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富養」 ,是用心,用智慧,用愛,讓每個孩子創造屬于自己的一番天地;不顧孩子的心理需求,一味地追求物質上的窮養或是富養,最終只會養成一個嬌氣的女孩以及一個自卑敏感的男孩。
知乎上有一個關于 「孩子應該窮養還是富養」 的提問,其中有一個高贊回答是這樣的:
父母對貧窮的信仰堅定不移。他們深信貧窮能夠讓孩子學會吃苦,知道賺錢不易,
然而他們只是把自己的孩子養成了一個自卑,敏感又不善交際的屌絲。
現在很多父母一味地強調以物質的匱乏來「窮養」孩子只是適得其反而已。
關于「窮養」有位網友講述了自己前男友的故事。他出生小康家庭,但被父母「窮養」長大。
同女朋友一起出去吃飯,因為女朋友點了25塊錢一盤的茄子,吃飯全程罵罵咧咧。并告訴女朋友,飯貴了不吃就是他家的家風。
「窮養」并不是簡單地告訴孩子節約,這樣只能養出一個斤斤計較的孩子。
「窮養」與「富養」也不能簡單地用金錢來定義,真正的「富養」不是提供給孩子優越的物質條件,而是富養孩子的心靈。
01
富養孩子,
是給予孩子儀式感
有人說:有儀式感的家庭,才能養出幸福的孩子。
深以為然。
前幾天參加了一個朋友兒子的周歲生日,只有幾個重要的朋友和孩子的小伙伴們參加,沒有大的場面。但孩子興奮的樣子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孩子還小,不會說話,剛學會走路。
孩子一整天都很興奮,他一會跌跌撞撞地走向媽媽,抱著媽媽的大腿,咯咯地笑著;
一會又走向爸爸,扯著爸爸的衣服,咿咿呀呀地說著什麼;一會又滿臉驚奇地看著他生日蛋糕上的小恐龍,伸著肉肉的小手想要拿下來。
到了許愿環節,他有模有樣地學著媽媽的樣子,把小手握在胸前,滿臉歡喜地看著爸爸媽媽。
可能那一刻他在想:希望與爸爸媽媽一家人永遠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吧。
朋友告訴我,為了這場生日會,盡管她和老公工作都很忙,但他們依然堅持親自做,從策劃,購買材料,制作裝扮,花了接近一個月的時間。我問她是否值得時。
她說:「孩子雖然還小,但我們還是要給他認真過生日,這是我們愛他的方式。也許他不記得這次生日會,但幸福的感覺和父母的愛他會記得。
」
給予孩子儀式感就是給予孩子幸福感,這種幸福感能讓他日后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永遠保持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
儀式感很簡單,給孩子過生日,帶孩子出去旅游,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等等這些都是家庭儀式感。
簡單的儀式感能讓孩子能感受到自己的特別,家庭的溫暖,還有父母的愛。這樣的孩子因為有了父母的托底,才會更加自信和勇敢。
一個家庭如果沒有儀式感,就會給孩子很多負面的心理暗示,例如:我不重要,我不優秀,父母不愛我,我無法獲得幸福等等。
這種負面心理暗示會讓孩子產生自卑的心理,以后會缺乏面對困難和挫折的勇氣。
家庭儀式感,是父母能給予孩子的最簡單也最重要的「禮物」。
02
富養孩子,
是不向孩子傳遞自己的負面「艱辛」
國際著名心理大師榮格曾說:父母對孩子最不好的影響,莫過于讓孩子覺得他們沒有好好過日子。
父母過得不幸福,這種狀態通過自己的行動或者語言傳遞給孩子時,孩子會產生負罪感,彷佛父母人生中所有糟糕的部分,都是由自己造成的。
前不久熱播的電視劇《少年派》里的錢三一,家族每代都會出一個學術研究界的泰斗,每次考試都是第一名,高二就被科技大學的少年班錄取,大家都稱他為「大神」。
三一的媽媽裴音,為了他的學業一直沒有辦理失婚手續,為了照顧他放棄了自己唱歌的事業和大好前程。
即便她沒有打罵,也沒有口頭上抱怨過三一,但她的這種狀態時時刻刻向三一訴說著為人母的負面艱辛。
正是這種負面「艱辛」影響著三一,他潛意識里認為媽媽的不幸福是自己導致的,所以會有內疚的心理,害怕媽媽生氣,不敢做自己。
每天去上學時,經過自家窗前,都會特地和樓上的媽媽打完招呼再慢慢地騎車離開。在確定遠離了媽媽的視線后,他的車速才會快起來。
同學聚會時也因為不懂得如何與人溝通交流,難以融入,一個人默默地待在一邊玩手機。
父母不幸福的孩子內心自卑,敏感,未來在社交方面會有一定的社交障礙,難以合群。
在未來的婚戀中,也會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心意。
只有父母始終保持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讓自己幸福,孩子才會幸福。
父母幸福的孩子內心的需求都得到了滿足,他的內心是圓滿的,這樣的孩子不缺愛。敢于表達自己,也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
正如之前爆紅的「最美媽媽」,她每天化著精致的妝容,經營著自己的服裝事業,過得幸福而快樂。
她的兒子王恒杰,樂觀積極,聰明孝順。大學聯考結束后,為了感謝媽媽的付出,現場給媽媽下跪,感動了無數網友。
人生是場馬拉松,父母不向孩子傳遞自己的負面「艱辛」是在給孩子減負,讓孩子輕裝上陣。
03
富養孩子,
是富養孩子的夢想
兒童心理學研究者嚴凱說: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不是給予無條件的物質生活享受,而是在孩子的每個時刻,可以支持他做自己認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最近爆紅的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導演——餃子,他也曾是個窮困潦倒的少年,是因為父母的支持才成就了現在的餃子。
餃子為了自己的夢想,辭職閉關,開始了個人作品的創作。
當時父親已經去世,母親已經退休,退休工資只有一千塊一個月,父母積蓄不多。
但母親非常支持餃子的夢想,在餃子辭職后,母親搬到他身邊照顧他的起居。用所有的積蓄和自己的退休金來「養活」餃子和他的夢想。
餃子回憶說:消費方面,我們能省就省,「衣」服基本沒有買過新的;「食」物上多虧有母親打理,她經常去超市找特價,而且我們以素食為主,健康又經濟;「住」宿靠父母的積蓄在成都買的二手房里。
因為父母的支持,餃子才能夠沒有后顧之憂,全身心投入到短片制作中。
正如家庭教育專家孫云曉所說:
在家庭教育中涵養兒童友好的教育生態,就是父母了解孩子、發現孩子的興趣,鼓勵孩子通過豐富的感官體驗去發展自己的潛能,給予孩子充分的陪伴和支持。
我們的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天使,他們都有自己的個性,自己的興趣愛好。
父母的支持就是孩子夢想的助燃劑,可以讓每個孩子綻放屬于自己的光芒。
04
教育不分男女,我們不能用簡單的「窮養兒子,富養女」的觀念來養育孩子,不管男孩還是女孩,他們的心理需求是一樣的。
不顧孩子的心理需求,一味地追求物質上的窮養或是富養,最終只會養成一個嬌氣的女孩以及一個自卑敏感的男孩。
真正的「富養」 ,是用心,用智慧,用愛,讓每個孩子創造屬于自己的一番天地。
孩子的現在就代表著未來,養育好孩子,是作為父母最成功的事,高層次的父母,都在「富養」孩子。