總有一天會在不斷地量變中產生質變,小朋友也因此做出不可挽回的事情。
【幸孕說】
希望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時候,不要總是帶著不良情緒,以免傷害他們,也希望家長能多多表揚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